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05 更新时间:2024/1/22 5:59:03

皇太极死后他的皇位继承者主要有他的长子豪格和弟弟多尔衮竞争

其实说皇太极是清朝的建立者也毫不为过,虽然清朝的基础承袭于清太祖努尔哈赤,但真正改国号为清的是皇太极,而且努尔哈赤时期还是以游牧部落制度为主,真正让清朝走向汉化,进行封建改制还是起源于皇太极新政。

努尔哈赤时期汗位非继承制,而是由八旗王公共同推举,到了皇太极彻底掌握大权之后,他积极推行汉人的封建制度,改汗位为皇位,并且初步分化了八旗王公的权力,实现了皇帝初步的中央集权。

按照皇太极如此加强中央集权,他就可以实现带领满清从部落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但皇太极却突然去世,而且没有预立继承人,这一下让皇太极之前努力白费,在他死后继承人选又恢复到之前的八旗王公议会推举之中。

当时继承皇位的主要热门人选就是皇太极的长子已经34岁的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

豪格作为皇长子,外加还有能力和军功,在此前已经就是正蓝旗旗主肃亲王了,所以他得到了皇太极生前所掌控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将士支持,两黄旗主要以索尼、鳌拜、谭泰等重臣为主力挺豪格。

除了两黄旗支持豪格,皇太极的堂弟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是比较倾向于支持豪格,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自幼被努尔哈赤抚养长大,他自幼与皇太极关系最为亲密,所以皇太极继位后对济尔哈朗极为重用,而济尔哈朗为人比较谦恭内敛,对皇太极也是非常忠诚。

算上两黄旗,加豪格本身的正蓝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就是说两黄旗和两蓝旗都支持豪格继位,而多尔衮支持者只有他和亲哥哥阿济格以及亲弟弟多铎所统率的两白旗,这时候还有努尔哈赤次子大贝勒代善所掌控的两红旗没有表态。

不过代善为人也是谦恭谨慎,之前也正是他和儿子岳托、萨哈廉鼎力支持皇太极继位,而皇太极才得以继承汗位。虽然皇太极继位后曾经打压过代善,但总体来说代善还是比较忠于皇太极,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代善也比较倾向于豪格。

这么看来豪格有两黄旗、两蓝旗外加两红旗支持,他本来应该完全碾压多尔衮,那为何还会失去皇位?

豪格的性格使他与皇位失之交臂

这就在于豪格在政治手段上和这位比自己年龄还小的叔叔多尔衮相差太远,豪格虽然能力很强,但为人生性柔弱,不善决断,更有些优柔寡断。多尔衮则大不相同,多尔衮为人果断坚毅,非常善于随机应变。

所以当多尔衮隐约发现自己在与豪格争位的局势中处于下风,他就开始背地里拉拢两蓝旗和两红旗的重要将领,多尔衮之所以没有拉拢两黄旗,就是因为两黄旗以索尼和鳌拜为首的人都是皇太极的铁杆拥护者,根本就拉拢不过来。

但多尔衮拉拢两红旗和两蓝旗部分的重要将领取得了成功,因此在这四旗内部也并不都是支持豪格继位的人,这样一来豪格继位的阻力反而越来越大。

从这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满清王公议会开始,就是商讨确立谁为继承人选的时候,这时起就开始剑拔弩张,两黄旗、两红旗、两蓝旗支持豪格的重臣都以他是“帝之长子”的身份主张他继位,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最先发难,多铎反论:“若论长子身份,太祖的大贝勒代善更应继承皇位。”

多铎这一番话就是拿代善出来打马虎眼,谨慎谦恭的代善连忙以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推辞。这之后支持豪格和支持多尔衮的人就开始了一系列火药味深浓的国事探讨。

在这期间豪格性格的柔弱性就体现出来,发现多尔衮实力如此强悍,连原本支持自己的六旗之中都有不少重臣向着他说话,豪格突然觉得自己继位有些渺茫了,而且豪格更没有信心通过武力解决多尔衮,所以豪格在讨论的最后谦虚的来了一句“德浅福薄,何堪大任”。豪格的这一句话就让他失去了很多支持者。

满洲人最崇尚的是勇武和自信,而豪格最后说的那句自谦的话正是让人认为他的自信不足,而且豪格在于多尔衮竞争中也没有充分的表现出勇武和果断,这样就让豪格的支持者开始对他丧失信心。

其中对豪格失去信心最主要的支持者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后来多铎曾经对豪格直言:“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多铎后来对豪格说的话很直白,就是济尔哈朗就是看出了豪格性格柔弱,优柔寡断,遇事不能力排众议,缺乏信心,所以济尔哈朗才不再支持豪格。

除了济尔哈朗对豪格失望,连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重臣索尼和鳌拜等人也都对豪格失去了信心,他们已经逐渐从拥立豪格转为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可以了。

而多尔衮这个人非常善于随机应变,通过第一次议会讨论他已经发现自己想继位也几乎很渺茫,主要就是济尔哈朗和两黄旗的重臣不会拥护他,如果真要执意继位的话那恐怕就得大动干戈,甚至要引发内讧冲突,这样就会动摇国家根基,所以多尔衮权衡利弊之下就已经打算不再执意于继位,但也绝不能让豪格继位,那样的话就无法保证自己未来的权力地位,所以多尔衮必须要保证自己未来能掌控大权。

这时候也正是索尼和鳌拜等两黄旗重臣给多尔衮指点了迷津,在局势僵持不下时,索尼和鳌拜等两黄旗重臣已经对豪格失去信心,所以眼看豪格也不能继位,索尼和鳌拜等两黄旗忠于皇太极的重臣一致提议:先帝对我等恩情大于天,若不立先帝之皇子,我等愿一死追随先帝于九泉。

这样一来多尔衮就来了灵感,既然你们两黄旗重臣开口了,不再非豪格不可,只要是皇太极的皇子即可,那多尔衮就想到拥立一位皇太极年幼的儿子,好由自己来掌控。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多尔衮就想到让年幼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

福临继位与其生母家族出身也有一定关系

多尔衮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济尔哈朗和代善的赞同,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而且福临在继位之后,是由曾经的豪格支持者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联合摄政,而且这其中济尔哈朗名位在多尔衮之上,这样一来豪格的支持者包括豪格本人在内也都会易于接受,两黄旗忠于皇太极的重臣如索尼、鳌拜等人也能易于接受,代善那就更好说了。

所以多尔衮在找到济尔哈朗和代善两人商量这个办法之后,三人一拍即合,于是在最后的王公议会上满清的王公贵族就一致都通过认可了这项决策。也是在这时,福临正式即位改元顺治,也就是顺治帝,初期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联合摄政。

那么为什么多尔衮、济尔哈朗还有代善会选择福临继位,为什么不是皇太极儿子中年龄较长的叶布舒、硕塞、高塞、常舒呢?或者选年幼的也可以选择皇太极最小的儿子博果尔,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福临呢?

都传闻是因为福临的生母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有叔嫂奸情,多尔衮虽然具有雄才伟略,但为人却极为好色,所以民间传闻都认为孝庄正是通过色相引诱了多尔衮,使得多尔衮甘心愿意扶持福临上位。

但实际相比于江山多尔衮是爱江山还是爱美色呢?答案肯定是江山了,历史上的多尔衮虽然好色,但他还不至于好色到拿国家大事来儿戏。更何况选择福临做继承人也不是多尔衮一个人可以决定,而是要经过满清王公贵族共同商讨的结果。

历史上的孝庄确实很具有政治手段,是清朝历史上出名的政治女强人,在儿子继位上来说她肯定是用了政治手段,但具体用的什么手段现有史料没有记载,所以后人也就不得而知,但是像这种色诱多尔衮也是不大可能,毕竟由谁继承皇位也不是多尔衮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事。

满洲王公贵族之所以都会一致认可选择福临做继承人,主要还是在于福临的母系家族也就是孝庄的娘家。孝庄出身于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她是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的女儿。

皇太极为了拉拢蒙古贵族,他曾经纳了算孝庄在内五位蒙古贵族女子为妃,就是为了促进满蒙一家,皇太极的这五位蒙古贵妃也是他后宫中的五大福晋,但这五人中唯独孝庄给皇太极生下了福临这么一个儿子存活下来,所以说福临是具有满蒙两族血统。

当时清朝还是急需要蒙古贵族的支持,所以孝庄娘家属于蒙古贵族的领袖,她的身份让满清王公贵族都一致认可。拥立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而福临拥有满蒙两族血统,势必也会得到蒙古贵族的拥护,这样就更加团结了蒙古贵族。

相比之下,豪格自认为“德浅福薄”也不是没有道理,豪格生母是皇太极的继妃乌拉那拉氏,虽然也是出身于满洲贵族,但毕竟是满洲贵族,没有蒙古贵族那么需要团结。而且豪格生母并不得皇太极宠爱,所以豪格肯定是“福薄”了。

因此在这场皇位之争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没有继承皇位,最终花落福临之手,看似豪格和多尔衮谁都没有赢,实际上却是多尔衮赢了,多尔衮最后还是牢牢掌控住了权力。

豪格则因为性格柔弱,优柔寡断,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而且后来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通过拉拢和分化还有打压的手段,彻底将支持豪格的人全部收拾掉,连忠于皇太极的索尼、鳌拜等人都受到打压,而一部分原来忠于皇太极的人比如谭泰等人则投到了多尔衮这一边,多尔衮也彻底架空了济尔哈朗,最终独揽摄政大权。

而可怜的豪格则在支持者被多尔衮打压排挤之后,他本人也被多尔衮借故褫夺爵位圈禁起来,豪格最终被多尔衮圈禁折磨致死。豪格死后他的三位福晋分别被多尔衮、济尔哈朗和阿济格所娶。所以最终这场叔侄皇位之争还是以多尔衮胜利,豪格惨死收场。

写在最后

拥立顺治继位其实是当时各方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而顺治能继位也得益于其母孝庄的娘家出身,再者就是顺治的哥哥豪格性格柔弱,优柔寡断错失了继位良机,致使最终各方势力妥协出来让顺治继位。

其实清朝在入关之前天下局势还是诡异多变,形势也是困难重重,如果皇位真落到性格柔弱,优柔寡断的豪格身上对于清朝未必是好事。清朝之所以能够顺利入关并且入主中原全靠的是多尔衮雄才伟略和高瞻远瞩,才使清朝入关势如破竹,扫平群雄,统一了天下。

相比之下豪格在政治方面的能力远不及叔叔多尔衮,所以豪格错失皇位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但对于大清来说确实幸事。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更多文章

  • 清朝的侧福晋、庶福晋和侍妾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七福晋,雍正王朝四福晋,清朝庶福晋待遇

    其实在福晋这个称呼一直在清初时期也是用来称呼皇帝的后宫,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16个老婆都没有名号全都称为福晋,到了皇太极时期才有了后妃之别,皇太极设立了五宫,后妃名号才逐渐多了起来,一直到了康熙时期才彻底制定了后宫妃嫔称号,不再用福晋、格格这些来称呼皇宫后妃了。也因此来说福晋和格格这都是康熙之后才成

  • 清朝乾隆年间,敢与和珅争斗的,不是纪晓岚和刘墉,而是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和珅的死对头是刘墉还是纪晓岚,和珅与纪晓岚和刘墉关系,刘墉和珅和纪晓岚他们是什么关系

    但乾隆依然重用他,还将女儿嫁给和珅的儿子,成为亲家。这样一来,朝中大臣更不敢在皇帝面前参奏和珅了。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纪晓岚和刘墉。别看纪晓岚在电视剧上跟和珅斗得欢,其实在历史中,纪晓岚的年龄远高于和珅,但职位却没有和珅高,严格上来说,纪晓岚还是和珅的下属。所以,和珅和纪晓岚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争斗,

  • 清朝时期有位丫环,为乾隆生了4个儿子,险些让自己成为皇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为乾隆皇帝生了6个子女的女人,乾隆一生的几个子女,乾隆皇帝后宫争斗的故事

    清朝时期有位丫环,为乾隆生了4个儿子,险些让自己成为皇太后。这位丫环是谁呢?她就是乾隆皇帝身边的淑嘉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原姓金氏,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只比乾隆小2岁。她的一家都在朝廷为官,甚至还有位叔叔官至吏部尚书。所以总得来说,金氏的家庭背景还是不错的。由于出身不错,加上相貌俊俏,所以,

  • 清朝时期有位女子,30岁才成为妃子,却备受乾隆皇帝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妃子25岁后还能当皇帝吗,清朝皇帝最宠爱的嫔妃,清朝最受乾隆宠爱的公主

    当然了,由于皇帝的喜好不同,即使年龄再大一点,皇帝依然会宠爱她。比如乾隆时期的豫妃,年龄已经有30岁了。这个豫妃出生于雍正七年,她的父亲是一名部落首领。名叫寨桑根敦。根据史料记载,他的父亲是率领手下归顺清朝的。为了进一步巩固与大清的关系,他的父亲将年龄已经24岁的女儿献给乾隆。没想到,乾隆非常宠爱她

  • 清朝乾隆皇帝,晚年做错了3件事,将清朝带向衰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乾隆皇帝晚年的状况,大清朝乾隆皇帝,清朝乾隆皇帝的历史事件

    晚年的乾隆皇帝自以为功勋卓著,因此开始无线放纵自己的欲望,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六下江南耗费清朝大量的财富,导致政府财政困境,给后人留下一大烂摊子。同时,在他的统治下清朝政府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对一切外来先进文明拒绝排斥,仍然生活在盛世的幻境中,中国在那个时代彻底落伍于世界,官员贪污横行,百姓衣不裹体,

  • 清朝时期皇帝的贴身侍卫都带着刀,他们有没有刺杀皇帝的可能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皇帝的贴身侍卫,清朝刺杀皇帝,清代皇帝有多少贴身侍卫

    但是想一想清朝历史上有哪位皇帝是被御前带刀侍卫刺杀的?答案是没有,这就是因为能当到御前带刀侍卫的人都是对皇帝极为忠诚,个人家族利益都是和皇帝绑定在一起的人,所以这样的人是绝不可能刺杀皇帝的。清初时期侍卫曾经对皇帝有过威胁,因此后来选拔侍卫时要“根红苗正”清朝皇帝的侍卫制度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具

  • 清朝才子纪晓岚,有2个特殊爱好,乾隆皇帝知道后开怀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纪晓岚之间的趣事,乾隆与纪晓岚有什么趣事,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轶事

    而今天笔者要说的清朝才子纪晓岚,也有很多爱好,其中有2个比较特殊。乾隆皇帝知道后,开怀大笑。这2个特殊爱好是什么呢?一个是好色,一个是非常喜欢吃肉。历史上的纪晓岚虽然才华横溢,但长相比较丑陋,要不是有才能,乾隆皇帝根本不会去重用他,因为乾隆皇帝用人的首要条件,就是不管男女,相貌一定要过得去。比如和珅

  • 清朝第一位公主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所有公主名单,清朝公主老照片,清朝公主的名字怎么取

    一般来讲,皇后所生的女儿封固伦公主,而皇贵妃以及很受皇帝宠爱的妃子,其女儿可称呼为和硕公主。不受宠的妃子女儿,一般为格格。而王爷的女儿,一般称为郡主。既然如此,那么清朝第一位公主,应该是谁呢?她就是固伦敖汉公主。是皇太极的长女。敖汉公主的生母是皇太极大福晋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也是皇太极最早宠爱的女

  • 清朝皇帝死后,后宫几千名妃子怎么办?主要有5种处理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皇帝死后妃子怎处理,清朝皇帝死后妃子也得死吗,清朝皇帝过世妃子都怎么处理

    根据史料记载,敬事房是清朝皇宫的主要机构之一,归内务府管辖。在这里工作的都是皇帝最放心的太监们,最高太监被称为大总管。他们负责记录着天子宠幸嫔妃的整个过程,精细到秒,这是为了防止天子被戴绿帽子,在嫔妃有孕时得以查证。皇帝每天晚膳后,太监们会拿出写有妃子名字的膳牌,皇帝若有兴致就会翻一块起来,这些牌子

  • 清朝结束统治后皇宫中的那些宫女是如何安置的?她们的命运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末年的宫女去哪了,清朝宫女打大板,清朝末代宫女照片

    清朝的宫女制度实际上1912年清朝灭亡时,清朝的皇室是超然于中华民国律法之外的,这就是因为当时的革命党自身实力不足,为了尽快促成清帝退位,革命党向北方的清政府妥协,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在其中规定溥仪保留皇帝尊号,但只局限在紫禁城内,在紫禁城内溥仪享有一切帝王权力,宫女和太监不能遣散,共和国要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