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反遭诸侯攻击,那“挟天子”好处到底是啥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反遭诸侯攻击,那“挟天子”好处到底是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52 更新时间:2023/12/29 23:24:05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时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9月,曹操“请”汉献帝迁都许昌,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董卓被杀后,政局混乱,中央最高权力频繁更迭,董卓旧将郭汜李傕作乱,汉献帝仓皇出逃。后来几经周折,皇帝勉强回到洛阳,但洛阳已经被彻底破坏了,城市荒芜,宫殿烧尽,百官朝见皇帝都只能站在荆棘野草中。而且还没吃的,尚书郎(相当于各部委的处长司长)都只能出去自己找食,有的甚至活活饿死,可见其惨。当时汉献帝也想让各地诸侯来帮忙,比如就曾经召唤过吕布。但没有人响应,因为大家都忙着抢地盘呢。

就在这种背景下,荀彧向曹操提出了“挟天子天子已令诸侯”的战略。

荀彧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懂故事思维的荀彧,先给曹操讲了两个历史故事:晋文公周襄王和汉高祖为义帝发丧。

有人可能对这两个故事不太熟悉,我先简单地讲一下。

晋文公纳周襄王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弟弟王子带盗嫂事发,戴了绿帽子的周襄王和王子带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攻周(放现在就是“周奸”),周襄王大败,跑到郑国,向诸侯求救。晋文公出兵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

洛邑,并杀死了王子带。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

汉高祖为义帝戴孝的故事是这样的:秦末项梁起兵,立原来楚国的贵族熊心为楚怀王。项羽势大后,想除掉熊心自己说了算,就假装尊楚怀王为义帝,暗中却让英布将他杀死。后来刘邦要和项羽开战,为了把争霸战争罩上正义的光环,就让三军为义帝发丧,号召各路诸侯共同讨伐叛逆的项羽。

刘邦为义帝发丧

讲完这两个故事,荀彧说,晋文公和汉高祖做了这两件事后,天下归心,所以别看现在“天子蒙尘”,但大家还是以汉室政权为正统的,皇帝还是有号召力的,所以“挟天子”就能够起到三个效果:“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曹操听了很开心,于是就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弄到许昌去了,这就是“挟天子已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后,真的就“令”了诸侯吗?并没有。

曹操把汉献帝弄到许昌后,袁绍立即就看透了曹操的战略,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挟天子以令我乎?”

向来后知后觉的袁绍,为啥这次反应这么快呢?因为袁绍的谋士沮授早在兴平二年 (公元195年)就已经提出了这个战略。

沮授早就提出过“挟天子”的战略

当时沮授说: “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 之 ?”意思是说,我们把汉献帝弄到邺城来,然后号令诸侯,谁能抵挡我们?

但沮授的建议因郭 图、淳于琼反对而作罢,反对理由是,“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意思现在英雄并起,枪杆子里出政权,谁还会搭理一个苟延残喘的汉献帝呢?

从纯军事角度来说,郭图和淳于琼的看法是没错的。所以袁绍不但不打算听曹操的号令,后来还起兵攻击曹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

其它主要诸侯和袁绍差不多,同样不鸟曹操。

公元197年,也就是汉献帝迁都许昌后第二年,张绣反曹。这次战斗中,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阵亡,曹操自己差点都被弄死。

同一年,袁术称帝于寿春。袁术连皇帝都不认了,何况曹操?

公元200年,孙策秘密计划偷袭许昌,但遭遇许贡家客的刺杀后身死,偷袭计划没成功。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丸乌丸,刘备撺掇刘表趁许昌空虚,偷袭曹操。

……

当时情况大致如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诸侯根本不搭理曹操,反而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挟天子”虽然没能“令诸侯”,但却给他带来了另外两个优势:意识形态优势和人才优势。这两个软实力最后转化为硬实力,让曹操终于成为三国游戏中最强玩家。

第一,“挟天子”让曹操占据了政治伦理高地,抬高自己,打压敌人。

而“忠君”这一条,在所有行为准则中占据最高的地位。所以,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中,经常会看到某大臣说这样的话,“某祖父累食汉禄,安肯负之?”意思是我祖祖辈辈都是汉臣,怎么能背叛皇帝呢?也正是这个原因,羸弱的汉献帝依然能够得到很多大臣的拥护,有很多人甚至为了他不惜牺牲生命。

羸弱的汉献帝仍是士大夫眼中的共主

而曹操“挟天子”后,至少在表面上,就获得了辅佐天子之“名”。儒学还被称为“名学”,强调名正言顺,这样曹操“挟天子”后讨伐其它诸侯,就占据了政治伦理的高地,有了意识形态上的优势。比如刘备就曾说过,“操虽汉贼,但托天子明诏,正进四方,名正言顺。”

这种情况下,对抗曹操就等于对抗天子,是一种“逆道行为”。这让曹操的反对者们总是感觉束手束脚,没等打仗呢,在舆论上和心理上已经先输了三分。

比如曹操和袁绍开战。曹操一方的谋士荀彧认为,曹操“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而袁绍的谋士沮授却沮丧地认为: “夫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认为曹操是奉天子顺义而为,是“义兵”,而袁绍攻曹是“恃众凭强”,“于义则违”。

曹操讨伐孙权时,孙权手下张昭也说: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后来诸侯们为什么都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或者在打仗时假托“衣带诏”?其实无非是为了在政治伦理上有一点对抗能力。

第二,“挟天子”让曹操以东汉政权的名义吸收了大批人才。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操“挟天子”后,大量一心向汉的人才主动投奔曹操。

因为虽然汉室式微,汉献帝只是个牵线木偶,但只要皇帝在,他就是士人心中的正统。很多人愿意投靠曹操,不是看中曹操这个人,而是为了在名义上的效忠汉室。

比如,曹操“挟天子”后,立即就有一些避乱荆州的士人北上投靠曹操。史籍记载,“颍川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刘表俱待以宾礼……及曹操迎天子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还诣操。”许靖当时流浪在交趾(广东到越南北部一带),听说此事,写信给曹操,要不远几千里去投奔。

另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曹操手下的“最强大脑”荀彧。荀彧的厉害,大家都知道,他号称“曹操之子房”(曹操的张良),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之一。

心系汉室的荀彧

除了在战略战术上的谋划外,荀彧凭借这自己在行业里的影响力,为曹操推荐了很多的人才,比如荀攸,锺繇、郭嘉、杜畿、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戏志才等等。这些人都是因为荀彧,才在曹操阵营中崭露头角的。

但荀彧辅佐曹操,其实是为了匡扶汉室,后来他反对曹操进爵魏公,触怒了曹操,不久后忧虑而死(也有说是被逼自杀),就是明证。(除了荀彧,还有孔融、许攸、娄圭等人,都是身投曹操,心系汉室。)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也认为:“在对待东汉朝廷和汉献帝的问题上,他 (荀彧)自觉不自觉地保留着大族名士的感情。他劝迎天子,更多地是为了 ‘乃心王室 ’ 而不是着眼于壮大曹操势力 。”

但以荀彧为代表的这些人才,主观上效忠汉室,客观上却增强了曹操的实力,并帮助曹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正是“挟天子”的厉害之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故事,生动地展示了“曹”与“汉”的关系。关羽号称“降汉不降曹”,曹操就说“吾为汉之元勋,汉即吾也”,意思是你名为降汉,事实上还不是为我曹操效力?

真是赤裸裸地讽刺啊。

曹操有句名言,“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这句话用来概括“挟天子已令诸侯”的意义,再恰当不过。乱世生存,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曹操“挟天子”,可不是一种务虚行为,而是让延揽人才和打击异己都变得名正言顺,真正地提升了自己的实力。

参考文献:

罗贯中:《三国演义》

陈寿:《三国志》

洪卫中:《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文化内涵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张继刚:《曹操 “挟天子以令士人”论》

田余庆:《曹袁斗争和世家大族》

更多文章

  • 吕后一向刚硬,有仇必报,为何她会默默忍受匈奴单于的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吕后为什么被匈奴羞辱,吕后临终前犯了巨大的错误,吕后为什么那么凶狠残酷

    (冒顿剧照)冒顿单于的这个话,充满了挑衅和侮辱。说挑衅,是有“数至边境,愿游中国”这话。显然,冒顿单于并不是真的要到汉朝来旅游,而是有吞并汉朝的意思。说侮辱,表达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比如“愿以所有,易其所无”等等。尤其是最后一句,不仅仅是侮辱,简直就是耍流氓了。吕后当然读懂了

  • 26岁追杀曹操,29岁追杀刘备,46岁追杀孙权,这位猛将是何方高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26岁追杀曹操29岁追杀刘备,曹操追杀刘备全过程,曹操杀刘备的历史故事

    然而,在三国时期同样还有一位骑兵猛将,他不仅曾追杀过曹操,甚至刘备、孙权也遭到过他的追杀,他就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前将军张辽。追杀乱世枭雄张辽,字文远,在他的辉煌一生中,曾经跟随过多位英雄好汉。张辽出生于东汉末年,从小在边境长大,饱受战乱之苦,张辽在战乱的环境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本领,练就了一

  • 姜维为避祸黄皓而屯兵沓中,沓中究竟是什么地方?司马昭一招破防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姜维把司马昭困在铁笼山上,司马昭杀姜维片段,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尽管如此,姜维经常领兵北伐,所以在朝中也没啥人脉关系。同时,刘禅加紧提高尚书令和平尚书事的地位来制衡姜维,为啥呢?因为姜维在担任大将军的时候还兼任录尚书事,有一定的内政决策权。费祎死后,陈祗、董厥、诸葛瞻相继担任尚书令和平尚书事,执掌全国机要,把姜维排挤出决策圈子。这样一来,刘禅就通过玩权术,完美地

  • 项羽分封诸侯,做错一事,杀错一人,埋下兵败乌江的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项羽为什么要分封18路诸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排名,项羽分封诸侯的真相

    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四十万六国联军入咸阳,先入关中的刘邦还军灞上。项羽焚烧秦宫室,杀秦王子婴灭秦宗族后,为六国复仇之后,开始了分封天下。项羽分封天下十九王,自称西楚霸王,因做错一事,犯了个致命的错误。这埋下了他日后孤军深入作战,兵败乌江自刎人生结局的伏笔。这个错误,有人曾经提醒过他,被他一怒之下煮

  • 憨叔的故事,“阿斗”刘禅连吃刘备三个大耳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欢迎来到憨叔故事专场,点赞收藏关注不迷路,一起听精彩故事。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在三国时期,蜀汉的皇帝叫刘备。刘备是一个赤手空拳打下万里江山,从而达成人生各个目标的奇男子。据野史记载,刘备耳垂到肩膀,面如冠玉,手长过膝,是真真正正的奇男子。但是这个刘备虽然英雄盖世,却有一个让他伤透脑筋的败家

  • 马超和关羽谁更厉害?从3个方面分析,马超只能给关羽打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关羽和马超到底谁最强,马超和关羽谁更灵活,关羽和马超谁更有军事指挥力

    怎么办呢?当时诸葛亮分析刘璋所依赖的也就是马超,刘璋认为马超一定会阻击刘备,由此一来刘璋便奋起抵御。不过,后来诸葛亮亲自出马,说服马超,并且刘备也答应私下悄悄给马超部分精兵,但是前提是马超一定要拿下成都。在史料《三国志·马超传》中记载:鲁不足与计事,内怀於邑,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从史料来看

  • 不顾诸葛亮劝阻,刘备执意要杀掉此2人?事后来看还是刘备更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给刘备的三条锦囊妙计,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所有事件,诸葛亮与刘备的分歧

    董卓死后,曹操、袁绍、袁术等各地势力纷纷崛起。天下虽然乱了,但却总有人在坚持自己心中的道义,这些坚持自己心中大道的人之中,最为被后人熟知的就是汉室皇叔——刘备。汉献帝退位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在经历多年战乱之后,最终形成了以曹魏、孙吴和蜀汉为首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天下13州,曹魏政权独占了9州,蜀汉占领了

  • 关羽、张飞死后封神,为何赵云不行?你看赵云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关羽张飞能死后封神为何赵云不行,赵云单骑救主赵云的特点,历史上关羽与赵云谁厉害

    虽然说,“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都是属于蜀中五虎上将,但是,关羽和张飞极为特殊,因为他们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便跟随刘备,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从这一关系的亲疏程度上,是赵云等人无法与之匹敌的。《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关羽,关于生前战绩斐然,从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诛杀颜良文丑、水淹七

  • 为何诸葛亮偏要让关羽守华容道?若换别的武将,刘备的麻烦就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诸葛亮为什么让关羽守在华容道,如果诸葛亮没有派关羽守华容道

    建安十三年,一统北方的曹操亲率80万大军,想要就此一统天下。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孙刘两家被迫联合抗敌,一场足以改变后汉三国历史的惊世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曹操兵败华容道为了一举平定天下,曹操此次出征可谓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战船、水师每一项战争所需的资源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开战前夕,曹操更是以大汉天子

  • 为何张飞一遇到吕布武力就暴涨,多次大战而不败,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正史吕布和张飞谁厉害,正史里张飞和吕布正面交战过吗,真实历史上张飞和吕布交手

    一方面是说他长相英俊潇洒,高大威猛,让人一见就会眼前一亮,被他的相貌和气势所吸引。另一方面就是指他的实力,吕布力大无比,技术高超,而且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人才。吕布不仅自身条件好,他还拥有天下人都想得到的宝贝,一个是天下第一宝马——赤兔马。马通体红色,凶猛得像老虎,乃是马中极品。另一个则是有“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