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然而人们对曹操最大的疑问就是,他活着的时候为何不称帝?反而他儿子靠着他打下的江山在他死后称了帝。其实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实际上的权力已经与当时的汉朝皇帝相差无几了。比如汉献帝为表彰他的功绩,将他的封号从公爵一直提到了王,而且可以不用臣子之礼觐见皇帝。这之后,曹操更是从出行、车服、仪表等等都按照天子标准装扮,史书上记载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此时的曹操离皇帝之位就差办一个登基仪式了。
其实总结曹操不肯称帝无非两大原因,一个在内部,一个在外部。首先,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时日持续多年,对于一些忠贞于汉室的人来说,曹操活脱脱就是个乱臣贼子,因而屡屡刺杀曹操。而且虽然曹操可以做到在都城里位极人臣,但他心底清楚一旦自己登基就会促使一些骑墙的两面派团结起来,共同以挽救汉室的名义讨伐他。其次,曹操最大的担心仍然是刘备和孙权二人,赤壁之战的惨败打断了曹操的统一步伐,由此被迫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本身就长期以汉室正统自居,"刘皇叔"的名号在民间叫的很响亮,曹操若是称帝,那么在舆论上肯定也会落于下风,甚至勾起民怨促使刘备和孙权结盟,借着民间支持再次讨伐他。所以如果把你放在当时曹操的位子上,你已经架空 了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了,登基则面临潜在威胁,你还会要那个皇帝的虚名吗?曹操的选择就是不称帝。
其实抛开曹操的功过不谈,他身上具备的一些精神特质却很值得后人学习。他的那些经典诗句,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再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无不诗风豪迈大气而又充满了昂扬斗志,但是除了文学才能以外,曹操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很值得我们揣摩,就像一句流行语所说:"跟孔子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曹操有句名言叫做"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他真正做到了能屈能伸,审时度势。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得无比英勇;赤壁之战,曹操输了也一笑置之;被刘备攻打汉中时,他也轻松地走了;还有荥阳之战,勇敢打董卓,输了还骂了个爽。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