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在战国时期,各大强国相互争霸。在战国的初期,魏国一超独霸。到了战国的中期,则是秦国、楚国和齐国三足鼎立。进入战国后期,秦国和后起之秀赵国相互对抗。在战国七雄中,只有韩国和燕国的存在感比较低。作为周天子唯一的宗亲国家,占据北方地区的燕国,在大争之世为何没有任何机会呢?
[var1]
一、周天子宗亲的身份束缚了燕国的改革
西周消灭了殷商以后,周天子采用了分封制度。按照公侯伯等爵位,把各级贵族册封到各地。其实,召公被册封到了燕国。在此以后,召公的后代们一直掌控燕国。从宗亲角度来说,燕国与周天子属于亲戚。随着局势的变化,各个诸侯国开始相互兼并,姬姓封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到了战国时期,所有的国家中,只有燕国和鲁国属于周天子的宗亲。楚国吞并鲁国以后,燕国成为了周天子唯一的宗亲国家。这是燕国最特殊的地方,在战国的中前期,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国家都开始了改革。由于燕国属于周天子的宗亲,各种旧制度根深蒂固,因此,燕国的改革阻力非常大。秦国经历改革以后,国力迅速增强。燕国却只能固步自封,偏安一隅之地。周天子宗亲的身份束缚了燕国的手脚,以至于燕国在大争之世中,面临着各种挑战。
[var1]
除了自身固步自封的问题,燕国也有自身无法改变的问题。燕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和辽宁的部分地区,按照现在的视角,这些地区的气候非常适中。但在战国时期,当地的气候非常寒冷,农作物的收成不是特别高。燕国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的数量不是很多。在古代农耕社会,耕地的数量意味着人口的多少,而人口的多少又意味着国力的问题。经过计算,燕国的耕地数量大约只有韩国的一半,只有总人口不超过200万。从自身国力来说,燕国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也没有进行长期战争的实力。再加上,国内守旧势力的影响,燕国只能盘踞北方帝国。在燕昭王在位时期,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燕国曾经短暂崛起,向东击败了胡人部落,控制了辽东半岛地区。向南联合其他四国,击败了自己的宿敌齐国。
[var1]
二、外交方针的短视和君主能力问题
在古代社会,由于家天下的制度问题,君主的能力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非常大。例如雄踞南方的楚国,由于楚怀王的昏庸,以至于楚国一败再败,曾经的南方强国迅速衰败。齐宣王在位时期,齐国能够与强大的秦国抗衡。但是在齐闵王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失误,齐国的国力遭受重创。燕国的情况非常类似,在燕国的历代君主中,只有几位属于精明强干的君主,其余的君主基本上都是碌碌无为。由于君主的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国的发展。在外交方针方面,燕国的外交策略非常短视。赵国和齐国属于燕国的邻国,燕国与周边两个长期纠缠不休,尤其是与赵国的恩恩怨怨。甚至在长平之战以后,燕国仍试图趁火打劫,大举进攻赵国。结果,被实力犹在的赵国一顿暴打。经过这次战争,燕国与赵国交恶,根本没有联盟抗秦的调整。
[var1]
进入战国的末期,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韩国、魏国、赵国等国家已经灭亡。强大的秦国正在向自己逼近,在这样的情况下,燕国上下才开始了恐慌。赵国灭亡以后,赵国的残余势力组成了代国。燕国一方面联合代国抗击秦国,另一方面则上演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关于荆轲的结局,大家都非常清楚。其实,即使荆轲成功的刺杀了秦王,也无法挽救燕国的优势。秦国在各方面已经拥有决定性的优势,秦王嬴政被杀,还会有其他宗亲子弟担任秦王。仅仅依靠刺杀,根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二战的末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以后,德国阵营曾经一片欢腾,认为自己的机会终于到了。但随后的局势发展对于德国没有丝毫好处,德国失败的命运不会改变。这样的情况在燕国同样适用,言而总之,由于燕国自身的问题过多,致使燕国在战国时期没有任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