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荀林父

荀林父——晋国著名战将

荀林父

荀林父的资料

中文名称:荀林父

名:林父

职 业:军人

别 名: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

死后谥号:桓

荀林父的介绍

荀林父(?-前593年),姓不详,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别为中行氏,谥桓,又称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是逝敖的长子,知氏始祖荀首的哥哥。晋国中军将。

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636年-前581年)。

有关“荀林父”的历史故事

  •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荀林父纵属亡师,孟侏儒托优悟主-趣历史网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清代蔡元放改编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小说描写了周幽王凶残无道,

  • “邲之战”中晋国大败,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却为何没受一点处罚?

    [var1]派荀林父出战的是晋成公,但当荀林父败仗回国以后,国君已经变成了晋景公。之所以没有杀掉荀林父,会不会是由于晋国国君交替的结果呢?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是还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国君之间的交接,的确会造成国家政策的一些改变,晋景公和晋成公虽是父子,但是在执政方式上却大不相同。晋成公求稳

  • 山西历史名人 (补)五十五 荀林父

    荀林父(?-公元前593年),姬姓,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别称中行氏,谥桓,是荀逝敖的长子,智氏始祖荀首的哥哥。晋国中军将。网络图片,侵权联删晋文公三年(公元前633年),荀林父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即崭露头角,城濮之战前,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的别名)。晋文公四年(公元

  • 「春秋故事」荀林父-晋国中行氏的始祖,邲之战败于楚国

    晋国大臣荀林父的祖先本是晋国原氏一族,其爷爷原息是晋献公时期有名的大夫,曾辅佐了晋武公、晋献公两代国君,其中假途灭虢的计策就是原息献计给晋献公的。晋武公灭荀国后,将荀地赐给原息,所以原息后人开始以荀为氏,原息又被称为荀息。荀息的儿子荀逝敖也担任晋国大夫,荀逝敖有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便是荀林父,因荀林

  • 《左传》故事:士贞子谏复荀林父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回到国内以后,统帅荀林父请求处死自己。晋景公想要答应,士会的庶子士渥浊劝谏道:“不能处死荀林父。城濮之战,晋军战胜了楚军,连续三天吃楚军的粮食,晋文公仍然面带忧色。左右群臣都说‘有了喜事还愁容满面,那有了忧愁之事,该开心吗?’文公说‘楚国的令尹得臣还在,国家的忧

  • 中行说为荀林父后代,因汉文帝将其派到匈奴怀恨而进行反汉活动

    中行说是西汉文帝时人。原为宦者,因不满作为汉匈和亲的随员。中行说出于对汉朝怀恨和自身的政治利益诉求,投降匈奴成为单于的重要谋臣。中行说,“中行”为姓,“说”为名。中行是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姬姓。晋文公时期改三军为“三军三行”(所谓的六军),其中“三行”之一的中行,主将叫荀林父。荀林父姬姓荀氏,

  • 春秋传奇:楚庄王完胜晋军,荀林父无谋丧师

    春秋传奇:楚庄王完胜晋军,荀林父无谋丧师见晋国来的并非全军,孙叔敖对楚庄王说:“《兵法》有云:‘宁可我迫人,莫使人迫我。’诸将既已到齐,吾王可传令,只顾杀向前去。若挫其中军,余二军皆不能存扎矣。”楚庄王果然传令:命公子婴齐同副将蔡鸠居,以左军攻晋上军;公子侧同副将工尹齐,以右军攻晋下军;自引中军两广

  • 匪议东周(二十七)邲之战中楚庄王大胜晋军,荀林父输得太冤枉

    在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中,晋楚两国成为针锋相对的敌手。两国为了争霸展开了两次大会战,胜者都成为那个时代最强的国家。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令尹成得臣,由此进入了春秋霸主的行列。而楚庄王则在邲之战中击败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将楚国的国力发展到了顶峰,足矣睥睨中原。相比于城濮之战两国军将的斗智斗勇,邲之战

  • “邲之战”中晋国大败,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却为何没受一点处罚?

    邲之战又被称作“两棠之役”,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晋国大败,而楚国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是这次战役中晋军方面的总指挥,战役失败后,晋景公不但没有下令杀了他,反而还让其官复原职,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晋景公不杀荀林父的原因是什么?派荀林父出战

  • 士贞伯是怎么劝说晋景公不要杀荀林父的?

    公元前596年,晋国和楚国爆发了邲之战,晋国失败了。晋军的中军元帅荀林父主动承担责任,请求晋景公赐死自己。晋景公也很无奈,他的本意是不想杀掉荀林父的,但是荀林父打了败仗,必须给国民一个交代,当他正准备下令处死荀林父的时候,士贞子却给晋景公讲了一个发生在晋文公身上的故事。最后的结果就是,晋景公不但没有

  • 晋国中军将:荀林父的生平事迹简介

    荀林父(?-前593年),姓不详,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别为中行氏,谥桓,又称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是逝敖的长子,知氏始祖荀首的哥哥。晋国中军将。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称中行伯、中行桓子、

  • 晋国著名战将:荀林父是个怎样的人?

    荀林父是晋国的著名战将,横跨晋国最为巅峰的时代,历经文、襄、灵、成、景公五代晋国国君,可谓是晋国的五朝元老,而且跟赵盾相比,荀林父的执政时间更长,所推行的对外战争也更多。晋国的三军和六卿制度,在晋文公时代受到晋国国君的控制,始终处于服务晋国大业的格局。但到晋灵公为赵盾兄弟所弑杀后,卿大夫团队的实力逐

  • 揭秘:邲之战中荀林父为什么会失败?

    春秋时期,诸侯国中北晋和南楚争霸,晋景公和楚庄王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进行了晋楚有史以来的第二场争霸决战——邲之战。邲之战前夕,晋军中军元帅荀林父率军赶到黄河边,对面便是刚刚打败了郑国的楚军。公元前596年,楚庄王亲自带兵伐郑,意图将晋国南下的出口封锁,阻碍晋国的称霸之路。郑国是隔在楚晋之间的一个国家

  • 荀林父为何没有被杀掉?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邲之战又被称作“两棠之役”,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晋国大败,而楚国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是这次战役中晋军方面的总指挥,战役失败后,晋景公不但没有下令杀了他,反而还让其官复原职,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晋景公不杀荀林父的原因是什么?派荀林父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