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顾茅庐试出了刘备的诚心,商鞅初见孝公也是先进行了一番试探!

三顾茅庐试出了刘备的诚心,商鞅初见孝公也是先进行了一番试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3 更新时间:2024/1/21 14:25:07

君臣际遇风云变,废旧立新爵军功。

车裂而亡法犹在,秦皇藉此扫六合。

千古变法惟商君,成败评说待后人!

商鞅者,卫国人也,初在魏国担任中庶子侍奉公叔痤。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之后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于是去魏入秦。在秦国遇到了秦孝公,一番君臣际遇,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秦国由此而兴,最后统一了天下。

[var1]

商鞅和秦孝公的相遇并不是一见钟情式的,最开始商鞅对秦孝公是进行了一番试探的。这点对于后面变法能否成功极为关键。

秦国在秦穆公后陷入了百年的衰落,期间魏国魏文侯改革,任用吴起为将,夺取了秦河西之地,秦国于是愈加衰落。虽然自秦献公开始励精图治,学习魏国先进经验。并多次战胜了魏国,但还是没有彻底改变秦国当时的地位和实力。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献公死,子孝公即位。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求来了商鞅入秦。

[var1]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然后就是一段君臣相遇的故事。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并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改革方案和措施,而是和孝公谈起了帝道。帝道就是三皇五帝时的治国之道。秦孝公听的昏昏欲睡,事后责怪了引荐商鞅的景监。第二次商鞅见孝公就谈了王道,史籍记载然而未中旨。王道指的是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治国之道。这帝王之道明显是儒家那一套,对于法家的商鞅来说,绝对不是他的理想和方案。直到最后一次,商鞅才用称霸天下的那一套勾起了秦孝公的兴趣,最后秦孝公主动接见商鞅,二人相谈甚欢,数日而不觉得厌烦。

一波三折,商鞅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第一次见面后,秦孝公就不再见他,那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商鞅这么做看似多此一举,实则事关变法成败。这么做目的是为了试探秦孝公的真正的目的,和要达成这一目的决心、毅力。

[var1]

一、如果秦孝公选择了前面的帝王之道,那商鞅极有可能会离开秦国再度去寻找能施展自己能力和理想的君主。所以商鞅这么做是为了确认秦孝公是不是和自己的想法目的一致。所以在后面秦孝公主动接见商鞅的时候,商鞅说“诚复见我,我知之矣”。这时商鞅已经把准了秦孝公的脉了。

[var1]

二、一而再的没有引起秦孝公的兴趣,秦孝公还多次埋怨引荐人景监。说明秦孝公已经可以说是反感了。但是最终秦孝公还是接见了商鞅。这可以看出,秦孝公对于想要富强秦国的决心和渴望,他不愿放弃一点点机会,也能看出秦孝公是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十分具有耐心。

君主的决心和耐心在商鞅将要进行的变法中至关重要。商鞅的变法是十分激进和深彻的。这必然会引起旧秩序利益既得者的对抗,没有一个意志坚定的君主在背后支持,商鞅的变法没有成功的可能。后世同样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作为变法的支持者宋神宗就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无法抵住旧势力的压力,王安石两度被起用后又被罢相,最后王安石抑郁而终,变法也以失败而告终。

[var1]

《三国演义》记载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不是诸葛亮故意为之,不得而知。但刘备凡三往乃见,可见刘备求贤若渴是真心诚意而不是嘴上说说。并且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功也是可期的。所以商鞅的这一次试探,绝非多此一举。

[var1]

人君择臣,人臣亦择君。君臣相合,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更多文章

  • 陆逊曾打败了刘备,挽救了吴国,为何孙权偏要逼死他?真不怪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刘备出身草根,一生吃瘪无数,可说阅尽了人生沧桑,可他在夷陵一战惨败后就憋屈死了。更让人觉得意外的是,刘备还一手捧红了吴国的年轻书生陆逊。[var1]221年,辛苦了半辈子的刘备总算实现了人生巅峰,建立了蜀国这么个小政权,而他也成了蜀汉的开国君主——昭烈帝。虽然刘备上位了,但他没忘记二弟被

  • 秦始皇唯一放弃的领土,居民仍然留战国习俗,方言被美国带入太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在后人的口中评价褒贬不一,他在前期对于我国领土的完整和各个民族的大统一,大融合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方面他的成就是没有办法磨灭的,但是同时他在权力稳固之后进行的一系列求神拜佛和修建阿房宫的行动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责。秦始皇也为我们现在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 楚国面积广,人才多,拥有一手好牌,为何最后却没能统一天下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国七雄楚国能统一天下吗,楚国国土是怎么扩张的,楚国实力到底有多强

    [var1]而原本地广人多的楚国,却没有走到最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楚国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呢?其实,楚国不能统一天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这个国家做错了很多的决策。第一, 楚国的发展目标摇摆不定。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只有树立起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告诉全国人民,才能够

  • 李悝开创变法之河,吴起打造魏武卒,看魏文侯如何开启魏国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悝与吴起谁更厉害,李悝吴起商鞅变法成就,李悝和吴起变法的效果

    虽说当初三家分晋时魏国获得的领土排第二,但却占据了原晋国最精华的领土,包括河东(今山西黄河以东)、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和河南(今河南黄河以南地区),统称“三河”,土壤肥沃,良田众多,人口密集,是极为富庶的地区。最值钱的河东盐池也被收入囊中,河东盐池是华北最大的卤盐产地,还有中条山脉的铜矿资源。盐与

  • 战国四大君子:信陵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战国信陵君是谁的后代,战国最仁德的信陵君

    [var1]信陵君——魏无忌号信陵君。门下养食客三千。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兵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省),赵向魏求救。魏遣将军晋鄙救赵,半途停留不进。他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赵国之围。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var1]图——蒙骜公元前26

  •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是如何从顶峰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国初期魏国有多强,战国风云纪录片魏国,魏国七雄的历史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从而诞生了魏国、赵国、韩国三个国家,刚开始的魏国非常弱小,但是由于由于魏文侯的变法,对内奖励耕战,重用李悝等人,对外重视军事建设,启用吴起等名将,打造了闻名天下的魏武卒,使得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时期实力最为雄厚的诸侯国之一。随着之后魏国几代国君的努力,最终魏国成为了战国七雄,在逢泽

  • 李牧是赵国著名军事将领,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何却会被冤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国最后的战神李牧,赵国末期名将李牧,李牧和赵国有哪些关系

    [var1]以守为攻由于李牧常年驻守边防,他对匈奴军队的出击方式非常了解,平时他会注意训练士兵的骑射能力,同时也不断地加强部队的防御力,每当匈奴士兵来袭的时候,他会命令边防的士兵以及普通民众尽快退回到城内,经过这种长期的训练之后,李牧在边疆驻守的时候,边疆非常的稳定,军队没有任何的损失。不过长时间采

  • 晋灵公之死,晋国君权与卿权的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晋灵公之死,晋灵公生平简历,晋国公室为何斗不过卿族

    而在此期间首先开启卿大夫执掌国家的便是晋国的正卿赵盾,赵盾之后晋国便陷入君权与卿权相抗衡的时期,而在晋悼公之后卿权便彻底压制了君权,而卿权不但蚕食君权,最终变为新的的君权,也即三家分晋,赵盾所在的赵氏便是三家之一。[var1]公元前621年,即晋襄公七年,赵氏家族族长赵盾被任命中军帅,执掌晋国国政,

  • 为什么现在还不动秦始皇陵?技术标准达不到,否则会破坏秦王宝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关于秦始皇陵的详细资料,秦始皇陵到底会不会挖掘,秦始皇陵是保护不了还是不敢挖

    为什么叫汉族人?汉族人所有的观念,生活习惯思想都在汉朝时候建立的,慢慢的就统一思想了。中国的国土没有一寸是咱们打来的,就是因为我承认你这种哲学思想,自愿加入中国,就是这样。所以说为什么是汉族人,因为汉朝直接把我们整个基因给定型了,但是如果没有秦朝统一的话,就不会有汉朝。所以秦始皇打了个基础。[var

  • 曹操最明智的举动,许诺7个女儿全嫁给一个人,最后成就丰功伟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一生三大丑事,曹操一生都有哪些功绩,曹操一生做了多少贡献

    曹操到底将几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刘协呢?据《后汉书·皇后纪下》中记载:建安十八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也就是说,曹操并没有将七个女儿全部都嫁给刘协,只是先将3个女儿嫁了过去,做了刘协的夫人。而剩下的几名幼女只是和刘协定了亲,并允诺将了这四个女儿成年后也会送入宫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