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历史上有哪些人使用过空城计?

揭秘:历史上有哪些人使用过空城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40 更新时间:2023/12/11 6:11:33

空城计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种计策。要说它的使用,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小说中,诸葛亮城门大开,并在城墙之上安然自若地弹琴。向来小心谨慎、缜密细思的司马懿不由得心里犹豫起来,诸葛亮的琴声越舒缓,司马懿的心弦越紧。撤退!司马懿自己把自己吓得差点尿出来了。

其实,这个情节来源于西晋郭冲的《条亮五事》。郭冲是诸葛亮的超级粉丝,他不断拔高美化诸葛亮,把许多美好的想象添加到偶像身上,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超神一般的诸葛亮。

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实际上就是在身处危境的情况下,用一些技巧来掩饰空虚,故作镇定,骗过敌人。换句话说,空城计就是策略蒙蔽敌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不但需要指挥者有眼光、有胆识、有策略,还敢于冒险。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然没有用过这个技巧,但却不乏类似的案例。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人用过空城计呢?

据《左传》记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是郑国的大臣叔詹。叔詹是郑文公的弟弟,在郑国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楚国的令尹公子元(最高军政长官)为了通过战绩立威,他“以车六百乘伐郑”。那时候,郑国比较弱小,而楚国则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双方交战,郑军连连败退,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楚军快要进逼到郑国首都。

面对气势汹汹的楚军,郑国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决一死战。这时候,叔詹出场了。他认为公子元急于建功,一定不愿意贸然进攻。于是,叔詹让城中百姓照常生活,并打开外城的大门。楚军入城后,见到城内一片安宁,又隐约看到内城有郑军活动。公子元心里疑惑,大军当前,而郑军不为所动,绝对不正常,于是下令不急于进攻。这正合叔詹的心意,他早已派人向齐、鲁、宋等国求援。就在公子元犹豫疑惑的时候,援军赶到。楚军担心腹背受敌,只好无奈撤军了。

三国时期,也有使用空城计的实例,但是指挥者不是诸葛亮,而是孙坚文聘。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废黜少帝刘辩,立年幼的刘协为帝,自己擅权专恣、祸乱宫廷。于是,诸侯们结成联盟来讨伐董卓。当时,孙坚依附于袁术,被封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驻守在鲁阳,伺机进攻董卓。那时候,董卓势头正盛,他先发制人,安排数万人马征讨孙坚。

董卓的数十轻骑兵先行到达。眼看着大军就要兵临城下,孙坚却并不慌乱。他“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等到董卓的大军逼近眼前,孙坚才引军入城、组织防守。

“见坚士众甚整”,气势汹汹的董卓军队顿时失去了勇气,“不敢攻城,乃引还。”

强将才会带出精兵。大敌当前,孙坚沉着冷静、淡然自若,士兵才严肃整齐、不慌不忙。如果孙坚神色慌张,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空城计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双方比的是定力、比的是技巧。

和孙坚相比,文聘的空城计就要更加“原汁原味”了。226年(黄初七年)秋天,孙权率领五万大军攻打江夏,文聘负责镇守。当时,秋雨连绵,江夏城外的防御工事大多被雨水泡坏,还没来得及维修。孙权来攻,考验文聘的时候到了。

守住江夏是文聘的第一要务。正面交锋则是一场恶战。怎么办?文聘“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于是,“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不可一世的孙权看到,江夏城中空无一人,文聘自己则在府中卧床不起。孙权顿时起了疑心,文聘向来以忠诚而闻名,受任镇守江夏。而“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

心中有贼,行必不正。孙权不敢继续攻打,带着大军撤退了。

到了唐朝,名将张守珪也使用过空城计。他少年从军,屡立战功,在开元十五年(727年)被封为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到了驻地,张守珪见瓜州城十分破败,连忙组织军民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但是,工程才刚刚开始,吐蕃军就再度来攻。《旧唐书》中说:“城中人相顾失色,虽相率登陴,略无守御之意。”

老百姓乱了,张守珪万万不能乱了阵脚。“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他急中生智,“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此计果然奏效,吐蕃军“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

说起来,“空城计”不过是一种防守之策,权宜之计。打仗凭的是智慧,更凭的是实力。

空城计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种计策。要说它的使用,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小说中,诸葛亮城门大开,并在城墙之上安然自若地弹琴。向来小心谨慎、缜密细思的司马懿不由得心里犹豫起来,诸葛亮的琴声越舒缓,司马懿的心弦越紧。撤退!司马懿自己把自己吓得差点尿出来了。

其实,这个情节来源于西晋郭冲的《条亮五事》。郭冲是诸葛亮的超级粉丝,他不断拔高美化诸葛亮,把许多美好的想象添加到偶像身上,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超神一般的诸葛亮。

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实际上就是在身处危境的情况下,用一些技巧来掩饰空虚,故作镇定,骗过敌人。换句话说,空城计就是策略蒙蔽敌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不但需要指挥者有眼光、有胆识、有策略,还敢于冒险。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然没有用过这个技巧,但却不乏类似的案例。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人用过空城计呢?

据《左传》记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是郑国的大臣叔詹。叔詹是郑文公的弟弟,在郑国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楚国的令尹公子元(最高军政长官)为了通过战绩立威,他“以车六百乘伐郑”。那时候,郑国比较弱小,而楚国则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双方交战,郑军连连败退,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楚军快要进逼到郑国首都。

面对气势汹汹的楚军,郑国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决一死战。这时候,叔詹出场了。他认为公子元急于建功,一定不愿意贸然进攻。于是,叔詹让城中百姓照常生活,并打开外城的大门。楚军入城后,见到城内一片安宁,又隐约看到内城有郑军活动。公子元心里疑惑,大军当前,而郑军不为所动,绝对不正常,于是下令不急于进攻。这正合叔詹的心意,他早已派人向齐、鲁、宋等国求援。就在公子元犹豫疑惑的时候,援军赶到。楚军担心腹背受敌,只好无奈撤军了。

三国时期,也有使用空城计的实例,但是指挥者不是诸葛亮,而是孙坚和文聘。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废黜少帝刘辩,立年幼的刘协为帝,自己擅权专恣、祸乱宫廷。于是,诸侯们结成联盟来讨伐董卓。当时,孙坚依附于袁术,被封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驻守在鲁阳,伺机进攻董卓。那时候,董卓势头正盛,他先发制人,安排数万人马征讨孙坚。

董卓的数十轻骑兵先行到达。眼看着大军就要兵临城下,孙坚却并不慌乱。他“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等到董卓的大军逼近眼前,孙坚才引军入城、组织防守。

“见坚士众甚整”,气势汹汹的董卓军队顿时失去了勇气,“不敢攻城,乃引还。”

强将才会带出精兵。大敌当前,孙坚沉着冷静、淡然自若,士兵才严肃整齐、不慌不忙。如果孙坚神色慌张,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空城计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双方比的是定力、比的是技巧。

和孙坚相比,文聘的空城计就要更加“原汁原味”了。226年(黄初七年)秋天,孙权率领五万大军攻打江夏,文聘负责镇守。当时,秋雨连绵,江夏城外的防御工事大多被雨水泡坏,还没来得及维修。孙权来攻,考验文聘的时候到了。

守住江夏是文聘的第一要务。正面交锋则是一场恶战。怎么办?文聘“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于是,“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不可一世的孙权看到,江夏城中空无一人,文聘自己则在府中卧床不起。孙权顿时起了疑心,文聘向来以忠诚而闻名,受任镇守江夏。而“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

心中有贼,行必不正。孙权不敢继续攻打,带着大军撤退了。

到了唐朝,名将张守珪也使用过空城计。他少年从军,屡立战功,在开元十五年(727年)被封为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到了驻地,张守珪见瓜州城十分破败,连忙组织军民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但是,工程才刚刚开始,吐蕃军就再度来攻。《旧唐书》中说:“城中人相顾失色,虽相率登陴,略无守御之意。”

老百姓乱了,张守珪万万不能乱了阵脚。“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他急中生智,“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此计果然奏效,吐蕃军“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

说起来,“空城计”不过是一种防守之策,权宜之计。打仗凭的是智慧,更凭的是实力。

标签: 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典韦是一名力量型的武将,他和赵云相比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典韦,历史解密

    三国时代群英汇聚,其中武将更是层出不穷,有名的没名的都想在乱世之中建立自己的功名。三国出现了如此多的武将,自然有人将众武将的武艺进行排名,最常被人提起的排名是这样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的武艺高强,自然排在三国第一的位置少有人质疑。可是第二和第三谁强谁弱却是争论不休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

  • 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指的是什么?三家分晋又是如何实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国六卿,春秋,历史解密

    在漫长的争霸中,晋国力压群雄,一枝独秀,当了长达100多年老大。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一方面是晋国国君励精图治,自觉在东周王室衰弱后抗下重任;另一方面则是晋国内主要的十一个世族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成为晋国执政

  • 古代师爷这个行业赚钱吗 这个行业很吃香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衙门,历史解密

    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升堂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位师爷在官老爷的面前出谋划策,不得不说师爷还是有一定的本事的,但是说起师爷来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绍兴师爷,难道说师爷都是从绍兴来的吗?当然不是,其实这些师爷大多都是文人,而江南的文人特别的多,有不少的秀才或者是读书人如果是没有考上个一官半职的话就会找

  • 揭秘:清朝的“血滴子”是个怎样的组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清朝的血滴子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组织,人们一提到他们都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据说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武器,可以取敌人首级于百步之内。见到他们的人都成了刀下亡魂,无人知晓他们的真实面貌,他们留下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传说!那么,清朝的血滴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探究一二!实际

  • 揭秘:杨坚真的是被杨广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杨坚,隋朝,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的隋朝,虽然历经时间并不长,只有37年,但是他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君王。凭着自己多年的能力跟魄力,在当时南北战争纷乱的年代,成功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成为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心安理得的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不忘做很多利国利民的事,将隋朝治理得十分安定。在隋文帝的治理下,

  • 汉献帝比刘备的辈分还要高几个等级 为何还要喊他叫刘皇叔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汉献帝,历史解密

    在三国中,刘备的身份一直是他成长的奠基石和动力,因为按他的说法,他是皇室宗亲,而且被汉献帝称为刘皇叔,所以刘备后面一系列互动都是围绕这个,以汉室宗亲,皇叔的身份组建军队,建立自己的事业。那么,为什么汉献帝要称刘备为皇叔呢,他的这个身份到底是真是假?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自玄德,据说是汉高祖

  • 罗马教廷简介 教廷的兴衰发展史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罗马教廷,天主教,历史解密

    罗马教廷从古代罗马主教府发展而来,最初无固定机构。它是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协助教皇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教廷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也采纳国际通用语言。教廷协助教皇处理政教事务、管理普世天主教会的机构,梵蒂冈城国的政府。简称教廷。教廷概况罗马教廷从古代罗马主教府发展而来,最初无固定机构。1588年教皇

  •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英国诗人,历史解密

    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善于把自己藏匿在诗句背后,不断变换面具和语气。诗中的“我”大都是戏剧人物,不是直抒胸臆的作者本人。但是总的看来他偏爱一种萎靡不振、无可奈何同时又不失幽默的声音。这一特点确实使一般读者难以理解艾略特的早期诗歌。艾略特的诗作往往没有通盘谋划好的思想脉络,他数次开玩笑地引用拜伦《唐璜

  • 英勇无敌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薛举和薛仁果的面前两次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朝,历史解密

    薛氏父子,即薛举和薛仁果,号称西秦。关于薛仁果的名字,新旧唐书是写作“仁杲”的,而陕西礼泉的昭陵石刻等处则写为仁果。这支父子兵和李氏父子的目标一样,也是要进兵长安。结果,他们晚了一步,只好加紧围攻扶风。有一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关中一地不容二虎,所以薛氏父子是李氏父子最大的威胁,反过来,李

  • 这首咏赞橘树的诗,不输屈原的《橘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九龄,唐朝,历史解密

    张九龄,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同时也是唐朝开元盛世的宰相!其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时便能吟诗作对,七岁出口成章,九岁能书写有主见和想法的文章,十三岁时就能作出非常不错的文章,一时之间被世人捧为神通般的存在!而张九龄不光先天条件优越,后天的努力更是强于他人,有文献记载,在他少年时就常与广东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