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平天下,到治天下都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平天下时,深谙兵法,虽未亲自上阵御兵,却是战略大方向的制定者。治天下时,明代许多制度均出自他手,影响明清两代近六百年,甚至当下。
而且朱元璋一生勤奋好学,广泛涉略经史子集,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朱元璋本人也颇热衷于舞文弄墨,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朱元璋亲自撰写了《治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大诰武臣》等书籍。
今天笔者简单通过《高皇帝御制文集》来看朱元璋的文学水平。《高皇帝御制文集》是由明初大儒宋濂,收录朱元璋生平下的诏、诰、敕、诗、文等汇编而成。
《高皇帝御制文集》洋洋洒洒二十卷,十二余万字。里面有不少是皇帝的御用文人代笔而写的,尤其是诏、诰等书均是常见的官样文章。但是里面也不乏出自朱元璋之手的精品。
朱元璋剧照,图侵删
朱元璋的文章
朱元璋被后人冠以“文盲”的称号,是因为朱元璋惯用口语化的“圣旨”来下诏。如,在《御制文集》第一卷《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的诏书中:
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知道者:俺将一切强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子里坐地有,为这般头,诸处里人都来我行拜见了。俺与了赏赐名分,教他依旧本地面里快活去了。似这般呵,已自十年了也......
朱元璋自己编撰的《御制大诰》中,诸如此类的白话文也有不少。
这文书各家见了呵,父母、妻子、兄弟、朋友,怎么劝诫,教休做这等恶人,合着天理仁心了行,却不好?......我这般直直地说着,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
还有写给徐达、李文忠等人的书信。
说与大将军(徐达)知道……这是我家中坐着说的,未知军中便也不便,恁只拣军中便当处便行。
说与保儿(李文忠)、老儿……我虽这般说,计量中不如在军中多知备细,随机应变的勾当,你也厮活络些儿也,那里直到我都料定。
这些诏书、书信里面充斥着“每(们)”、恁(你)、俺,甚至有一些粗话,如“勾当”、“厮”、“快活去了”等词汇。熟悉元曲杂剧的朋友们可以看出,这是当时元末民间非常常见的民间大白话。
从这方面看来,朱元璋确实算不得文化人。类似这种诏书,在朱元璋手上还有许多。那么出自朱元璋之手有没有可称道的文章吗?
·《御制皇陵碑》
《御制文集》中最值得称道的当属《皇陵碑》一文了。此文先前已由侍讲学士危素撰写过一篇,但是朱元璋并不满意。并且在开篇也直言“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为此朱元璋亲自动笔写下了这篇颇有特色的碑文。
碑文先是叙述了朱元璋悲惨的身世,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淮北大旱,后面又发生瘟疫。
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但是家里连一块下葬的地都没有,幸得地主刘继祖的帮助才得以下葬。
寡嫂也被迫回到娘家,次兄与朱元璋相约各自逃难,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而朱元璋本人则在同村邻居汪大娘的帮助下,送到了皇觉寺为僧。
入寺两月,寺中因存粮不足,僧人们也只好外出化缘乞食。游历数年以后回到皇觉寺,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书信,邀请加入义军。还在反复筹量之际,书信被泄露,只好被迫加入义军。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
后又写到起义这些年征战,占有一些郡县,也算拥有一席之地。随后笔锋一转,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告知已故双亲,如今家人们的现今状况。
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
在之后是平定天下时的意气风发。
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鋩。
最后是南京称帝,
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
碑文洋洋洒洒一千余字,回顾了朱元璋悲惨身世,父母兄弟相继病亡后;入庙为僧,加入义军;征战天下平定群雄,最后南京称帝的全过程。
碑文并没有任何华丽的词汇,甚至词汇略有些鄙俚粗俗,不加任何修饰。但是文章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反而气势不凡,尽显朱元璋的豪迈之气。
明孝陵,图侵删
·《与田兴书》
再看朱元璋的另一篇文章,《与田兴书》,也是朱元璋不可多得好文章之一。
田兴是元末明初的游侠,朱元璋少年时曾跟田兴有过一段渊源。朱元璋离开郭子兴自立,也是出自田兴的建议。包括后面朱元璋征战天下,田兴都曾作为幕僚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但是在朱元璋拿下南京后,淡泊名利的田兴却选择了离开。
待朱元璋称帝后,回顾往事,想起田兴这位故人。朱元璋两次三番诏请田兴,田兴都不肯出来相见。所以才在洪武三年有了这篇写给田兴的《与田兴书》。
同样在这篇文章中,朱元璋嫌代笔的文官们写的文绉绉,不能表达他的情谊,亲自写下这篇文章。
“文臣好弄笔墨,所拟词意,不能尽人心中所欲言,特自作书,略表一二,愿兄长听之。”
文章一开头就写到
:“元璋见弃于兄长,不下十年。地角天涯,未知云游之处,何尝暂时忘也”。“两次诏请,而执意不我肯顾,如何见罪至此”
。表达了朱元璋对田兴多年不见的思念之情。以及三番两次诏请的诚意。
朱元璋害怕田兴认为:自己已经做了皇帝,早已忘记当年的兄弟之情。为了打消田兴的顾虑,甚至在文章中如此写道:
“皇帝自是皇帝,元璋自是元璋,元璋不过偶然做皇帝,并非一做皇帝,便改头换面,不是朱元璋也。”
“元璋不过是偶然做皇帝”
,相信这等言语也不是的文官敢代笔的,出自朱元璋之手确信无疑了。
朱元璋知道田兴闲云野鹤惯了,不愿入朝为官。表示此次相见只是叙兄弟旧情,不谈其它。所以在书信中说道:
“至于明朝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其自便。只叙弟兄之情,不谈国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为了防止田兴在不来相见,在信中末尾加了两句:
“再不过江,不是脚色”
。尤其是“不是脚色”四字,则尽显朱元璋的霸气。
这篇文章,情深义长,言辞恳切。没有虚伪的客套之言,也没有礼贤下士的陈词滥调。有的只是朱元璋字字真心。
明孝陵,图侵删
朱元璋的诗
再看朱元璋的诗词,《御制文集》中收录了朱元璋一百多首诗词。相比乾隆四万多首诗,没有一首值得称道。但是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里面,却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甚至有一些诗被后人称之为“史上最霸气的帝王诗”,尽管都颇有一些“打油诗”的味道。但是对于草莽出身的帝王来说,也算难能可贵。
·野卧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毫无疑问,这是朱元璋起义不久时的作品。随军出征风餐露宿于野外,与日月星辰同眠。将士们拥挤的睡在大通铺上,“夜间不敢长伸脚”,明明是人太多,脚都伸不直。朱元璋却说道,“恐踏山河社稷穿”。虽然此时朱元璋刚参加义军不久,但是这等野心、霸气谁能匹敌?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示僧》一诗,写于朱元璋平定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在民间巡游暗访,行走至一座名为“不惹庵”的寺庙时,却受到了寺内老僧的怠慢、轻视。
朱元璋大笔一挥写下了这首《示僧》。此时正值朱元璋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六十五万大军,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诗词之间充满王者之气,杀气、戾气颇重,也符合朱元璋草莽出身的枭雄性格。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称帝后,某日早朝突然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朱元璋视为祥瑞之兆,当即以《金鸡报晓》为题赋诗。
诗的前两句是: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朝中大臣们都觉得这诗实在太俗,都在暗自窃笑。朱元璋看在眼里,不以为然,接着念出后面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大臣们听到这两句,才惊得瞠目结舌,拍手称好。
御制皇陵碑,图侵删
结语:
明初大儒,文坛魁首宋濂曾说:
“上圣神天纵,形诸篇翰,不待凝思而成,自然度越今古,诚所谓天之文哉!”
宋濂这等浮夸的言语,免不了有溜须拍马之嫌。
无独有偶,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也曾如此说道:
臣缙少侍高皇帝,早暮载笔墨纸以俟。圣情尤喜为诗歌,睿思英发,雷轰电触,玉音沛然,数十百言,一息无滞。臣辄草书连幅,笔不及成点画,上进,才点定数韵而已,或不更一字。
还有诸如刘伯温,钱谦益,黄道周等明朝大批文人,都曾如此夸奖朱元璋。虽然这等评价做不得真,毕竟吃明朝的饭,你不能砸明朝的碗不是。但是抛却朱元璋帝王身份,他的作品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的。
一面是粗言秽语而著称的“口语圣旨”皇帝,一面又是被明代诸多文臣大儒推崇的“文坛巨匠”。其实这都是朱元璋。
中国民间有“三代出贵族”的说法,这个“贵族”不是指富贵,富裕,而是指气质、修养,是需要几代的时间来积累。朱元璋出身草莽,自然不可能天生就自带那种文绉绉的文人性格。
民国文学大家郑振铎先生曾说朱元璋:
廷臣们的代述,却是如何粉饰得不自然!他们要代他(朱元璋)粉饰,却反失去他的本色了。
是阿,如果任何诏书、书信都是由文臣代笔。那副文绉绉的样子,那他还是开国帝王朱元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