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为什么如此礼遇蜀国来使?还要给他们大量馈赠

孙权为什么如此礼遇蜀国来使?还要给他们大量馈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59 更新时间:2024/3/31 21:58:20

刘备去世前和东吴签订了和约,后来刘禅诸葛亮继承了这一国策,多次重申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但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一国皇帝不可能到另一个国家去,除非你自愿承认自己是儿皇帝。这样一来,两国友好的任务就落在了使者肩上,而能不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则是考验一个使者能力智慧的重要体现。自刘备开始,蜀汉国派出了多位使者出使东吴,他们基本上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其中有些优秀者,孙权不但写信给蜀国予以赞扬,还在日后的日子里给予物质上的馈赠。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给蜀国曾经的大使以物质上的馈赠呢?

先来看看这些大使以及孙权给予的待遇。

邓芝 刘备去世,刘禅继位,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吴国。孙权开始不愿意见,怕蜀国弱小,刘禅年幼,魏国趁机征伐,蜀汉国抵挡不住。邓芝上书不但让孙权很快见了他,还成功说服了孙权,两国签订了友好条约,东吴自动跟魏国绝交。孙权还派张温回访蜀国。蜀国再次派邓芝前往吴国,孙权对邓芝说:“如果有一天天下太平了,二主分治天下,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如果吞并了魏国之后,大王您也不知道天命归谁,做君王的各自去光大自己的德行,做臣子的各自尽自己的忠心,做将领的拿着鼓棰击鼓,那么战争才刚刚开始罢了。”孙权大笑说:“您的忠诚,竟是如此啊!”孙权给诸葛亮书信说:“丁厷太浮艳,阴化言不尽意;和好二国,只有邓芝一人。”后来,邓芝升为前军师都督江州,孙权多次跟邓芝互致问候,还对他有丰厚的馈赠。

费祎 诸葛亮南征归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孙权这个人性格滑稽,开玩笑不分时间地点,他的大臣诸葛恪等人又是博学善辩,经常会出花样难为费祎。比如说摆好了酒宴,等到费祎喝醉了再和他谈论国事,并且问的问题既难又多。费祎这时候总是推辞自己喝醉了,然后回到自己的住处把问题一条一条的写下来,然后予以回答,从无遗漏。孙权非常器重费祎,说:“你有天下的贤淑品德,必能成为蜀国的股肱之臣,恐怕日后不能数次来吴国了。”意思费祎将成为蜀国重臣,来往于吴蜀之间的这种差事,就不需要他来做了。

有记载说,孙权把手中常拿的宝刀送给费祎,费祎回答说:“外臣不才,如何承受得了明君这般待遇?然而,刀是讨伐不朝拜朝廷,禁止暴乱的象征,但愿大王勉力建立功业,同奖汉室,我虽然不聪明又没有多大能力,但我绝不会辜负吴国。”诸葛亮南征归来,已经是刘禅当皇帝第三年的事情,孙权虽然没有称帝,但汉朝早已经不复存在,费祎会不会说出“同奖汉室”之类的话不好说,但孙权器重费祎却是事实。

宗预:诸葛亮去世,东吴担心魏国乘蜀国衰弱之机攻取蜀国,往巴丘增派了一万守兵。一方面想作为蜀国的救援部队,其次也是为分割蜀国的土地做些打算。蜀国听说后,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兵,以防不测。宗预身受使命出使吴国,孙权问宗预说:“东吴和西蜀,就如同一家,却听说你们西蜀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兵,这是为什么?”宗预说:“我认为东吴增加巴丘的防御,西蜀增加白帝的守卫,这都是事势应当如此,都不足以双方相互探问。”孙权大笑,赞赏他的直率得体,对他特别爱待。宗预在东吴所受的尊重仅次于邓芝、费祎。宗预后来再度出使东吴,孙权抓着宗预的手流着泪跟宗预道别说:“您每次都身负使命来结二国之好。现在您年纪大了,我也已衰老不堪,恐怕我们再不能相见了!”赠送给宗预一斛大珠子,让他返回蜀国。延熙十四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出使吴国,正赶上孙权病重,已经起不来床了,因此不能亲自接见。事后他问诸葛恪,这个人和宗预相比怎么样?也可以佐证孙权对宗预非常看重。

另外,在刘备称王前,马良也曾出使过吴国,他自己还以诸葛亮的名义写了一封介绍信,得到了孙权的尊敬并厚待。再就是前文提到的丁厷和阴化,孙权虽然对他俩评价不高,但他们也很好地完成了使命,孙权也并没有难为他。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对这些使者以厚待呢?

两个原因:一是孙权真心希望和蜀国罢兵,因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没有了蜀国,他自己的吴国是不可能和魏国分庭抗礼的,而凭他自己的力量更不可能单独消灭魏国。在此种形势下,他希望这些使者回去后多给吴国特别是给他孙权多说好话;二是对于其中有才者给予厚待,为两国的长期和好打下一个基础,因为他预料到,这些有才的使者将来会有机会登上执政的高位。当这些人进入决策层,一个未来友好的吴蜀关系是能够期待的。

天下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东吴就会对蜀国来一个小动作,但总体上来说,吴蜀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这不仅说明,吴蜀的当政者都知道两国和好的重要性,还充分证明,天下之事真的是形势比人强。

标签: 孙权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宫女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她们生活过的有多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对清代宫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宫女生活有多悲凉?在清代皇宫里,宫女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太监的数量,不过宫女们的生活要比太监痛苦得多,按照清代的规定,每三年选妃一次,而宫女是每年一次,选宫女的职责主要是交给内务府来执行,在清代,宫女被称为“秀女”或者“官书”,这些宫女被选

  • 三国真正的单挑王都有谁?吕布并不在其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三国最猛的将领,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吕布,除了吕布,再者就是关羽,张飞等人,他们都有过人的战绩和辉煌的事迹,但是,要说三国真正最猛的单挑王,上述的三位都算不上,这个人就是排在蜀国五虎将末位的赵云。为什么赵云会超过关张,吕布,马超这样的战将成为单挑王呢?因为他和众多武将的单挑记录中,几乎是没有败绩的

  • 真实的三国历史真的有五虎将吗?其实不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黄忠,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出色人物形象,其中属蜀汉五虎将的形象被人们耳熟能详,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每个人都有鲜活的人物特点,但有人说五虎将中有一将是个“水货”,又是为何?其实真实的历史中却并不存在五虎将,而只有四虎,赵云之所以被罗贯中编到五虎将中,多半是因为陈寿的《三国志》将五人合为一传的缘故

  • 耿恭有一支部队,与影视剧中的“第八团”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第八团”的故事被刻画的十分生动、演绎得分外感人。那么,真实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的铁军,他们是否真的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家国情怀而舍生忘死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第八团是男主张小敬所在的部队,《长安十二时辰》的导火索就是第八团后期指挥官闻无忌

  • 三国有哪些大将是不杀降卒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有哪些大将是不杀降卒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攻打樊城曹仁,曹操派于禁督七军三万多人救援曹仁,结果遇到一场连绵秋雨,汉水暴涨,于禁七军被淹没,关羽乘船进攻于禁军,于禁战败被俘后投降,关羽随即俘虏了于禁七军三万多人。关羽抓住了于禁,没

  • 古代将军在打仗的时候 他们身上为什么要挂着披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披风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战场上,将军们为何一直挂着披风?古代战场上的将军们总是能够凭借自己勇猛的战场行为以及出色的风度吸引人们的注意,在战场上最拉风的莫过于他们身上挂的那些披风。想必大多数人也都在影视剧当中见到过,可是这种披风挂在身上又有着什么样的作

  • 朱元璋本打算重用张昶,为什么最后却下令诛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昶,元末,历史解密

    张昶,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家,曾担任元朝户部尚书。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昶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曾经作为使者出使朱元璋处。这样的人才,朱元璋是不会轻易放走的。所以便让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做了参知政事。正所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可朱元璋虽然没有杀,却留着自己用了,这不免让

  • 古代文学中和尚为何大多数都是坏的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代,和尚,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和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和尚地位到底是什么样的?每个时代都有什么不同?皇帝又是怎么看到的?我们都了解和尚的规矩的非常多的,既然和尚那么有规矩,为什么在古代文学中看到的和尚没几个是好的呢?当然也有好的,只是非常少见,就像鲁智深一样,他人正直,不过在寺庙

  • 周武王为什么孟津观兵?详解周武王孟津观兵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周武王孟津观兵的故事。孟津观兵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约前1048年,周武王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和商王纣的反应,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周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

  • 高洋百日预言的内容是什么?详解高洋的预言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高洋会算命,是个相当有神奇色彩的人,曾有著名的百日预言,那么百日预言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各位朋友详细介绍一下。高洋的父亲叫高欢,刚开始穷小子一个,后来娶了白富美娄昭君,情况有所改善。但高欢是那种有大志向的人,很快白富美嫁给他时送给他的那点家资就被用光了,家里陷入了贫困。526年娄昭君生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