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宰相制的优缺点是什么?朱元璋为何废除宰相制?

宰相制的优缺点是什么?朱元璋为何废除宰相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336 更新时间:2024/1/19 10:48:45

一、宰相与丞相的区别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古代经常称宰相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人指的就是皇帝,因为宰相就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他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具体官名又会根据不同朝代而不一样。

宰相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上辅佐皇帝处理朝中事务,对下有安抚诸侯,体恤人民,监督其余官员各司其职的作用。可以说宰相确实位高权重,而且压力也不小,当不好对一个国家的影响颇大。

宰相的正式官名有很多种,每个朝代不一样,比如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都是宰相的实际官名,至于具体发展历史,我们下边再说,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因为总有很多人会把这两者混淆。

所谓宰相,是对某一群掌握国家最高行政职权的官员统称,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有些朝代设置几十个宰相,真正直接将宰相用作官名的只有宋朝时期的辽国,他们设置南宰相与北宰相,分别是两个人担任,并且就是实际官名。

除了这个特例之外,其余时代宰相一般都以其他官名来任命,其中就包含丞相这个官名。丞相在先秦时期的雏形是相、相邦之名,秦朝成立后,正式以丞相来命名。西汉时期,一样设置丞相一职,到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才将丞相一名改为大司徒,期间总共经历220年。

名字改变之后,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再设丞相,并且自己毛遂自荐当上丞相之位。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将原本宰相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丞相,官品为从二品。

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也曾把尚书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丞相,官品为正一品;元朝在中书省曾设置丞相一职,官品为正一品。

可以说丞相一职在宰相这个群体中,应该是使用过时间最久,历朝历代最喜欢使用的一个官名。

二、宰相制的发展历史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韩非子·显学》

这是史料中对宰相最早的记载,到了先秦时期,宰相的雏形就已经比较明显,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有周公做太宰,这些都是宰相的雏形。当然那个时期,还出过一个很优秀的宰相就是管仲,他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宰相。

秦朝时,宰相具体官名为丞相,有时候丞相还分左丞相与右丞相,这个时期的宰相制度以及职权已经比较明确,并且宰相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

汉朝汉武帝时期,宰相的具体官职还是丞相,但是汉武帝逐渐将政务中心转移到内廷,宰相职权也就不再是丞相那里,而是转移到尚书台,也就是说尚书台在此时相当于宰相。

汉成帝时期,汉成帝将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并且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一起为三公来承担宰相的责任,汉哀帝时期又把丞相改成大司徒,大司马改成太尉,大司空又包含大司徒、大司空,所以这个时期是以大司徒、大司空、太尉为三公来承担宰相职责。

三国时期宰相在每个国家都不一样,比如魏国称为相国,蜀汉还是丞相,吴国最开始用丞相,后来设置为左右丞相来分担。

晋朝建立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也就是三省六部的雏形,此时执行多宰相制度,宰相不再局限于三公,三省开始与三公共同称为宰辅,一起分担宰相职权。

南北朝时期比较混乱,宰相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权臣自命为丞相或者相国,并以此来进行谋朝篡位,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宰相制度弊端已经开始显露。

隋朝时期建立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并且三省长官分别为内史令、纳言、尚书令,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长官多以侍郎命名,三省六部长官共同承担宰相职权,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标志着宰相制度的进一步成熟与规范化。

唐朝在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不过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不再叫尚书令,改成尚书仆射,中书省长官还是中书令,门下省长官改成侍中,此外,这个时期参议朝政的官员只要加衔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也算宰相,所以在唐朝时期出现很多宰相,尤其是李隆基时期,宰相更是多得不行。

五代时沿袭唐朝制度,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等来承担宰相职权,其中只有后唐与后周搞特殊。

宋朝时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宋朝宰相的权利已经被皇帝逐渐削弱,讨论政事都没法坐着讨论,以前宰相都是可以坐着讨论国家大事。

由于宋朝对宰相削权严重,并且变化多端,引起当时宰相的不满,所以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宰相乱政比较严重的朝代,搞得天下一片大乱。

元朝时期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担任,往下是左右丞相,再往下是平章政事,这些都属于宰相,这个时期的宰相有时候也多达十余人,数量较多。

明朝初期也有宰相,比如中书省、左右丞相都属于宰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罢黜中书省,废掉丞相,以内阁大学士来辅助自己办理一些文书工作。

至此,宰相制度被废除,清朝亦沿袭明朝内阁制度,还加设军机处一起辅助,军机处长官称之为军机大臣。

纵观宰相在各朝各代不同的官职以及变化过程,我们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就是为了皇权以及国家事务做贡献,宰相虽然表面上是辅佐皇帝,可实际上权利过大也会影响皇帝集权,那么,宰相制度究竟有些什么弊端与优点呢?

三、宰相制的优缺点

宰相制度在历史上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到公元1380年结束,总共1600年左右时间,在封建王朝二千年左右的历史上占据80%,足以说明这个制度的优势相当明显,比如:

1、给皇帝减少压力

宰相就相当于皇帝的直接秘书,帮助皇帝处理一切朝中事务,对大多数事情进行一个事先的合理规划判断,拿出一定的方案再去找皇帝商议定夺,这样一来,减少了皇帝很多工作量。

要是没有宰相制度,皇帝一个人需要处理所有事情,大事小事都要让皇帝亲自定夺,不仅让皇帝过分劳累,而且皇帝要是能力差一点,完全就把一个国家搞垮了,有宰相的辅助,这个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一些。

2、分权避免皇帝乱用权利

宰相虽然属于皇帝之下的官职,但是也可以对皇帝进行监督,比如有时候皇帝想要做什么事情或者决定,也是需要与宰相一起商讨的。唐朝时期的李治想要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也需要过问长孙无忌、诸遂良、李勣等人,当时他们充当的角色就是宰相,皇帝的决定需要与之一起商讨,方能最终定夺。

这样一来,一些想要胡作非为的皇帝就会得到一定的限制,避免国家因为皇帝能力不足导致国家衰亡。比如唐朝李隆基初期,虽然李隆基自己能力一般,但是姚崇、宋璟等人给他辅助,李隆基哪怕每天不早朝,国家一切事务一样在宰相手里正常运行,并且还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在说优点的时候,我想缺点也暴露得一览无余:

1、影响皇帝集权

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江山与权力比什么都重要,人人都想成为皇帝,而皇帝也担心有人对皇位虎视眈眈。宰相作为最接近皇帝的群体,当然对权利的欲望也更加大,而且机会最大。所以很多宰相就会借着宰相职务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任用人才只要自己的人,最终导致皇帝权利失衡,无法控制宰相。

这样的事例历史上很多,比如唐朝的李林甫,任用人才就是专门按照自己内心想法任用,根本不管国家安危,在位19年,将唐朝人才基本搞没了,最后任用一个安禄山,还导致引发安史之乱,给唐朝致命一击。

宋朝时期的宰相赵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还有元朝时期的宰相最终也是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最后灭国。所以说,宰相这个职位,对皇帝的皇权影响是很大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国破家亡。

2、宰相不作为

除了宰相夺权之外,不作为也是对国家社稷十分不利的,宰相身居要职,掌握着国家很多人事任用以及各种特殊权利,要是不作为或者仅仅想着给自己捞好处,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宰相贪污腐败,因为大小事件都要经过他的手,他完全可以借助职务之便对一些要办事的人收取好处费,不给好处或者不讨好他的,他就坚决不办事。

比起夺权那种危险系数太高的事情而言,不作为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所以宰相制度一直在变化,机制越来越复杂,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宰相实现分权,防止宰相独权专政,影响国家发展。

不过,在1600年左右的宰相历史上,事实胜于雄辩,不得不说的是,宰相制度的利大于弊,大多数宰相还是兢兢业业,一心想着国家与江山社稷,并且效犬马之劳,只有少部分宰相名声不好坏了这个团体的名声。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更多的原因并不是宰相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朱元璋自身原因,为何这么说呢?我继续为你分析。

四、朱元璋为何废除宰相制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元璋即吴王位,建百司管属,置中书省。设右左相国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相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吴元年(1367),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正月,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明太祖实录》

这是朱元璋初期的宰相,然而李善长也被朱元璋处决,徐达死因不明,不过估计也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呢?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朱元璋出身比较差,在一个农民家庭长大,这与历史上很多君王的出生都是截然不同的,不得不说历史上的君王大多还是出生于名门旺族或者王侯将相家里,并不是说出生不好就会怎么样。

而是因为与很多君王相比,朱元璋的教育以及心胸是有所区别的,再加上他的经历,曾经最落魄时当过乞丐要饭,最后成为皇帝,自然对权利把控欲望更加强烈。

但这些也还不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元朝的灭亡教训以及胡惟庸一案对他影响太大,在对元朝灭亡进行总结时,朱元璋说:

元氏混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他的理解就是元朝灭亡主要原因是君主不够集权,导致臣子专权谋权,最终引发人心涣散,天下大乱,以至于灭亡。而君主不够集权的主要原因还是制度有问题,这里所说的制度大概率指的就是宰相制度。因为宰相制度削夺皇权,导致最后宰相专权,这是朱元璋所担心的事情。

后来胡惟庸涉嫌造反,这个曾经与朱元璋一起打下江山的患难兄弟,在担任宰相后也逐渐迷失自我,最后与朱元璋公然敌对,想要谋权篡位,最终被朱元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决,至于造反真实与否,我们很难弄清,反正朱元璋为了实现君主集权,几乎把所有开国功臣都杀光了。

胡惟庸事件之后,朱元璋宣布其罪责:

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噪进之徒及功臣式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

此后不久,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就废除宰相制度,声称: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意思就是说以后谁敢建议或者提出设立宰相,就要用极刑进行处置。因为朱元璋说了这样的话,以后当然没人敢提设立宰相一事。不过朱元璋自己一个人处理政务一段时间,感觉到力不从心,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设立内阁制,让内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一些文书之类的事情,后来又不断完善内阁制。

但是事实证明,内阁制与宰相制又何尝不是相似呢?内阁大学士一样可以专权,和宰相专权区别也不大,并且这个制度的完善需要很长时间,而宰相制度原本已经经过1600年时间的完善,更加成熟,与内阁制相比,优点显而易见。

结语

不管是宰相制度还是内阁制度,都有其优缺点,关键在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利平衡,不管任何一方过于集权,对国家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只有双方均衡和谐,才能让国家更加稳定和谐发展!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更多文章

  • 宋朝承袭唐朝宦官监军制度,却没有重蹈覆辙,出现宦官专政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监军制度,宋代宦官权力,北宋宦官管理制度

    在封建王朝存在的两千多年中,并不只存在一个王朝,而是经历了无数次和平与战争的交替,先后建立了众多的王朝。有的王朝寿命较长,延续了几百年的时间。比如唐朝、宋朝等,有的王朝寿命较短,延续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比如秦朝二世而亡,元朝只统治了九十年。但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封建王朝存在的时

  • 史上六大佞臣,战国一人,大唐两人,大宋三人,有一人还当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第一佞臣,历史上的佞臣,我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

    伯嚭陷害忠良,国破身灭伯嚭是春秋时代,楚国的贵族。同样受到迫害,被迫去吴国投奔自己的老乡伍子胥。伍子胥也很重同乡情谊,举荐他当了高官。起初伯嚭还能与伍子胥和睦相处,羽翼丰满后就做起了贪赃的勾当。越国被灭后,勾践行贿于伯嚭得以获得喘息的机会,伍子胥建议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而伯嚭极力偏袒,并将恩人伍子

  • 朱棣攻下南京后,为何抱着一具焦黑尸体痛哭,还下令杀掉后宫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杀后宫的真实原因,朱棣攻破南京完整版,为什么朱棣打下南京就能当皇帝

    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放牛娃逆袭皇帝的传奇帝王以外,明朝的明成祖朱棣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也许有人不解,朱棣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为什么会是明朝历史上第三位皇帝。心狠手辣,一役成“王”作为第四子的朱棣本就与王位无缘,虽然“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心异之,独钟爱焉”这句话,突出了朱棣在朱

  • 12岁小皇帝战战兢兢,朱元璋:我杀你父亲,但不会杀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和子孙后代对话,朱元璋父子简介,朱元璋对儿子说自己小时候的遭遇

    朱元璋是历史上非常优秀的皇帝,单单说他从乞丐的身份成长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就是非常让后人敬佩的。在历史上,能够比朱元璋出身还低的开国皇帝,仅仅有后赵的石勒一人,不过此人建立的王朝无法与朱元璋相比,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与石勒相比,朱元璋的能力就是非常厉害了,朱元璋不仅仅是出身低,还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从

  • 朱元璋问道士:我能活多长?道士:比我多活一天,朱元璋:斩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的资料关于朱元璋的资料,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电视剧朱元璋里朱元璋吃烧饼片段

    谁曾想如此落魄肮脏的乞丐,竟然凭借机遇与时势跃升成为皇帝,成为社会最高层的阶级,他的人生轨迹可歌可泣,赢得无数史学家们的称赞与喜爱。或许是由于出身卑微,朱元璋能深刻体验百姓疾苦,他跟从志同道合的友人发动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暴烈统治,将入侵中原的强大外敌驱逐出去,重新建立一个繁荣强大的王朝,开辟了另一番

  • 明太祖料定建文帝非燕王对手,特留下一保命符,最后却成废符一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极其喜欢太子朱标,对朱标的宠爱比其他儿子加起来都多,甚至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将这份爱转移到朱标儿子朱允炆身上,立其为皇太孙。按理来说,太子死后,应在其兄弟中选拔继承人,但朱元璋没这么做,他直接将朱标儿子立为继承人。这足以体现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但朱允炆生性软弱,没有一名作为帝王的担当,所以难以服

  • 清朝第一才子纳兰容若:31岁去世,才情出众,母亲是努尔哈赤孙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代纳兰性德个人简介20字,康熙年间的诗人纳兰容若简介,清朝纳兰性德浣溪沙

    每个朝代,都有属于她们的文豪,她们的文化符号。唐朝有诗仙李白,宋朝有大文豪苏轼,明朝有大作家罗贯中,而清朝,除了曹雪芹,还有一个名叫纳兰容若的才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纳兰容若就是清朝第一才子。今天,野史君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位大才子的人生。容若是清朝第一才子,也是出生名门的贵公子。这位写过“人生若

  • 古代的皇帝寿命都不高,乾隆却能活到89岁,这几个原因是主要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这么多短命皇帝里面,乾隆就显得有点突出了,因为乾隆相比较很多的皇帝来说,更加的喜欢美女,而且国家的领土也是很大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皇帝,却活到了89岁的年纪,别说在古代了,即使在现代这也是很少见的啊。其实了解乾隆皇帝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能够活这么大的岁数,和下面三个原因有很大的关系。第一个原因

  • 甄嬛传:雍正最爱的人,不是华妃,不是纯元,不是甄嬛,而是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甄嬛传谁最爱雍正,甄嬛传雍正爱过华妃吗,甄嬛传里雍正真正喜欢谁

    1.雍正宠爱华妃,痴爱纯元,喜欢甄嬛年世兰起初是因为哥哥年羹尧才得胤禛的注意的,胤禛为了得到年羹尧的势力支持,追求年世兰,但年世兰桀骜不驯,所以胤禛当年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其中对年世兰自是有真心的,成为华妃的她,也没有改变其骄纵的性子,但雍正还是对其宠爱万分的,华妃使小性子时,雍正会同她打趣并心甘情

  • 朝鲜进贡12名美女,精选了3个月,为何多尔衮怒骂:一群丑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多尔衮虽然与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在抗击明朝的事情上,兄弟俩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很快明朝就被打击的奄奄一息。多尔衮战功赫赫,被任命统辖六部,军事、政治样样精通,而这些也为他之后的辅政奠定了基础。皇太极死后,继位之战再次打响,宫中各派势力相互对峙,僵持不下。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推选年幼的福临继位,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