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祺没有参与争夺皇位,还没有野心不熟悉汉文化,且与雍正兄弟感情深厚
胤祺是康熙四大妃中最为得宠的宜妃之子,他与老九胤禟都是宜妃所生。不过胤祺与生母宜妃和弟弟胤禟性格却不大相同。
宜妃为人性格有些张扬跋扈,胤禟性格慷慨豪迈,而胤祺却和母亲弟弟完全不同,他的性格沉稳厚道,为人忠厚善良,是康熙诸子中人品最佳的儿子。
这主要在于胤祺自出生之后就并非是有宜妃抚养长大,胤祺出生后最初和他的四哥胤禛也就是雍正一同被交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孝懿仁皇后在雍正11岁、胤祺9岁时去世,她去世之后雍正则被康熙交由太子胤礽抚养,而胤祺则被康熙的嫡母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
所以说胤祺童年时代由于与雍正一同被扶养在孝懿仁皇后寝宫之中兄弟之间感情还算很不错。
孝懿仁皇后死后胤祺是被仁宪太后所抚养,这位仁宪太后对胤祺后来成年的性格品行影响很大。
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顺治的孝惠章皇后,她是顺治老妈孝庄文皇后的同族孙女。顺治生前曾册立两位皇后以及追谥了一位皇后,顺治第一任皇后就是孝庄的堂侄女也是仁宪太后的堂姑母博尔济吉特氏。这位博尔济吉特氏性格十分不让人喜欢,奢侈张扬,且还不会来事,因此被顺治废除,史称世祖废后。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就是后来被康熙尊为仁宪太后的博尔济吉特氏了。
孝惠章皇后13岁时在世祖废后被废一年之后,孝庄为了继续保持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尊贵地位,又让顺治继续和博尔济吉特家组联姻,替他选择了自己的同族孙女辈的她入宫册立为皇后。
顺治册立孝惠章皇后之后其实也并不满意,因为他并不喜欢孝惠章皇后,只是迫于母亲孝庄的压力才册立她为皇后,顺治内心更喜爱的是董鄂妃,所以顺治一直想找理由废掉孝惠章皇后改立董鄂妃为皇后。
在这种情况下,孝惠章皇后最终站到了最后,没有顺治废除,主要就在于她性格善良温和,且为人十分大度宽容,不是善于计较之人。孝惠章皇后品行没得挑剔,心地又是十分善良,顺治想废后都没有理由,她对董鄂妃也是礼敬有加,连董鄂妃都不忍顺治废除她的皇后之位,外加顺治老妈孝庄力挺孝惠章皇后,所以顺治始终没有办法废后。
顺治最终只能在董鄂妃去世后将其追谥为皇后,这就是顺治生前册立的两位皇后以及追谥的一位皇后,顺治的另外一位皇后就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而孝康章皇后的名号是康熙继位之后才追谥的名号。
康熙即位时,其祖母孝庄还在世,生母孝康章皇后也在世,嫡母孝惠章皇后也在世,所以康熙继位之初尊祖母孝庄为太皇太后,生母为慈和太后,嫡母为仁宪太后,是双太后两宫并立的局面。
康熙二年(1663年)孝康章皇后去世后,此时清朝皇宫才是由孝庄太皇太后和仁宪太后共同管治后宫。康熙当初册立太子胤礽时就是通过一年对太皇太后和太后做思想工作两人同意才册立的胤礽为太子。
康熙对嫡母仁宪太后是十分孝顺,这也是仁宪太后好人有好报的好结果,因此来说仁宪太后的人品非常不错为人还善良厚道,且心态宽和,所以自幼在她身边长大的胤祺也得到了嫡祖母的影响,长大之后为人善良随和,心态宽和,据史料记载,胤祺为人非常随和,对待宫女太监都没有丝毫皇子架势,还能经常接济贫苦百姓,是康熙诸子中最为善良厚道的人。
除了心性善良之外,胤祺在祖母仁宪太后的影响下对政治和权力都是抱着随缘的心态,没有报着得失之间的心态,政治野心并不高也使得胤祺并未参与康熙诸子争夺皇位之中。
除了没有政治野心,胤祺由于自幼在仁宪太后身边长大,仁宪太后对汉文化并不是十分熟悉,她只通晓蒙古文化和满族文化,所以胤祺也和仁宪太后一样对汉文化知之甚少。
据《清史稿》记载胤祺在9岁时还不会写汉字,不能流畅的阅读儒家经典。而清朝入关之后自顺治始就一直是推崇汉学文化,利用汉学儒家经典治国,尤其是康熙倍加推崇儒家的仁君治国之思想,所以不精通汉文化的缺点也让胤祺失去了继承资格,尽管康熙十分喜爱胤祺,但是他也不能将大位传于胤祺,因此胤祺也自知自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从而也不去参与皇位之争。
所以说胤祺在康熙时期不争不抢,对皇位威胁并不大,外加人还宽厚温和,善良淳厚,以及幼年与雍正共同被养育在孝懿仁皇后宫中的感情,因此雍正继位之后对待胤祺十分亲厚。
虽然雍正对胤祺亲厚,但最后还是恶心了一把
胤祺因为性格宽厚善良,谦恭谨慎还深得父亲康熙喜爱,康熙曾经说过胤祺为人心性在其诸子之中最为善良且为人敦厚。所以胤祺也是康熙在世时诸子中被封亲王爵位的三子之一,康熙在世时仅册封过老三胤祉为诚亲王,老四雍正为雍亲王,老五胤祺为恒亲王三个亲王爵位。
胤祉是因为其为人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得到康熙喜爱;雍正则是善于揣摩康熙心思,投康熙之所好而得喜爱;胤祺就是因为其不错的人品和良好的品行得到了康熙喜爱。
当初康熙一废太子时,老八胤禩曾经牵扯其中,被康熙圈禁起来,当时与胤禩关系极好的老九胤禟和老十四胤禵怀揣毒药劝谏父亲康熙为胤禩求情,康熙震怒,当场扇了胤禟一耳光,后来胤禵又为胤禩和胤禟出头顶撞了康熙,更使得康熙大为震怒,拔刀欲当场砍杀胤禵。
在电视剧中这段情节被刻画成了是雍正出面拿手硬挡抓了康熙的刀,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挺身而出抱住康熙替胤禵挡刀的并不是胤禵的同母哥哥雍正,而是生性善良宽厚的老五胤祺。
胤祺跪着抱住康熙大腿,一面大哭为胤禟和胤禵求情,一面拉着父亲康熙的手示意父亲有火冲自己发,拿刀往自己身上砍。康熙为此非常感动。
当时的这一场景让康熙感动的确切的说是三个儿子,一个是胤祺一个是胤祺的亲弟弟胤禟另外一个就是他想砍杀的逆子胤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事后康熙查明诅咒镇魇和想收买刺客刺杀胤礽的人是大阿哥胤禔,所以康熙将胤禩放了出来。
在一废太子时,康熙诸子都表现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手足相残想竞争皇位的态度,因此事后康熙心情十分不好,此时看到胤禟和胤禵能为了兄弟胤禩不顾自己震怒,坚持要与胤禩共进退这种患难兄弟情义十分感动,胤祺为了兄弟不顾父亲震怒,抱着父亲想以身代替两个弟弟接受自己的惩罚,这不更是难得的兄弟情义,康熙十分欣慰和感动。
所以这件事后康熙就册封了此前已是贝勒爵位的胤祺为恒亲王,册封之前没有爵位的胤禟和胤禵为贝子。
也是从这件事之后胤祺在康熙诸子之中威望瞬间提升,在众兄弟中包括雍正在内,都对胤祺这般袒护兄弟,重视兄弟情义的人极为钦佩,因此胤祺在众兄弟中威望极高也是使得雍正对他比较亲厚的原因。
不过雍正虽然继位后对胤祺极为亲厚,但是在最后还是恶心了胤祺一把,不过确切的说雍正想恶心的并不是胤祺,而是胤祺的亲弟弟胤禟和母亲宜妃。
胤祺的弟弟胤禟是雍正的政敌弟弟胤禩的忠实追随者,而胤祺的母亲宜妃也因此支持胤禩继位,当雍正继位之后很出胤禟和宜妃意料之外,胤禟对雍正继位表现出不肯臣服,宜妃则是唆使康熙的后宫与雍正作对。
按照清宫规矩皇帝去世后,生前的嫔妃如果生育有儿子且儿子已经成年,就要由儿子接出宫外奉养。没儿子的或者儿子未成年的则由现任皇帝在宁寿宫中奉养其终老。
康熙去世后,宜妃按照规矩搬到了胤祺的恒亲王府居住,还按照清宫规矩,已经出宫的先皇太妃逢年过节都要入宫去向皇帝请安。而宜妃正是在出宫之后联络唆使老三胤祉生母荣妃、老大胤禔生母和老八胤禩的养母惠妃等几位先皇太妃集体不入宫向雍正请安,实际上就是她们都不认可雍正继位,因此雍正对于这些皇太妃们极为不满,尤其是对挑头的宜妃最为反感和厌恶。
因此当雍正在雍正四年(1726年)将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定罪之后冠以恶名“阿其那”和“塞思黑”,雍正就派了胤祺去给囚禁在保定的老九胤禟宣旨,让胤祺持圣旨将胤禟革除宗籍,改名为“塞思黑”。
雍正这一招可谓是尽显他的残酷,他故意让胤禟的亲哥哥胤祺给其给恶名,让胤禟和宜妃母子眼睁睁看着哥哥给弟弟改恶名,大儿子给小儿子改恶名,雍正此举就是为了恶心胤禟和宜妃母子。
雍正的安排老实宽厚的胤祺肯定不敢拒绝,而且他也明白此时更不能拒绝雍正,所以他按照雍正的旨意去给亲弟弟胤禟改恶名为“塞思黑”。
胤祺的亲弟弟胤禟和母亲宜妃虽然和雍正结怨很深,但胤祺为人忠厚善良,对母亲和弟弟与雍正的恩怨几乎从不参与,兼之他本身与雍正关系还算不错,而且在奉旨给胤禟改恶名这件事中也彻底表现出了对雍正继位的臣服,因此雍正并没有因为胤禟母子而迁怒于胤祺,在给胤禟改恶名之事后反而更加对胤祺亲厚礼敬。
写在最后
雍正对胤祺的评价非常高,他曾经评价五弟胤祺为“秉性平和,持躬谦谨,有乐善好施之风”。在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时,享年54岁。胤祺去世后雍正亲自为其撰写祭文,还为他立碑勒铭,并给他上谥号为“温”。这也非常符合胤祺生前温和宽厚的性格。
因此来说胤祺自幼与雍正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感情,外加在嫡祖母仁宪太后的影响下性格温和且没有太高的政治野心,不参与皇位之争,所以胤祺即便母亲和弟弟与雍正结怨极深也没有受到牵连。
在康熙晚年惨烈的皇位之争中,胤祺能保持独善其身,没有参与其中,在雍正继位之后胤祺又能以平和心态对待雍正,这都是受到了他的嫡祖母仁宪太后的影响。胤祺是康熙诸子之中结局比较不错的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