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存在的两千多年中,并不只存在一个王朝,而是经历了无数次和平与战争的交替,先后建立了众多的王朝。有的王朝寿命较长,延续了几百年的时间。
比如唐朝、宋朝等,有的王朝寿命较短,延续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比如秦朝二世而亡,元朝只统治了九十年。
但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封建王朝存在的时间够久,但是最终也会因为各种内忧外患的原因而走向衰落灭亡。
纵观华夏历史,虽然自封建王朝建立起便有外国番邦一直存在,可只是一直小动作不断的骚扰,唯有在宋朝时期成为了中原地区真正的威胁,而更多的王朝是灭亡于内忧。
一、唐朝时期宦官监军制度
一个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够顺利建立,是因为有充足的军事实力来镇压其他的叛军势力,在建立王朝以后能够安稳的守住江山,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国家的军事实力足以震慑群臣和外邦势力,让其不敢随意进犯王朝的领土。
可每个王朝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战争,因此当朝的统治者会安排军队迎击或者镇压,但是为了稳固皇权和中央集权,不让领军的将领势力坐大,拥兵自重。
皇帝便决定实行监军制度,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派遣自己的心腹大臣进行军事监督,看是否有违抗朝廷命令的现象。监军制度在汉朝时已经建立,但是当时负责监督的官员是官职并不高的御史。
虽然之后的王朝一直沿用这种监军制度,可弊端却非常明显,那就是御史大夫的官职并不高,且因为文官居多,对于行军打仗的事物并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去监军,官员在军队中的话语权却也并不高。
直到唐朝的时候,监军制度更是暴露了新的致命弊端,那就是如果前去督军的官员如果接受贿赂,或者是与将领勾结故意隐瞒不报,那么皇帝只会被蒙在鼓里,任这种势力不断坐大最终威胁皇朝。
因此在唐玄宗在位期间,决定对监军制度进行改革,将监军的人选改为了太监,也就是宦官。因为宦官就算收受贿赂,但是背后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势力。
而且去军队监军,百姓都知道其背后站着的是皇帝。此外,宦官与皇帝的关系更像是奴才与主子,而皇帝与御史大夫的关系则是天子与朝臣的关系,很明显前者更为可靠。
唐玄宗采用宦官来监军的时候,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原因所能做出的最优解,但是唐玄宗晚年的时候昏庸无道,放任地方节度使和宦官的势力继续做大,因此在最后唐朝也出现了宦官专政的局面,这是唐玄宗万万没有想到的。
二、宋朝继续采用宦官监军
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割据局面,成功建立宋朝,并且继续沿用唐朝时期的宦官监军制度,但是赵匡胤等人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对于宦官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所以在宋朝时期并没有发生宦官专权的现象。
因为宋朝自建立之时起,统治者就忌惮武官的势力,怕其发展壮大,最后统治者因为各种理由将武官手中的兵权废除或者削弱,在初期便已经有重文轻武的倾向了。
因为赵匡胤害怕再次出现将领拥兵自重,自立为王的情况,所以对于武官非常忌惮,因此即使派遣军队镇压番邦敌国,也会派遣宦官来进行监军。
因为在文官为主的宋朝,统治者对于武官的信任度非常低,相对于武官来进行监军,那么采用宦官进行监军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宋朝时期的太监监军超过了历朝历代对于监军职责的定义。比如宋朝时期的太监李神佑便是其中之一,带领军队行兵布阵的能力不输任何一位宋朝时期的武官,最后甚至被皇帝派去了广州镇压叛乱。
较为有名的太监监军还有李宪和童贯二人,李宪虽然名为监军,但是却非常喜欢自己亲自领兵打仗,在军事方面也有很强的能力,最后直接担任了宋朝西北地区的军事主管一职。
至于童贯最开始只是李宪手下的一名无名小将,但是在后期开始崭露头角,甚至隐隐超过了李宪,最终还成为了军队中实际的统帅,可在军事能力和排兵布阵上远远不及李宪,因此在战争期间多以失败结束,最后也遭到了皇帝的严惩。
三、宋朝不出现专权的原因
宋朝时期之所以会敢重用宦官进行监军,便是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对监军制度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改革,发展了一套管理严格的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宦官专政的情况。
首先便是对宦官集团的数量进行控制,这样即使宦官想要发展势力,就必须牵扯到不是太监的人物,这也是一种预警。
在赵匡胤时期,规定宋朝的太监不得超过五十人,即使再后来出现管理者松懈的情况,也不得超过一百人,这样大大约束了宦官集团的形成。
除此之外,还规定宦官在监军结束以后,就必须立刻返回朝廷不得多做逗留,这一措施有效的制约了宦官与军权相勾结的情况。而且加上武官因为频繁调遣,所以对军队的熟悉度也不高。
古代的封建王朝中大部分都存在宦官专政或者是势力过大的情况,但是在宋朝时期,基本上看不到这种政治乱象,因为宋朝的统治者吸收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从根本上对宦官进行限制。
宋朝时期为了不重蹈前人的覆辙,努力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制度都进行完善或者是改进,可又放任文官武官势力失衡的情况,因此在最后即使没有出现宦官专政,也在敌国的铁蹄之下灭亡。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