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古往今来,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会不顾及他人的看法,自然更加不会在意他人的死活。这样的人自私自利,也算是一代恶人,如果遇上贪生怕死柔弱者,或许这些恶人将更加猖狂无比;但又如若遇上那些刚毅者,那或许又将会是另一番结局,就如孙膑与庞涓的一生一般。
孙膑与庞涓这两人的关系很微妙,而他们之间的仇恨是无法化解的。庞涓因为嫉妒孙膑便在他的脸上刺字,不仅如此,还挖了他的膝盖骨。但孙膑并没有忍气吞声一辈子,而是开启了他的复仇之路,那么他的复仇之路究竟有多狠呢?
[var1]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出生于“阿、鄄”之间,本名无从考证,但是在山东孙氏族谱中孙膑为孙伯灵,而关于他的祖先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卫国公子惠孙的后代,而有的又说是孙武的后代,具体是怎样无从得知,不过人们更加相信他是孙武的后代。据记载,孙膑与庞涓是同窗的关系,两人一同学习着兵法,而他们的老师便是鬼谷子。
虽说庞涓与孙膑是同窗,但两人的关系并不好。在兵法这一块,孙膑要比庞涓学的好,也正是如此,庞涓非常的不服孙膑。学成后的两人分别告别恩师四处找寻归处,庞涓很快便在魏国做上了将军,因为怕孙膑来到魏国后抢了他的风头,于是暗中给他捏造罪名,让孙膑成为了罪犯,不仅如此,庞涓还把他的双腿弄断,脸上也刻了字。
[var1]
当然,孙膑双腿残废于外界也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庞涓只挖了他的膝盖骨,还有一种便是直接砍了他的双腿。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已经让孙膑无法行走了,对于一个学习兵法的人而言,没有了双腿就相当于失去了饭碗,在加上脸上还有代表罪犯的字,对他而言这都是莫大的侮辱。
庞涓做了这些之后,认为孙膑从此就会郁郁寡欢,为了面子甚至都不会出门,更别说前途。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孙膑远比他想的要坚强很多。因为在魏国没有办法待下去了再加之要报仇,所以在齐国使臣出使魏国时,孙膑便与齐国使臣取得联系并请求将他带去齐国。而使臣也觉得孙膑是个人才于是便将他带回了齐国。
[var1]
孙膑本就精于兵法,很快便取得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也因此做了他的门客。后来的孙膑更是在田忌与别人赛马时说出了一套理论,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成为了齐国的军师。孙膑已经有了后台,再想想当年的仇恨,他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在周显王十五年时,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收到了赵国的求救,于是齐威王便决定派兵救援。田忌原本打算直接前往赵国与魏军对峙,但孙膑却表示,此战魏国肯定派遣了全部的兵力,后方必定空虚,所以可以直取魏国首都逼退他们。田忌觉得孙膑此法可行,便依之所言。
[var1]
没想到的是,魏国的兵力布防果真如孙膑说的那般。庞涓听闻大梁有难,即刻返回,不曾想孙膑还在他回城的必经之路中设有埋伏。因为这次孙膑的计谋,赵国得以安全,齐军也大伤了魏军。在十多年后,魏国又攻打韩国,韩国依旧向齐国发起了求救,而孙膑依然运用了那一招,不同的只是多了几个计谋。
那时的人们行军打仗在吃饭时和现在有所不同,以前的人们多数会在地上挖个坑然后放上柴火与锅等用具。进入魏国之后,孙膑让士兵们第一天多挖一点坑,到了第二天则少挖一点,第三天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少挖一点,这样的话就会给魏国制造出一定的假象,认为齐军胆怯。
[var1]
而庞涓虽说已经有了上次的教训,但看到齐军如此作为,便放松了警惕并且已经把上次的教训抛之脑外,他只想趁胜追击取了孙膑的性命。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孙膑早已设好埋伏只等他前来。就这样,庞涓到了马陵时,才发现自己中了计,却已经无力回天,看着自己战死的兄弟们,最终他也没有脸面便自刎而死,此战最终仍旧是齐国胜利。
如果庞涓没有嫉妒孙膑,而是和他共进退,或许这一生也不会有此下场,终归还是他自己酿下的大错。
参考资料:
《尚书·太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