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光为何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并非政见不同,其实是一场骗局

司马光为何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并非政见不同,其实是一场骗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925 更新时间:2024/1/20 3:02:49

一、

司马光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历史,所以他的志向在编修史书,而非政治。

在22岁那年,司马光就中了进士,开始步入了仕途,但没多久父母便先后离世了,按照规定他只得辞官回去守丧。在这段时间里,他充分了解了底层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读了很多的史书,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时间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为日后编撰《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064年,他还修成了《历年图》一书,献给了宋英宗,这实际上就是《资治通鉴》的雏形。两年后,他又撰成了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进献给了宋英宗,英宗看后很满意,让他继续写下去。

由此可见,司马光虽在官场,可主要精力却并非政治,而是著书立说。可问题来了,要完成历史方面的鸿篇巨制,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才行啊,在官场各种斗争和应酬,搞不定啊,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等待机会。

二、

1076年,宋英宗驾崩,宋神宗即位。此时,王安石被调进了中央任翰林学士,从此与同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关系日益密切,二人经常一起饮酒作诗,谈论时政。虽说二人在闲谈时也有过争执,但都无伤大雅,最终一笑了之。

同年冬天,宋神宗率众祭天,按照祖制,完事儿之后要遍赐金帛,可由于常年的自然灾害,国库空虚,于是宰相就此举可以免了。当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在场,司马光是赞成宰相的说法的,可王安石却不同意,说:“现在国家财政不足,并非奢靡导致的,而是不善理财的结果”。

在平时与王安石的闲聊中,司马光就知道他有变法图强的志向,所以司马光知道他的话中是有话的。

而司马光在研究史书的过程中发现,历朝的变法几乎无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尤其是离他们最近的前辈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没折腾几天就夭折了。所以他更加反对王安石变法,害怕他重蹈覆辙,身败名裂。

此时,耿直的王安石见司马光当面驳斥自己,便与往常一样,争吵了起来。不过有皇帝在场,所以很快就被制止了。

三、

争辩不久后,王安石很快就向宋神宗递交了一份资料,指出变法图强的迫切。年轻的宋神宗也看到了国家财政的空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孱弱,早就想振作一番。所以当他看到王安石的这份奏折时,可谓欣喜若狂,直接召他进宫委以重任。

后司马光虽多番劝谏,却丝毫动摇不了君臣二人变法的决心,于是也慢慢的就死心了,因为他本身也并不怎么热衷于政治。

1070年,一直等待机会的司马光认为此时正是最佳时机,他要完成他的历史巨著,于是就向皇帝提出允许他离开京城。宋神宗批准了他的请求,调他去了西安。次年,他又申请到洛阳任了一个闲官,这为他著书立作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不久后,他又申请将书局搬到洛阳,同时还让范祖禹、刘攽(bān)等人做他的助手。与此同时,司马光还在洛阳买了20亩地,建造了一所“独乐园”,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开始专心地编撰史书。

四、

官场中的争斗历来都是你死我活的,可司马光却主动提出请求离开京城,在洛阳一待就是15年。在这15年时间里,他不问政治,安心著书,这就充分说明了他对政治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如果他是一个热衷于搞政治的人,如果他真的与王安石是政敌,那断是不会做出以上举动的。你走你的通天大道,我走我的独木小桥。司马光只是把反对王安石变法当做一个幌子,实际上是想完成他的著作。

他骗了宋神宗,也骗了后人。

一方面,他要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那就是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他又要维持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因此保留了一官半职。

司马光一举两得,何等的聪明?

司马光为《资治通鉴》耗费了近三十年的心血。试问,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所以说他是用毕生精力去编修史书也不为过,这也充分说明了他对政治的淡泊。

五、

由于司马光把毕生精力都花在了编修史书上,所以其政治生涯并不怎么出彩,留给后人记忆的怕就只有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未必就是坏事,如果真让他终身混迹官场,是否还能编撰出《资治通鉴》这样的传世巨著呢?

更多文章

  • 北宋唯一一个从小卒子逆袭成武将最高级别的人,却把自己吓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唯一的武将人物,北宋最厉害的名将,北宋末年战功最显赫的名将

    01北宋中期,由于宋庭的主要精力和兵力,都投放在和西夏作战的西北前线上。所以当时宋庭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管理就比较松散。因此有一个叫侬智高的少数民族头领,就趁机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大约是今天的广西一带),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起初侬智高对宋庭还比较畏惧,他不仅上表对宋庭进贡,而且还希望宋庭派兵支持他进攻

  • 如果此人不死,朱元璋就不会屠戮功臣,明朝历史也会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的朱元璋真实历史,杀功臣是朱元璋最大的污点,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

    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因为朱标是嫡子,因此朱元璋对他格外看重,从小着重培养他,请宋濂给他当老师,基本上就是把他当做皇位的继承人来对待,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朱标的母亲被封皇后,朱标被立为太子。朱标为人厚重,知识渊博,又从小得到了名师的栽培,从做人以及自身素质上,都达到了朱元璋的要求,因此他是帝位

  • 朱重八被当奸细,郭子兴抓住后不杀,反而给他改名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了吗,朱重八背叛郭子兴没,朱元璋为啥要杀郭子兴

    濠州城里,郭子兴正在苦苦思索着退敌之策。此刻,城外被团团元军围困,这样下去守不了多久。突然,有士兵报告郭子兴,抓到了一个奸细。要是在平时,他肯定什么都不会问,直接下令拉下去杀了。没想到,今天郭子兴居然随口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他是奸细的。士兵回答说:“他说自己是来投军的,这个时候了还有人来投军,不是奸

  • 宋朝真的令人向往吗?人们生活质量真的很高吗?真相让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再一次网文写作调查时候,有这么一个问答,说,如果你想穿越到古代的话,你想穿越到那个朝代,得到回答却是出奇的一致,都填写的宋朝。为什么大家对宋朝会有如此的向往呢?因为那个朝代是重文轻武的朝代,文人墨客得到了非常大的尊重,那时候明丰淳朴,社会文明程度非常的好,还有人说那个朝代是非常和现代接近的朝代,说现

  • 历史上农民起义那么多,为何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和朱元璋算农民吗,刘邦和朱元璋的关系图解,刘邦沛县起义

    说起农名起义,大家可能会想到“闯王”李自成,都说李自成很强大,成功灭了明朝,使得崇祯皇帝不得不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但是其实李自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灭掉明朝,他只是占据了北京而已,当时李自成的起义军从西安出发,沿路从大同打到了居庸关,最终攻占了北京。但是占据的地方也只有北京那一块而已,还比上不

  • 明朝时期,太原府曾辖六个州,现分别隶属于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三大府是哪三府,明朝荥州,明朝有几个州府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现为山西省省会,辖6区4县(含1代管县级市)。太原,春秋时就有晋阳之名,秦时于晋阳设太原郡,太原逐渐成为我国著名古都,汉朝时太原为并州治所,自此成为“表里山河”之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龙城”之誉。山西设省于明朝初,太原当时不仅为山西“省会”,也是明代九边重镇之首,而太原

  • 明朝崇祯时期,袁崇焕为何能杀一个比自己官阶大很多的总兵?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崇祯临死前有后悔杀了袁崇焕吗,明末崇祯为何杀袁崇焕,袁崇焕与崇祯的关系

    成祖刚刚取得政权,开始派遣镇守总兵官镇戍一方,但此时的镇守总兵官尚没有后世那样严格的规定,其辖区也比后世大,但确是后来23镇总兵官格局的开始。总兵权利是相当大的,但明末以文制武﹐重文官﹐轻武职﹐总兵官却地位显著下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前官职为平辽总兵官,这已经是正一品武将,况且更是开

  • 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军权,为何朱元璋实行最为简单粗暴的方式杀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杀大臣一览表,朱元璋与宋太祖关系,朱元璋为什么不效仿宋太祖

    赵匡胤实行的是“杯酒是军权”,从而获得每名未杀功臣之为名啊!嗯,朱元璋实行了更简单的方法,直接干掉你,谁让你不服从呢,我在这一点上就佩服朱元璋,洪武大帝,明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之所以选择杯酒释兵权,与其自身的自信和仁慈是分不开的。赵匡胤生于高级武官家庭,家庭美满、幸福,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可能正是这

  • 靖康之难北宋败亡,身无分文的宋高宗,究竟靠什么缔造南宋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高宗靖康二年,宋高宗是南宋王朝吗,宋高宗是怎样坐稳南宋江山的

    靖康之耻,只是臣子恨吗?即便是生在当下的我们,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也恨不得说一句,金人真是“夷狄中至贱者”!靖康之难?靖康之难,金人掏空北宋财富北宋末年,金军分两次进攻汴京。第一次开价: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牛马驴骡一万匹、丝绢百万匹。面对金人的无理要求,宋钦宗丝毫没有讨价还价,而是全部照单全

  • 朱棣经过一小镇,给他改了个名字,后来却成为了国际都市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变化是生命的根本所在。”没有什么事物或者人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总会在时间的洗礼下变一番模样,因为变化是一切事物都不能逃脱的根本所在。然而有些事情的变化却是有契机的,只需要一个人或者另一个事物打破这个契机,那么这个事物势必会发生变化,当然这个变化也是有好有坏,但是总体的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历史上的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