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如果不是于谦及时挺身而出稳住局势,大明王朝的国祚很有可能不足百年。毫不夸张的说,大明之所以可以延续两百多年,于谦功不可没。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爱国清官,最终却倒在了奸佞小人的谗言污蔑之下,被明英宗下令斩首。那么,明英宗朱祁镇真的如此昏庸无道吗?于谦真的非死不可吗?
土木堡之变“成就”于谦的同时,也埋下了“致命隐患”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兵败被俘。消息传来,大明上下一片哗然,人心惶惶。北京紫禁城后宫哀声连连,朝堂之上百官争相讨论着逃跑南迁的路线。在大明王朝危难之际,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他不仅坚决反对南迁,避免重蹈宋朝的覆辙,并当机立断提出拥护监国郕王朱祁钰继位为帝,及时稳定了人心。与此同时,于谦主张固守北京城,在其努力下,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得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是少数在危难时刻头脑清醒的大明官员。在他的带领下,大明王朝避免了三百年前宋朝南迁后的悲剧,稳住朝局的同时,也让瓦剌也先的计谋化为泡影。于谦之功在于其挽救了濒临覆灭的大明王朝,打赢了抵抗异族侵略的北京保卫战,是国家和民族的大英雄。于谦也因此成为明代宗朱祁钰最信任和倚重的辅政大臣。
等到英宗复辟后,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于谦却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政敌要于谦死!明英宗朱祁镇要于谦死!大明王朝的正统皇权体制也要于谦死!于谦自知避无可避,从容赴死,留“清白”于后世!
刚正于谦得罪朝臣,树敌众多成隐患
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后,徐有贞等主张南迁,却遭到于谦的反对和怒斥,让徐有贞颜面扫地的同时,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小,仕途几乎中断。两人因此结下了很大的仇怨,也成为后来徐有贞复仇于谦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曾对石亨有提携之恩,让石亨生出了“报恩”的想法,当然更多的还是想要“讨好”朱祁钰面前的“大红人”于谦。石亨通过向朱祁钰举荐于谦之子于冕的方式来回报于谦。然而于谦不仅不领情,反而对石亨大加指责,两人关系因此闹僵。
“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
除了石亨和徐有贞外,于谦还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只因明代宗朱祁钰对于谦的过分信任和倚重。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对于朝廷官员的任用都会征询于谦的意见。于谦公正严明,一心以国为重,举荐的官员都是客观最合适的。但那些因为于谦而被“弃用”的官员难免会对于谦心生不满,久而久之,整个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对于谦不满的也越来越多。除了利益得失外,对于于谦超然的地位也有着嫉妒之心。
“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钰时期于谦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英宗复辟后,于谦却成为了众臣“攻击”的对象,即便不落井下石,也没有人愿意力挺于谦。
在徐有贞、石亨等政敌的污蔑之下,于谦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等待于谦的唯有一死。
于谦屡次打击伤害朱祁镇,令朱祁镇对其“怨恨”颇深
用当年明月曾评价朱祁镇的话来说,朱祁镇是个好人。在我看来,朱祁镇算不上一个好皇帝,起码他没有为人君的宽容大度和器宇。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沦为阶下囚,不仅身体精神遭受屈辱和折磨,远在北京城的于谦还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伤害。虽然在石亨、徐有贞污蔑于谦,想要处死于谦时,朱祁镇心有不忍,但最终还是抵不过内心的那个呼唤。
1、于谦没有及时营救朱祁镇,反扶持朱祁钰为帝,成为朱祁镇心中的一根刺。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作为当时兵部的实际统领者,于谦非但没有想方设法前去营救被俘的朱祁镇,反而改立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这让朱祁镇不得不恼火,于谦的做法无异于是对他这位皇帝的不忠。即便于谦扶持朱祁钰的做法,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大义上,并没有私心,但对于朱祁镇来说就是“叛变”。朱祁镇想起自己被俘在蒙古瓦剌所遭受的苦难,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心中对于于谦的怨恨岂能少的了?
2、于谦没有阻止朱祁钰改立太子,成为朱祁镇心中又一心结。
朱祁钰能够登基继位,是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和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朱祁钰死后,皇位还是要交还给朱祁镇一脉的太子朱见深。在朱祁镇被迎回后,作为太上皇的朱祁镇直接被软禁起来。如果仅仅只是朱祁镇自己被软禁,或许他还能理解这个弟弟。但是,在尝到巅峰权力带来的好处后,朱祁钰改变了主意,想要将这至高无上的权力留给自己这一脉。而本来的太子朱见深则被朱祁钰给废了,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作为朱祁钰身边举足轻重的大臣,于谦没有及时阻止朱祁钰废立太子的行为。或许,于谦有想过阻止或者曾经阻止过朱祁钰,但最终结果朱见深被废了。这是让朱祁镇无法释怀和容忍的一点。谁让于谦是朱祁钰的人呢?这个锅不是你于谦的,但你于谦也不得不背!
3、于谦的“不忠”,让朱祁镇对其失去信任。
于谦先是对朱祁镇“不忠”,改投朱祁钰阵营。接着在朱祁钰废除太子朱见深之时,又没有成功阻止。并且在朱祁镇被软禁七年时间里,从未想过要让他这个曾经的“主子”复辟。于谦被彻底划为朱祁钰的人,在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于谦自然成为了最不被信任的那批人。不仅朱祁镇不信任于谦,在那些拥立朱祁镇复辟的官员大臣们心中,于谦显然是站在他们对立面的。不论出于哪方面考虑,朱祁镇都不可能再任用于谦。
于公于私,于谦都会被排挤在朱祁镇的朝堂之外。
于谦拥立朱祁钰是对抗大明正统皇权祖制,终将不容于大明
毋庸置疑,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于谦果断拥立朱祁钰继位为帝,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而事实证明,朱祁钰在位的八年时间内,大明王朝走上了正轨,各方面都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明代宗朱祁钰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帝王。
于谦拥立朱祁钰可以说是在特殊时期所做出的特殊决定。因为按照大明祖制,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理应有当时年仅2岁的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鉴于当时大明王朝处于危难之际,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观点,没有遵循大明祖制拥立朱见深继位,反而让庶子朱祁钰登基为帝。
特殊时期特殊对待!于谦的这种做法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自然没有人会提出异议。等到危机过去,尤其是在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复辟后,于谦便一下子成为了挑战大明皇权祖制的“异类”。朱祁钰的登基是出于特定时期国情需要,但本质上是跟大明王朝皇权传承祖制背道而驰的。
英宗复辟为何如此顺利?那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乃宣宗嫡长子,乃大明皇权正统的继承人。相反,朱祁钰乃庶出,本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朱祁镇的复辟,在满朝文武看来,乃是拨乱反正的一种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手握兵权的于谦没有阻止的根本原因。在于谦看来,代宗朱祁钰固然对其重用有加,但英宗才是大明王朝正统的合法继承人,他的复辟乃理所当然,于谦没有阻止的理由。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在英宗复辟的那一刻,于谦就已经做好了从容赴死的准备。因为从那一刻起,整个大明已经容不下他于谦了。于谦之死虽然是冤死,但他的“清白”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文章。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努力前进的最大动力,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