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魏晋南朝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变化?

汉魏晋南朝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45 更新时间:2024/1/15 22:03:36

尚书出现得很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朝时是少府的属官。少府的职责是管理皇帝的财务和私人生活,其属下有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尚书可以看作是管理君主书收发的私人秘书,职权地位都很轻。

到了东汉时期,尚书机构叫做尚书台,因为光武帝刘秀将三公吉祥物化,诏书不必像西汉时期那样经过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讨论,而是可以由尚书台直接发出,于是这个机构一下子就牛逼起来了,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也被称为“三独坐”之一。因为成了起草诏书,出台政策的地方,大臣要执掌朝政就必须录尚书事,也就是掌管尚书台。

由于尚书台变得日益重要,其工作变得更加庞杂,机构也慢慢扩充。尚书台发出的号令需要由九卿等政务官员进行实施,因而尚书要经常作为皇帝的代理人对政务官员进行命令传达、工作指导。渐渐地,尚书台开始向着政务机构的方向发展,其管辖的各个部曹也有了正式的名字。

到曹魏时期设立了中书机构,分走了尚书机构掌握机要和参奏的职权,尚书台便转型成了政务机构。转型后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更像是主持政事的宰相,而负责具体事务的各部尚书则在职权方面和九卿产生了很大的重叠。关于尚书和九卿的职权重叠在西晋时期引发了大臣们的诸多讨论,最后在东晋时期对九卿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并,从此尚书处理政务成为了正规模式,尚书令也不再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而是朝臣领袖了。

中书从诞生到发展都和尚书密不可分。中书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全称是中尚书,从名字就知道这个职位和尚书有很大的关系。汉武帝为了方便在后宫处理政务,用可以出入后宫的宦官担任中书,负责传递尚书的奏章。

西汉时期中书时置时废,东汉时没有设置中书。到了东汉末年,曹操设置秘书令,主管尚书奏事,十分类似西汉时期的中书令,但秘书令由士人而非宦官担任。曹丕代汉后,改秘书为中书,长官叫中书监,次官叫中书令,仍由士人担任。

曹魏的中书监机构取代了尚书台典掌机要以及出纳奏章的职权,成为了皇帝个人新的办公厅。并且由于中书监长期陪伴皇帝,其不但可以发布政令,还可以参与政务决策。因而虽然尚书令的地位高于中书监,但官员们更加乐意呆在中书省。东晋时期的权臣通常都要一边录尚书事,一边担任中书监,以掌控全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皇权力量相比东晋有了大的进步,皇帝们开始削弱士族权臣,提拔重用寒人,于是中书监、令等的职权渐渐被转移,地位轻微的中书舍人往往行使重要职责。到了南齐和南梁,中书舍人对中书省的控制正式形成制度化,机构也逐步完善,在中书舍人之下形成各个局,在政务方面指导尚书各曹,十分类似当年尚书和九卿的关系,这种机构也被人称为中书舍人省。但由于南陈被隋朝所灭,最终历史没有沿着这道轨迹发展下来。

和上述两个机构相比,门下省的情况说麻烦也麻烦,说简单也简单。麻烦是指其组织机构的变化非常复杂,不好理清楚,简单则是指其职能比较稳定,没有大的变动。

门下最初不是一个特定的官署机构,而是对皇帝身边的侍从、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等人员的统称。这些人员里最重要的是是侍中,侍中最初是加官,其职能包括服侍天子和充当顾问。到了东汉后期,侍中组织开始健全,设立了侍中寺的机构,成为后来门下省的雏形。侍中寺的另一重要官职是黄门侍郎,也称门下侍郎。

到了西晋时期,侍中寺进一步扩充,并改名门下省,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也被归入其中。魏晋时期的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陪伴皇帝身边,经常参与国事讨论,属于皇帝的顾问团队,是由贵族子弟担任的显职。东晋时期撤销了散骑常侍等,到了刘宋时期又重新设置,并成立了散骑省,又叫集书省,常被称呼为小门下,而南齐时期则干脆把集书省交由门下省统领。但此时的集书省基本成了闲散机构,其职位一般都是作为荣誉性官职授予年老官员。到了南梁时期,集书省又从门下省中被分离出,地位和职权也得到了提升,散骑常侍和侍中相当。门下省的部分职责也被划给了集书省,例如省阅奏文、提出意见等,两者成为了并立的机构。

和尚书以及中书一直在改变职责不同,门下省长期都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因而其地位也随皇权的强弱而变化。在曹魏和西晋这种皇帝掌权的时期,侍中自然是重要职位,可以对政策制定起到关键作用。但到了东晋时期,侍中的重要性便随之衰减。而到了南朝,侍中又再次重要起来,在皇帝授权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行使政务。

标签: 南北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唐公主的生活一定幸福吗?咸安公主8年被迫嫁4人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咸安公主,唐朝,野史秘闻

    她是咸安公主,皇帝爸爸是唐德宗,她在一众姐妹当中排行老八,由于史料的缺失,其生母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她应该只是一普通宫人,但即便如此,她也是皇帝亲生的,是大唐的正牌公主。公主自幼聪明、相貌美丽,且琴棋书画、习武练箭也样样都会,或许也是基于此,长大后的她成了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也是因此,在回纥请求和

  • 揭秘刘备一生错失三名悍将,他们分别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刘备,曹操,风云人物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都想在这乱世之中一争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势均力敌,呈现出三国鼎立的状态。那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将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忠勇之士,还有像诸葛亮这样才智双全的能人。要说三方势力成就最为突出就是刘备了,蜀汉原本是一个非常弱小的政权,后来在他的带领之下发展壮大,成了当时

  • 汉景帝在位期间有哪些功绩?为何司马迁、曹植都会赞颂他?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在国策上推行削藩政策,削减诸侯封地还归与民,在军事上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在农业上勤俭治国,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在对外政策上,他采取和平共处的方式,与匈奴和亲,加强友好,以安抚匈奴不发起战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 涿鹿之战中黄帝是如何战胜蚩尤的?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上古,涿鹿之战,战史风云

    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在逐鹿进行了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传说中,炎黄与蚩尤大战三年无一胜,概因为蚩尤部族的铜刀铜枪战力惊人,炎黄部族的石斧木棒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古

  • 诸葛亮去世前,到底留下了什么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乃至在华夏文明史上,诸葛亮的谋略都是数一数二的。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为刘备建功立业,成为了蜀汉的功臣,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受到了后人祭拜的。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武侯庙,就是专门祭拜诸葛亮的。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能力可以媲美郭嘉、荀彧等人,刘备能够拥有这样的谋士,肯定是如虎添翼

  • 胡惟庸在奏折里写他家水井能喷酒,朱元璋为何诛其九族?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胡惟庸,明朝,野史秘闻

    这天,朱元璋接到了一份奏报,这是丞相胡惟庸写的,大意是他家有一口井,这两天非常奇怪,居然喷出了甘冽的美酒来。朱元璋看了奏报之后,感到非常惊讶,此乃祥瑞之兆啊,寡人要亲自体验一番。朱元璋銮驾来到了西华门,这时候,突然闪出来一个小太监,挡在了车马面前,死死地拉着缰绳,口中大喊大叫:“皇上,不要再往前走,

  • 三国时期敢跟吕布单挑的三国名将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飞,三国,风云人物

    要说三国谁是第一猛将?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吕布,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吕布于建安三年被曹操在白门楼先缢死后枭首之前,号称三国第一勇将,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我们细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之后,至少还有四位三国猛将不惧吕布,甚至有人可能击败并斩杀吕布,但是关羽

  • 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的组成部分,它有着哪些实用功能?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组成部分。虽然人们常说,建筑是空间艺术,但一栋建筑物的存在,首先还是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实用功能。主要功能是防火,另外还有防风功能、防暑功能、防音功能、防盗功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

  • 伊阙之战简介 伊阙之战有什么结果及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伊阙之战,影响,战史风云

    伊阙之战背景是什么?伊阙之战经过是怎样的?伊阙之战结果及影响是什么?这就为你介绍:伊阙之战简介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

  • 从古滇国出土的贮贝器到底是什么样的 竟然会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国宝,古滇国,历史解密

    在我国有一批国宝,因为其价值太过于珍贵,而被国家下令禁止外出展览。可是,在这批国宝中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相比起它的珍贵价值,它被禁止出国展示的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造型太过恐怖。据说,专家们在初次见到这件国宝时还被惊出了一身冷汗。此物出土于我国的云南省晋宁石寨山。而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