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愧为长子的刘封
刘封,本姓寇,母姓刘,原是长沙(今湖南省湘阴县)人。建安六年(201),刘备为与曹操对抗而投奔刘表,因而也是在这一时段结识了刘封,并将其收为养子。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刘备尚无子嗣。刘封初成养子,刘备也始为人父。
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先行受刘璋之邀入蜀。在刘备同刘璋决裂后,刘封也同诸葛亮、张飞等人奉命西行。此时的刘封虽加冠不久,但已是武力过人的一位新星。在西行的大军中,他同张飞、赵云等一道领命出兵,一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至刘备终于在益州稳定政权,刘封即因功任副军中郎将。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大军占领汉中,麾下孟达率军进攻上庸郡。因担心孟达孤军作战过于危险,刘备便又将刘封派出。而刘封也不辱父命,在与孟达汇合后成功飞速夺取上庸。刘备进而将刘封的官职擢升为副军将军。
二、受长子身份限制的刘封
虽然从军的时间不算长,在关羽、赵云等一众长辈、前辈面前也还是个毛头小子,刘封倒也始终不负父亲的期望,算是蜀汉大军中一颗未来可期的新星。然作为刘备的养子,刘封比其他年轻人多了机会,也自然多了身份的限制。
在先前的进攻上庸之战中,刘封领命前去向孟达提供支持,实际上是取代孟达而成为军队的新统领。建安初年,孟达本依附于刘璋,与刘备存在敌对关系。后来刘璋败于刘备之手,孟达才顺势投靠刘备——因而与刘封这样的刘备亲属相比,孟达本就能算是与刘备离心。
随着刘封的领命而来,孟达面对刘备的不信任和自己指挥权的丧失,其与刘封关系紧张便成为一种“命中注定”。再加上刘封是个不愿吃亏的刚烈性子,二人在攻下上庸后的僵持也就不可避免。
此时,刘备麾下另一员大将关羽正苦于樊城、襄阳两地久攻不下。关羽屡次向刘封和孟达提出支持请求——结果这些请求全被二人拒绝:他们声称上庸一带刚刚攻下,统治还不稳固,故而不能分出兵力帮助关羽。二人的理由有其道理,但也不能成为他们眼睁睁看着关羽战败的理由。后来刘备反思失败,刘封和孟达便都挨了一顿骂。
本来刘封和孟达就不和睦,如今再受到怪罪,对对方的意见也就更大。这份不满持续发酵,最终演变成孟达率部曲四千余户降于曹魏。而刺激孟达叛降的责任刘封不可能不承担——这也成为刘封迎来意想不到之结局的导火索。
三、终亡于父亲之手的刘封
孟达叛降后,魏文帝曹丕迅速派遣徐晃、孟达等人进攻先前刘封和孟达夺取的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出于种种考虑,孟达曾致信刘封,希望他也能投降曹魏,直接交出三郡。孟达的提议自然被身为刘备之子的刘封直截了当地拒绝,可刘封麾下的申耽、申仪兄弟却被策反。在申氏兄弟的帮助下,徐晃顺利将刘封击退,刘封不得不撤退回成都。
这一次失败,刘封作为唯一的统帅只能一个人承担刘备的责怪。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历来尊敬的大军师诸葛亮,却想借此机会致自己于死地:诸葛亮认为刘封性情刚烈,若刘备辞世,那世间恐怕再无能控制他的第二人。本着用不上便毁掉的原则,诸葛亮向刘备提议借刘封的此次失利直接处死这头将来可能会失控的猛虎。
建安二十五年(220),刘备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没有亲生子嗣的刘备。刘禅日益长大,刘封这个养子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早就不如往日。故而当诸葛亮提出铲除刘封的建议,刘备仅仅是略微思量,便下达了赐死之命。在死前,刘封留下的那句“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即孟达劝降一事)”也印证了这位养子对于同刘备的父子关系的失望。
虽然在刘封死后,刘备多少也为这位养子垂泪。但能为了亲生儿子就借口一场战败以处死相处多年的未来可期的养子,刘备的眼泪多少也失去了部分价值。只是不知在被诸葛亮视作威胁,被养父断绝希望以后,刘封心中还余了几分对于过去情分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