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统一全国后,全国计有19个州,173个郡、(封)国,240余万户。
史载,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宽而能断”,在重大的治国问题上能择善而从,平吴以统一全国的决策,就是他力排贾充等反对意见,坚决采纳羊祜、张华等人的主张而制定的。
但晋武帝立司马衷为太子 ,又为他娶了凶狠狡黠的贾南风 (太尉贾充之女)为妃。灭掉吴国后,晋武帝不再兢兢业业,变得奢侈放纵起来。他驾崩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
晋惠帝即位,贾后专权与八王之乱
元康元年(291年),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先后杀害辅政的杨骏(惠帝继母之父)和汝南王司马亮,接着贾后又反杀司马玮。贾后擅权揽政,重用裴頠、张华,维持了短暂平稳的政局。但司马氏宗族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绵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也从此开始。后来,赵王司马伦诛杀贾南风,废黜白痴晋惠帝自立。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兵,攻杀赵王司马伦。司马氏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内讧不已。之后加入混战的还有长沙王、东海王等。光熙元年(306年)惠帝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永嘉五年(311年) ,匈奴人刘曜率军攻陷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掳至平阳(今山西临汾)。5年后,即位于长安的晋愍帝司马邺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投降汉赵(亦称前赵)刘曜。西晋灭亡。
匈奴、氐、羌、羯、鲜卑等“五胡”联手埋葬了西晋王朝
八王之乱时,封建统治阶级互相混战造成深重灾难,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本已难以弥合的 民族矛盾也随之加剧起来。各游牧民族逐鹿中原,兵戈不息,杀戮甚惨,统治阶级无法缓和各种矛盾,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覆亡。
晋惠帝时,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各地方官不但不妥善安置,反而强迫流民还乡,甚至滥加残害。荆州刺史王澄曾经将8000余西蜀流民强行驱入长江中溺毙,引发各地流民不断聚众反抗 。流民起义时间虽不长,但都不同程度的打击了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基础。但颠覆西晋王朝的根本力量并不是流民,而是匈奴、氐、羌、羯、鲜卑等北方各游牧部族,也即史料中所称的的“五胡”。
西晋时北方、东北及西北,尤其是并州、关中一带居住着很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游牧部族。史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关中百余万口,“戎狄居半”。西晋灭吴前,凉州鲜卑人秃发树机能举兵反晋,不少羌胡族民参加。晋惠帝时,氐人齐万年在关中起兵,“秦、雍氐、羌皆反”,郭钦等人主张“徙戎”,意思是把与汉人杂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强行徙往边远之地。他们预见广大游牧部族对西晋王朝的统治会构成威胁,但建议均未被采纳。之后,各游牧部族果然相继起兵反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匈奴五部首领左贤王刘渊在左国城(山西离石)称汉王,賨人李雄在成都称成都王,这是最早建立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各游牧部族的接力打击下,晋愍帝降于汉赵,西晋灭亡。以后其他少数部族相继崛起,汉人张氏、李氏也先后在凉州据地自保,形成“五胡十六国”局面。
西晋灭亡时有多惨烈?司马氏被诛戮殆尽,数十万将士罹难疆场
魏晋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地域广阔的民族杂居区。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中,被恣意欺辱和屠杀的匈奴、氐、羌、羯、鲜卑等“五胡”相继起兵攻晋。
永嘉二年(308年),匈奴左贤王刘渊称帝,建国号汉,开始了向西晋王朝的大举进攻。战争的杀伐之刃在史书上刻下了黑色的死亡数字。
永嘉三年(309年),刘渊率军两次攻打洛阳,攻至洛阳郊区,驱赶男女3万余人入黄河,河上浮尸如麻。永嘉五年(311年),刘聪部将石勒在今天的河南鹿邑一带大破晋军,战死者多达10万余人;呼延晏率军攻洛阳,先后12次挫败晋军,3万余将士阵亡;刘曜、石勒最终率军一举攻破洛阳,纵兵大掠,西晋王公大臣从洛阳突围后向东南方向逃跑,石勒率骑兵在后紧追不舍,最后在黄河畔被追兵赶上,数万王侯将相与溃兵全部被石勒围射而死,西晋怀帝也作了俘虏。之后,晋人另立愍帝于长安,刘曜、石勒等不依不饶,经过5年动辄“伏尸数百里”的残酷战争,刘曜率军攻入长安,晋愍帝投降,此前城中粮尽,竟出现了人相食、死者大半的惨状。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动乱中,各方共死亡数十万军民,司马懿的子孙几乎被诛戮殆尽, 只剩司马睿等少数司马氏后裔逃到江南建立了东晋......
从此,黄河流域成了五胡十六国争夺统治权的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