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无疑是古诗界的明星,但其实在唐朝之前就已经诗歌盛行了。好比先秦时候的《诗经》,两汉时期的乐府诗。之所以流传不如唐诗,除了和产量有关外,另外就是后者晦涩难懂了。不过这也是当时人们的语言方式,古人古语自然不是我们可以随便能听懂的。而唐诗的时候语言和文字都已经革新越来越接近大白话了,所以我们能朗朗上口。其实不管哪个朝代都有大才子,都有传世之作。就连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也不例外,三国几乎成了权谋战场的代名词,很少有人关注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当时的曹操就是写诗的高手,他的儿子曹子建更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曹子建就是曹植了,他的名声虽然不如哥哥曹丕,但他的才华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也正因为如此,曹丕数次因此而为难他。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那首七步诗了,当时盛传曹操其实想把位子传给曹植的,曹丕最终通过手段抢了过来。但即便如此他对这个弟弟始终不放心,想法设法要除掉这个弟弟才能高枕无忧。一次朝堂上他故意设局让曹植作诗,还说七步之内没做出来就按律处死,没曾想这曹植才华确实不是吹的,不说则已,一说还成了千古名句。曹丕可能自己也没想到这反而成就了曹植的才名,让他得以青史留名。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了绝无仅有的经典。然而,这次曹丕没得手也没有收手,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的刁难。
有一次朝堂上,曹丕看到曹植站在下面,于是心生一计。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曹植看着画作诗,只见画上有两只牛争斗其中一只牛掉入井中坠亡了。曹丕对曹植说诗中不能出现“牛”“坠”“井”“死”的字样,如果七步之内做出来说明确实有才,如果做不出来说明欺世盗名,要予以治罪。曹植心中明了,但无可奈何只好答应。曹植沉吟片刻,仅仅用了四不便做出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
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全诗没有那四个字,却仍然将故事写活灵活现。看似晦涩其实只是将个别的字词替换成其他字词了,这不得不佩服曹植的博古通今。尤其是两个生僻字“凼”和“峍”用的出神入化,曹丕见壮已然没辙。后来没能如愿将其杀死,只好将其迁往别处。
曹植的才名在古代是极富盛名的,王士祯将他和李白苏轼相提并论足见他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奈何曹植一生不得志,导致其才华远远遮住他的政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