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司马光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历史,所以他的志向在编修史书,而非政治。
在22岁那年,司马光就中了进士,开始步入了仕途,但没多久父母便先后离世了,按照规定他只得辞官回去守丧。在这段时间里,他充分了解了底层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读了很多的史书,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时间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为日后编撰《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064年,他还修成了《历年图》一书,献给了宋英宗,这实际上就是《资治通鉴》的雏形。两年后,他又撰成了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进献给了宋英宗,英宗看后很满意,让他继续写下去。
由此可见,司马光虽在官场,可主要精力却并非政治,而是著书立说。可问题来了,要完成历史方面的鸿篇巨制,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才行啊,在官场各种斗争和应酬,搞不定啊,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等待机会。
二、
1076年,宋英宗驾崩,宋神宗即位。此时,王安石被调进了中央任翰林学士,从此与同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关系日益密切,二人经常一起饮酒作诗,谈论时政。虽说二人在闲谈时也有过争执,但都无伤大雅,最终一笑了之。
同年冬天,宋神宗率众祭天,按照祖制,完事儿之后要遍赐金帛,可由于常年的自然灾害,国库空虚,于是宰相就此举可以免了。当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在场,司马光是赞成宰相的说法的,可王安石却不同意,说:“现在国家财政不足,并非奢靡导致的,而是不善理财的结果”。
在平时与王安石的闲聊中,司马光就知道他有变法图强的志向,所以司马光知道他的话中是有话的。
而司马光在研究史书的过程中发现,历朝的变法几乎无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尤其是离他们最近的前辈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没折腾几天就夭折了。所以他更加反对王安石变法,害怕他重蹈覆辙,身败名裂。
此时,耿直的王安石见司马光当面驳斥自己,便与往常一样,争吵了起来。不过有皇帝在场,所以很快就被制止了。
三、
争辩不久后,王安石很快就向宋神宗递交了一份资料,指出变法图强的迫切。年轻的宋神宗也看到了国家财政的空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孱弱,早就想振作一番。所以当他看到王安石的这份奏折时,可谓欣喜若狂,直接召他进宫委以重任。
后司马光虽多番劝谏,却丝毫动摇不了君臣二人变法的决心,于是也慢慢的就死心了,因为他本身也并不怎么热衷于政治。
1070年,一直等待机会的司马光认为此时正是最佳时机,他要完成他的历史巨著,于是就向皇帝提出允许他离开京城。宋神宗批准了他的请求,调他去了西安。次年,他又申请到洛阳任了一个闲官,这为他著书立作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不久后,他又申请将书局搬到洛阳,同时还让范祖禹、刘攽(bān)等人做他的助手。与此同时,司马光还在洛阳买了20亩地,建造了一所“独乐园”,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开始专心地编撰史书。
四、
官场中的争斗历来都是你死我活的,可司马光却主动提出请求离开京城,在洛阳一待就是15年。在这15年时间里,他不问政治,安心著书,这就充分说明了他对政治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如果他是一个热衷于搞政治的人,如果他真的与王安石是政敌,那断是不会做出以上举动的。你走你的通天大道,我走我的独木小桥。司马光只是把反对王安石变法当做一个幌子,实际上是想完成他的著作。
他骗了宋神宗,也骗了后人。
一方面,他要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那就是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他又要维持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因此保留了一官半职。
司马光一举两得,何等的聪明?
司马光为《资治通鉴》耗费了近三十年的心血。试问,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所以说他是用毕生精力去编修史书也不为过,这也充分说明了他对政治的淡泊。
五、
由于司马光把毕生精力都花在了编修史书上,所以其政治生涯并不怎么出彩,留给后人记忆的怕就只有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未必就是坏事,如果真让他终身混迹官场,是否还能编撰出《资治通鉴》这样的传世巨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