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英宗复辟,于谦不做抵抗!为何朱祁镇还非杀于谦不可?

英宗复辟,于谦不做抵抗!为何朱祁镇还非杀于谦不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23 更新时间:2024/1/23 16:13:04

土木堡之变后,如果不是于谦及时挺身而出稳住局势,大明王朝的国祚很有可能不足百年。毫不夸张的说,大明之所以可以延续两百多年,于谦功不可没。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爱国清官,最终却倒在了奸佞小人的谗言污蔑之下,被明英宗下令斩首。那么,明英宗朱祁镇真的如此昏庸无道吗?于谦真的非死不可吗?

土木堡之变“成就”于谦的同时,也埋下了“致命隐患”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兵败被俘。消息传来,大明上下一片哗然,人心惶惶。北京紫禁城后宫哀声连连,朝堂之上百官争相讨论着逃跑南迁的路线。在大明王朝危难之际,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他不仅坚决反对南迁,避免重蹈宋朝的覆辙,并当机立断提出拥护监国郕王朱祁钰继位为帝,及时稳定了人心。与此同时,于谦主张固守北京城,在其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得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是少数在危难时刻头脑清醒的大明官员。在他的带领下,大明王朝避免了三百年前宋朝南迁后的悲剧,稳住朝局的同时,也让瓦剌也先的计谋化为泡影。于谦之功在于其挽救了濒临覆灭的大明王朝,打赢了抵抗异族侵略的北京保卫战,是国家和民族的大英雄。于谦也因此成为明代宗朱祁钰最信任和倚重的辅政大臣。

等到英宗复辟后,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于谦却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政敌要于谦死!明英宗朱祁镇要于谦死!大明王朝的正统皇权体制也要于谦死!于谦自知避无可避,从容赴死,留“清白”于后世!

刚正于谦得罪朝臣,树敌众多成隐患

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后,徐有贞等主张南迁,却遭到于谦的反对和怒斥,让徐有贞颜面扫地的同时,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小,仕途几乎中断。两人因此结下了很大的仇怨,也成为后来徐有贞复仇于谦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曾对石亨有提携之恩,让石亨生出了“报恩”的想法,当然更多的还是想要“讨好”朱祁钰面前的“大红人”于谦。石亨通过向朱祁钰举荐于谦之子于冕的方式来回报于谦。然而于谦不仅不领情,反而对石亨大加指责,两人关系因此闹僵。

“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

除了石亨和徐有贞外,于谦还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只因明代宗朱祁钰对于谦的过分信任和倚重。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对于朝廷官员的任用都会征询于谦的意见。于谦公正严明,一心以国为重,举荐的官员都是客观最合适的。但那些因为于谦而被“弃用”的官员难免会对于谦心生不满,久而久之,整个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对于谦不满的也越来越多。除了利益得失外,对于于谦超然的地位也有着嫉妒之心。

“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钰时期于谦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英宗复辟后,于谦却成为了众臣“攻击”的对象,即便不落井下石,也没有人愿意力挺于谦。

在徐有贞、石亨等政敌的污蔑之下,于谦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等待于谦的唯有一死。

于谦屡次打击伤害朱祁镇,令朱祁镇对其“怨恨”颇深

用当年明月曾评价朱祁镇的话来说,朱祁镇是个好人。在我看来,朱祁镇算不上一个好皇帝,起码他没有为人君的宽容大度和器宇。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沦为阶下囚,不仅身体精神遭受屈辱和折磨,远在北京城的于谦还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伤害。虽然在石亨、徐有贞污蔑于谦,想要处死于谦时,朱祁镇心有不忍,但最终还是抵不过内心的那个呼唤。

1、于谦没有及时营救朱祁镇,反扶持朱祁钰为帝,成为朱祁镇心中的一根刺。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作为当时兵部的实际统领者,于谦非但没有想方设法前去营救被俘的朱祁镇,反而改立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这让朱祁镇不得不恼火,于谦的做法无异于是对他这位皇帝的不忠。即便于谦扶持朱祁钰的做法,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大义上,并没有私心,但对于朱祁镇来说就是“叛变”。朱祁镇想起自己被俘在蒙古瓦剌所遭受的苦难,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心中对于于谦的怨恨岂能少的了?

2、于谦没有阻止朱祁钰改立太子,成为朱祁镇心中又一心结。

朱祁钰能够登基继位,是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和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朱祁钰死后,皇位还是要交还给朱祁镇一脉的太子朱见深。在朱祁镇被迎回后,作为太上皇的朱祁镇直接被软禁起来。如果仅仅只是朱祁镇自己被软禁,或许他还能理解这个弟弟。但是,在尝到巅峰权力带来的好处后,朱祁钰改变了主意,想要将这至高无上的权力留给自己这一脉。而本来的太子朱见深则被朱祁钰给废了,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作为朱祁钰身边举足轻重的大臣,于谦没有及时阻止朱祁钰废立太子的行为。或许,于谦有想过阻止或者曾经阻止过朱祁钰,但最终结果朱见深被废了。这是让朱祁镇无法释怀和容忍的一点。谁让于谦是朱祁钰的人呢?这个锅不是你于谦的,但你于谦也不得不背!

3、于谦的“不忠”,让朱祁镇对其失去信任。

于谦先是对朱祁镇“不忠”,改投朱祁钰阵营。接着在朱祁钰废除太子朱见深之时,又没有成功阻止。并且在朱祁镇被软禁七年时间里,从未想过要让他这个曾经的“主子”复辟。于谦被彻底划为朱祁钰的人,在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于谦自然成为了最不被信任的那批人。不仅朱祁镇不信任于谦,在那些拥立朱祁镇复辟的官员大臣们心中,于谦显然是站在他们对立面的。不论出于哪方面考虑,朱祁镇都不可能再任用于谦。

于公于私,于谦都会被排挤在朱祁镇的朝堂之外。

于谦拥立朱祁钰是对抗大明正统皇权祖制,终将不容于大明

毋庸置疑,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于谦果断拥立朱祁钰继位为帝,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而事实证明,朱祁钰在位的八年时间内,大明王朝走上了正轨,各方面都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明代宗朱祁钰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帝王。

于谦拥立朱祁钰可以说是在特殊时期所做出的特殊决定。因为按照大明祖制,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理应有当时年仅2岁的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鉴于当时大明王朝处于危难之际,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观点,没有遵循大明祖制拥立朱见深继位,反而让庶子朱祁钰登基为帝。

特殊时期特殊对待!于谦的这种做法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自然没有人会提出异议。等到危机过去,尤其是在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复辟后,于谦便一下子成为了挑战大明皇权祖制的“异类”。朱祁钰的登基是出于特定时期国情需要,但本质上是跟大明王朝皇权传承祖制背道而驰的。

英宗复辟为何如此顺利?那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乃宣宗嫡长子,乃大明皇权正统的继承人。相反,朱祁钰乃庶出,本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朱祁镇的复辟,在满朝文武看来,乃是拨乱反正的一种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手握兵权的于谦没有阻止的根本原因。在于谦看来,代宗朱祁钰固然对其重用有加,但英宗才是大明王朝正统的合法继承人,他的复辟乃理所当然,于谦没有阻止的理由。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在英宗复辟的那一刻,于谦就已经做好了从容赴死的准备。因为从那一刻起,整个大明已经容不下他于谦了。于谦之死虽然是冤死,但他的“清白”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文章。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努力前进的最大动力,感谢。

更多文章

  • 王阳明发配途中吃砒霜,金蝉脱壳躲过锦衣卫追杀,却误入老虎巢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阳明金蝉脱壳之计,王阳明入锦衣卫大牢,央视5集纪录片王阳明

    于是这群言官开始陆续被定罪,王阳明得到的待遇是发配至贵州龙场做驿丞,没有品级,相当于一个村主任。这对于王阳明来说终归是个好消息,只要告别那阴冷潮湿的牢房,迫于刘瑾的威压,来为王阳明送行的队伍只有零星几人,他孤身一人,将朋友的担忧与关怀放在心中,把朋友挥别的双手抛在身后,甚至没有回头看一眼北京那高耸却

  • 南宋为何不怕重蹈北宋的覆辙,从而选择“联蒙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宋为什么不和西辽夹击金朝,为什么宋朝要联蒙灭金,南宋真想联蒙灭金吗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是,南宋的这个“联盟灭金”战略确定,可以说是南宋十分正确的选择。不同于,北宋时期宋徽宗的好大喜功,“联蒙灭金”实际上是南宋朝堂,根据对现实局势的考量,而做出的一个重大决断。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立马就引起了南宋方面的重视。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南宋也进入了同蒙古的暧昧期。

  • 汉景帝为什么能平定七国之乱,建文帝却摆不平靖难之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景帝平七国之乱了吗,汉景帝几岁平定七国叛乱,假如汉景帝没有平定七国之乱

    汉景帝刘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本来是个没有继承权的儿子,可惜汉文帝四个儿子夭折,才轮到刘启继位。生于深宫大院,青少年时代的刘启是个纨绔子弟,脾气暴躁、性格冲动,一次与吴王刘濞的儿子下棋,一言不合发生争执,刘启抄起棋盘就向对方砸去,结果失手砸死了。刘濞的父亲刘仲是刘邦的二哥,出了这样的事,汉文帝赶紧向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在云南有支30万的部队,为何一直都没调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靖难之役成功的原因,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去了哪里,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会失败

    在云南的这个军队为沐家军,其领导者为沐英。沐英原本是一个年仅8岁的流浪儿,后来被朱元璋收为了义子,因此沐英对朱元璋可谓是忠心耿耿。在后面的日子里,沐英跟随朱元璋一同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明朝不折不扣的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的心腹。明朝建立之后,沐英为朱元璋平定了多次的战乱,其中便包括了西南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占尽优势,却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靖难之役始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为了应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自北平起兵,历时三年,终于攻克了京师南京,成为了明成祖永乐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宫中的一场大火中而不知所踪。关于朱允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没有权威的资料了,因为朱棣在靖难之后,将朱允炆的资

  • 刘邦、朱元璋等出身社会底层的混混,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开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与朱元璋谁最厉害,刘邦和朱元璋的开国难度谁更大,朱元璋和刘邦谁能成为布衣天子

    但是也有几个开国皇帝是出生于社会底层的草根,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和家族背景,基本就是一个社会的小混混。如汉高祖刘邦出身普通平民,从小游手好闲,却能够率众揭竿而起建立大汉王朝。明太祖朱元璋世代都是贫农,为了生存曾四处流浪乞讨,甚至做过和尚。最后却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还有如宋武帝刘裕、蜀汉刘备、后梁

  • 朱允炆八十万大军,为何败给了朱棣的八百王府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允炆为何至死不用30万大军,朱棣与朱允炆兵力,朱棣王府三卫多少人

    1398年,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年号建文,朱允炆当了皇帝以后,一改他爷爷朱元璋的政治作风,实行了宽仁的治国政策,重用大量的文臣,平反了很多受到朱元璋牵连的冤假错案,客观的讲朱允炆和他的亲爹朱标一样,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君主。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遗产朱元璋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家业得到安稳的过渡,在位期间

  • 刘邦、刘秀、朱元璋三位开国君主,哪位个人能力居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刘秀朱元璋谁厉害,朱元璋和刘邦谁当上皇帝最困难,刘邦朱元璋是最厉害的吗

    *刘邦的用人是人人称道的,也可以说,天下也是通过萧何韩信张良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取得的。至于用人之外的才能,乏善可陈。自己带着三十万大军出征匈奴,还被围困在白登山,差点回不来。*至于文武兼备上,朱元璋是比不上刘秀的。刘秀武能上马带兵,与王莽主力的昆阳决战,就是以少胜多的典范,刘秀居功至伟。谈文论道,刘秀

  • 为何有人说朱元璋是玉帝下凡呢,因为地府鬼差很多都是朱元璋任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深度解析朱元璋,朱元璋是不是真的脚踏七星,朱元璋在朝天宫的传说

    关于城隍庙,很多人以为古代就有了。其实不是的,在明朝之前,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到了明朝之后,城隍的性质就开始改变,就好比我们玩游戏一样,玩惯了宋朝背景的麻雀飞青天,再玩清朝为背景的一品官老爷

  • 朱元璋登基后大杀功臣,此人却可以幸免于难,背后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杀功臣一览表,朱元璋到底有没有大杀功臣,朱元璋的功臣有哪些没被处死

    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最后李渊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做起了太上皇。其实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的一天,形势就已经开始开始发生变化了。在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里面,就很详细地记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在玄武门兵变之中,李世民的第一目标竟然不是李建成也不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