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指的是什么?三家分晋又是如何实现的?

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指的是什么?三家分晋又是如何实现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288 更新时间:2023/12/9 13:37:57

在漫长的争霸中,晋国力压群雄,一枝独秀,当了长达100多年老大。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一方面是晋国国君励精图治,自觉在东周王室衰弱后抗下重任;另一方面则是晋国内主要的十一个世族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成为晋国执政,一致对外,连续十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血染沙场,最终成就并维护晋国的霸业。晋文公时设三军六卿,狐、先、郤、胥、栾、范、中行、智、韩、赵、魏轮番担任要职,至晋平公时,十一家卿族仅剩六家,之后这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甚至轮流担任晋国军、政最高长官——中军将,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晋国六卿”又被用来特指此六大家族。原是为拱卫晋国公族,但最终六卿之一的赵、魏、韩却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国卿族是如何做大做强的?

一、多年内乱,文公扶植

晋国卷入多年内乱一事要从晋昭侯说起,晋文侯三十五年(前746),东周天子肱骨,结束周王室长达二十一年的二王并立,稳定了东周初年局势的晋文侯去世了,子晋昭侯即位。不知为何,晋昭侯分封自己叔父,即晋文侯弟弟成师封于曲沃,世称曲沃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很明显,年纪轻轻的晋昭侯根本不是叔父的对手,晋国大夫师服劝谏晋昭侯要及时除掉曲沃桓叔,以免日后公室受乱,晋昭侯根本没有什么政治斗争的经验,没有在意,这也为晋国近七十年内乱埋下祸根。在此消彼长中,随着血缘关系的日渐疏远,曲沃与公室的斗争还在继续,最终由曲沃武公攻打晋侯缗,一举将晋灭亡,曲沃一系打败晋国公室,夺得晋国正统地位。

然而晋国的内乱还远远没有结束,曲沃武公之子晋献公为消除隐患,就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但没想到的是,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就打算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故意疏远三个有才能的儿子。对于父亲独宠幼子,三个哥哥倒也没什么意见,然而骊姬从中作梗,构陷太子申生让晋献公误以为申生想害他,申生为自证清白而自杀,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来朝见,见此情景都害怕得返回封地。枕边人又吹热风,让晋献公认为这两个儿子也想害自己,就派人攻打儿子们的封地,重耳、夷吾流亡。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晋献公死前托孤,立小儿子奚齐,股肱之臣里克不从,杀了骊姬的两个儿子,拥护重耳为君,重耳拒绝了,夷吾回到晋国继位。

然而晋惠公夷吾也非明君,不仅治国无法,还得罪周室、秦国,使晋陷入内外交困,晋国国人怨声载道,都想要迎回重耳,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结束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成为晋国国君。然而就在不断的内斗中,晋国公室已然颓废,晋文公只得重用那些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异性为肱骨。晋文公四年(前633),楚晋爆发城濮之战,晋文公作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并按照“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晋国六卿由此产生。

二、生死有命,六卿制衡

晋文公始设三军六卿,担任三军三佐的都是与晋文公同甘共苦的心腹,自然拥护这个从始至终都坚定不移跟随的君主,此后,晋文公也对三军六卿做了补充,但最重要的还是赵衰的“三让”,让晋文公过意不去,最终把原来的三军扩充为五军。但好景不长,在位仅九年,晋文公就去世了,儿子晋襄公即位,晋襄公本性宽厚,不像其父手腕强硬,没有对十卿进行迫害打压,十卿爱屋及乌,继续辅佐仁爱的晋襄公,但在位六年后,父亲的老臣,排位最前的四卿都在同一年相继去世,因此晋襄公便裁撤之前父亲增添的两军四卿,恢复三军六卿建制,“襄公、赵衰、先且居”,延续了晋文公所创晋国的霸业。

然而这次军改也埋下了隐患,因为十卿中中军将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上军将栾枝、上军佐胥臣同年几乎同时死去,这让秦襄公一时没了准备,而卿族也在利益的驱动下分成两派,一派是属于晋惠公、晋献公时代甚至更早就已发达的老臣派,另一派则是由晋文公、晋襄公时代倚重的贤臣之后所组成的少壮派。其实晋襄公已经打算好了,就是重用老臣派节制少壮派,但走漏了风声,以至于当最年轻的先克站出来替高干子弟们发声:“狐、赵之功不可忘!”让晋襄公念起二人之好来,于是安排狐射姑、赵盾、先克入六卿,与老臣派的箕郑父、先蔑、荀林父互相制衡。

三、公室无道,卿族贤明

晋文公、晋襄公是一代贤君,手下臣子无不尽心辅佐,然而晋襄公之子晋灵公昏庸,长大后生活奢侈,不恪守为君之道,不仅大肆收刮民脂,还以“従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为乐。先君中军将赵盾苦苦劝谏,使得晋灵公生厌,于是打算除掉他,就派了大力士鉏麑前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家,这时天微亮,但鉏麑却看到赵盾早已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只不过时间还很早,赵盾正闭眼假寐,鉏麑又环顾四周,看到赵盾虽贵为中军将,但居处十分简陋朴素,鉏麑悄悄离开,同时叹息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撞死在赵盾庭院的槐树上。

晋悼公时,继承先辈遗志,年十四入主晋国为君,以韩、栾为股肱,祁、杨为谋主,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一干贤臣,重组晋景公时所创八卿,后又裁撤新军,再一次恢复三军六卿建制,“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然而等到晋悼公之子晋平公继位后,也曾大败齐楚,但晋平公贪图享乐,不务政事,政务落在六卿手中,甚至在吴国使者与赵、魏、韩三家家主会谈后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

晋平公之后的晋国君一代不如一代,慢慢地,国家大权旁落,六卿强而公室弱。晋定公时,赵氏内乱,中行氏、范氏联合攻赵,被晋定公平息,此后晋国六卿仅剩四家。晋出公时,正卿智伯执掌大权,逐步提升晋国实力,为了振兴晋国,重建霸业,智伯还向赵、魏、韩三家提议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室,三家起先都不同意,但韩、魏惧怕智伯,都割让了,只有赵襄子不愿受到智伯摆布,坚决不从,于是智伯联合魏、韩攻赵,但赵襄子以“唇亡齿寒”说动魏、韩倒戈,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打败了智伯,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氏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此后赵、韩、魏又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

曲沃代翼、骊姬乱晋,内乱的后果是晋国公室人才凋零,而晋文公虽为一代霸主,流亡十九年中大部分情况与乞丐无异,能从始至终跟随他同甘共苦的都成为其心腹肱骨,但这其中并没有自己的亲人公族子弟。晋文公设立三军六卿之初,想来是希望自己的重臣们能够巩固公室,然而这份君臣佳话却出不了三代就被磨灭了,六卿们维护着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也在蚕食国君的君权,而公族中却再难出如晋文王、晋襄公、晋悼公这样能整合三军六卿,总揽大局的贤君,反观六卿,为了生存,为了争权,为了夺利,各家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优者胜劣者汰,能活下来的又岂是等闲之辈?因此公室愈弱而六卿愈强,六卿曾是国君的卫士,却也成为公室的掘墓人。

标签: 晋国六卿春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师爷这个行业赚钱吗 这个行业很吃香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衙门,历史解密

    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升堂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位师爷在官老爷的面前出谋划策,不得不说师爷还是有一定的本事的,但是说起师爷来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绍兴师爷,难道说师爷都是从绍兴来的吗?当然不是,其实这些师爷大多都是文人,而江南的文人特别的多,有不少的秀才或者是读书人如果是没有考上个一官半职的话就会找

  • 揭秘:清朝的“血滴子”是个怎样的组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清朝的血滴子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组织,人们一提到他们都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据说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武器,可以取敌人首级于百步之内。见到他们的人都成了刀下亡魂,无人知晓他们的真实面貌,他们留下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传说!那么,清朝的血滴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探究一二!实际

  • 揭秘:杨坚真的是被杨广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杨坚,隋朝,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的隋朝,虽然历经时间并不长,只有37年,但是他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君王。凭着自己多年的能力跟魄力,在当时南北战争纷乱的年代,成功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成为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心安理得的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不忘做很多利国利民的事,将隋朝治理得十分安定。在隋文帝的治理下,

  • 汉献帝比刘备的辈分还要高几个等级 为何还要喊他叫刘皇叔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汉献帝,历史解密

    在三国中,刘备的身份一直是他成长的奠基石和动力,因为按他的说法,他是皇室宗亲,而且被汉献帝称为刘皇叔,所以刘备后面一系列互动都是围绕这个,以汉室宗亲,皇叔的身份组建军队,建立自己的事业。那么,为什么汉献帝要称刘备为皇叔呢,他的这个身份到底是真是假?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自玄德,据说是汉高祖

  • 罗马教廷简介 教廷的兴衰发展史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罗马教廷,天主教,历史解密

    罗马教廷从古代罗马主教府发展而来,最初无固定机构。它是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协助教皇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教廷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也采纳国际通用语言。教廷协助教皇处理政教事务、管理普世天主教会的机构,梵蒂冈城国的政府。简称教廷。教廷概况罗马教廷从古代罗马主教府发展而来,最初无固定机构。1588年教皇

  •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英国诗人,历史解密

    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善于把自己藏匿在诗句背后,不断变换面具和语气。诗中的“我”大都是戏剧人物,不是直抒胸臆的作者本人。但是总的看来他偏爱一种萎靡不振、无可奈何同时又不失幽默的声音。这一特点确实使一般读者难以理解艾略特的早期诗歌。艾略特的诗作往往没有通盘谋划好的思想脉络,他数次开玩笑地引用拜伦《唐璜

  • 英勇无敌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薛举和薛仁果的面前两次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朝,历史解密

    薛氏父子,即薛举和薛仁果,号称西秦。关于薛仁果的名字,新旧唐书是写作“仁杲”的,而陕西礼泉的昭陵石刻等处则写为仁果。这支父子兵和李氏父子的目标一样,也是要进兵长安。结果,他们晚了一步,只好加紧围攻扶风。有一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关中一地不容二虎,所以薛氏父子是李氏父子最大的威胁,反过来,李

  • 这首咏赞橘树的诗,不输屈原的《橘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九龄,唐朝,历史解密

    张九龄,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同时也是唐朝开元盛世的宰相!其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时便能吟诗作对,七岁出口成章,九岁能书写有主见和想法的文章,十三岁时就能作出非常不错的文章,一时之间被世人捧为神通般的存在!而张九龄不光先天条件优越,后天的努力更是强于他人,有文献记载,在他少年时就常与广东刺史

  • 乾隆很疼爱弘曕,为什么他还是气病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弘曕,清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弘曕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雍正子嗣不丰。到乾隆继位时,除了乾隆外,就只剩下皇五子弘昼和皇六子弘曕。顾念手足之情的乾隆,对这两个弟弟都很不错。特别是弘曕,不光最得乾隆疼爱,乾隆还对他大力栽培。不过,乾隆虽然极力栽培弘曕,却

  • 翰林学士属于什么职位?在唐朝时期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翰林学士,唐朝,历史解密

    过去中国的官制,有“内朝”和“外朝“的分别。内朝是由皇帝领导的,外朝由宰相领导。宰相跟皇帝之间,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因为权力的关系,所以他们既是搭档,也容易产生矛盾。如果皇帝想要削弱宰相的权力,往往会提拔扩充内朝。汉武帝就曾从民间提拔过很多儒士担任自己的侍从。他们可以给皇帝讲学,也可以给皇帝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