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范仲淹的交游,浅析宋朝的朋党之争

从范仲淹的交游,浅析宋朝的朋党之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347 更新时间:2023/12/18 13:13:17

范公所效力的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仁慈著称的皇帝,但他也有自己的逆鳞,那就是臣子绝不可结交朋党。因为仁慈,宋仁宗不会对结交朋党的臣子赶尽杀绝,但也绝不会允许他们继续处在高位干预朝政,所以范公再也没能回到北宋政治的核心。

宋仁宗之所以对朋党如此在意警惕,大概是东汉的“党锢之祸”和唐代的“牛李党争”给他留下了深重的心理阴影。他并不希望自己的臣子中也出现这样的事情,所以宋仁宗一直在极力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范仲淹等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而引发的朋党之争

北宋仁宗时期,自中央政府至地方政府,官僚的队伍十分庞大,冗兵冗政的情况十分严重。因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的文官地位非常之高,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

因为文官阶级自身不愿意放弃已有的地位和利益,一味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导致北宋的文官群体占据了过多的资源。当世人发觉这个事实后,更多的学子开始涌入文官阶级。最后,文官阶级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同时,因为文官的地位高,皇帝对此并没有异议,除此之外的群体或阶级即便有想要压制他们的想法,也没有这样的实力。长此以往,北宋文官阶级越来越庞大,北宋民众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有些地方的税收都不足以维持给当地官员的工资。

除了文官体系,北宋的武官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宋朝的军事并不强大,所以真正自身上有军功的人占少数,大多数武官身上的官职都是祖荫庇佑的结果。

这直接造成了北宋大量冗兵的现象,编制内人员过多,朝廷入不敷出。再加上文官体系的冗政、辽和西夏对北方和西北边境的威胁,北宋朝廷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公和富弼、欧阳修等人一起提出了施行新政的建议,这次改革被称为“庆历新政”。虽然庆历新政最终失败了,但它却成为了王安石等人变法的铺垫,在北宋的历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实行庆历新政的过程中,北宋朝堂上主要分为两派:守旧派和改革派。范公等人自然属于改革派,与之对立的守旧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吕夷简,这个人和范公之间颇有渊源。守旧派能斗倒改革派,主要原因就是守旧派对改革派“勾结朋党”的诬陷起了作用。

范公等人提出的新政,简而言之,就是削减很多不必要的政府支出,主要针对的就是大量过剩的官员编制,同时颇有些“按劳分配”的意思,谁干得多、干得好,就给谁升职加薪。

这一新政触动了北宋几乎全体官僚的利益,尤其是贵族官僚,他们大多属于家族势力,靠祖荫谋差事,对北宋朝廷的实际贡献不大,但却长期霸占着北宋朝廷的高额俸禄。

为了阻碍庆历新政,守旧派联合起来针对范公等改革派,他们使用了很多手段,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朋党之争,这也是范公等人失败的导火线。

范仲淹好友欧阳修著《朋党论》言明其为君子之

守旧派先是在宋仁宗面前诋毁范公等人:“凡所推荐,多挟朋党,心所爱者尽意主张,不附己者力加排斥,倾朝共畏。”这样的言论自然引起了本就在意“朋党”之事的宋仁宗的注意。

对于一个封建制度下的统治者而言,臣子究竟能干多少实事或许并不重要,但臣子的“忠心”特别重要。这里的“忠心”,不是单纯地为君主做事,而是深入其心的“忠贞”。而臣子一旦结为“朋党”,那么他们在君主心中就已经是有了不忠的征兆。

因为只要结成“朋党”,那么这个“朋党”手中的势力必然很大,甚至可能威胁到皇帝的权威、分散皇帝的权力。若非不忠,为什么要分散皇帝的权力呢?

虽然宋仁宗不是一个轻易听信谗言的人,但他还是就此事问过范公的想法,想要听一听范公怎么说。在一次上朝时,宋仁宗主动问及此事:“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

这个问题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宋仁宗其实并不关心这个“朋党”究竟是“小人”所结,还是“君子”所集,只要是“朋党”,那就是他所不能允许的存在。这一点,守旧派的高层们心知肚明,但范公等没有私心的“圣人”显然不能理解。

对此,范公给出的回答让宋仁宗十分失望:“苟朋而为善,于国家何害也?”于国家无害,但于皇帝有害。听了这话的宋仁宗当即明白了范公等人很可能真的有结为“朋党”的意图,这让他不能接受和容忍,范公等人的失败,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有了征兆。

如果说只有范公一个人如此说,宋仁宗或许还不会那么快下定决心。当时被守旧派诬陷为范公“党人”的欧阳修,上奏了一本《朋党论》,在奏疏中,欧阳修这样解释自己对“朋党”一词的理解: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如果宋仁宗只是一个单纯的文人,那他一定会特别赞同欧阳修在《朋党论》中的论述,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但宋仁宗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他还是北宋王朝的统治者。

在宋仁宗眼中,欧阳修的这篇文章相当于直接承认了他和范公以及其他改革派之间结成了“朋党”,这是宋仁宗不可忤逆的逆鳞。可以说,欧阳修的《朋党论》更加快了改革派失败的进程。

如果范公等人能稍微变通一下,也不至于陷入守旧派的“陷阱”之中,毕竟范公等人口中的“朋党”和宋仁宗所认为的“朋党”,并非一个概念,单从范公没有为曾经的好友梅臣谋求官职这件事中,就可见一斑。

曾经的好友梅尧臣并没有在范仲淹发达后得到荫庇

梅尧臣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不过其后来因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诗中多是抒发些自己的苦闷之情,所以在现代流传并不广,毕竟抒发自己苦闷之情的古诗词太多了,梅尧臣在其中并不显眼。

提到梅尧臣的仕途不顺,就不得不提到范公。毕竟在范公晋升到北宋高层之前,和梅尧臣之间的关系极好。两个人的相识,还要归功于梅尧臣妻子的兄长——谢绛。谢绛和范公是同科进士及第,通过他,两个人有了一点书信上的往来。

古代的交通十分不发达,两座相邻的城可能都要走几天的路才能到,再加上范公和梅尧臣都是官员,不能随意走动,所以二人一开始并没有见过面,只能通过文字互相了解。

自从范公提出新政的相关想法后,梅尧臣对他极为倾倒,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将之比拟成屈原韦应物等人,认为范公所提出的想法正是当今朝廷最需要的。在《啄木》等诗中,梅尧臣还将范公比作啄木鸟,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去除害虫。

在范公晋升之前,二人之间不只有不少诗词和书信上的往来,还曾经见过一面。当时范公的夫人李氏离世,梅尧臣因故亲临吊唁,二人针对时政畅谈一番,彼此欣赏。这个时候,梅尧臣的叔父梅询正和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吕夷简交好。

梅尧臣和他的叔父梅询之间的关系亲如父子,但他却丝毫不顾忌叔父的想法同范公交好,可以说到此为止,梅尧臣和范仲淹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亲厚的。他们二人之间关系的转折点,在范公晋升之后。

自从范公逐步进入北宋权力核心后,其实起用了不少自己的故友至交,同时和范公、梅尧臣交好的欧阳修就在其列。但欧阳修拒绝了范公的好意,因为当时范公能给出的职位在欧阳修看来并不算太高,对自己而言有些屈才。

在拒绝范公的好意后,欧阳修还提出范公可以转而选择像梅尧臣一样的人才。在欧阳修看来,范公既然可以选择起用自己,就说明范公并不畏惧他人的言语,“举贤不避亲”,那梅尧臣应该也可以在范公“不避亲”的范畴内。

但收到欧阳修来信的范公却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更没有给梅尧臣争取任何官职。自此之后,梅尧臣对范公渐渐有了隔阂,甚至在范公死后也一直没有释怀,曾多次写诗内涵范公。对此,范公一直默不作声,从未有过任何回应。

虽然我们并不能知晓范公为什么这么做,但范公这个举动显然是他没有结党之心最好的证明。

和吕夷简之间由旧日的政敌到握手言和的复杂过程

守旧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吕夷简和范公之间的关系,和外界所想象的“水火不容”完全不同。如果说范公真的想要结党营私,那他和吕夷简之间应该是你死我活的状态,毕竟二者所处阵营不同,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

但范公晚年时不仅和吕夷简冰释前嫌握手言和,甚至还留下了一段佳话:《朱子语类》记载:“范公知青州,过拓,(吕)渴之,因语正献曰:‘太博近朱者赤,欧阳永叔在此,宜频近笔砚。’”“正献”,就是指吕夷简,“欧阳永叔”,是欧阳修。

这段话,是范公对吕夷简和欧阳修二人品行的赞赏,如果不是真心欣赏的话,以范公的脾气,是绝不会对曾经的政敌说出这样的话来的。这两个人之间的梁子,主要还是守旧派和改革派之间的利益矛盾。

改革派想要挽救北宋岌岌可危的统治,所以自然要想办法破除糟粕,而守旧派就是改革派眼中“糟粕”的一部分。对于守旧派而言,不管皇帝由谁来坐,对自己的利益影响都不如改革派的改革来得大,所以双方之间的矛盾是既定的、不可转移或更改的。

为了解决掉改革派,守旧派诬陷他们“勾结朋党”,范公及其友人因此悉数被贬,而吕夷简作为守旧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应和范公自此深深交恶才是。

但等到后来范公被指派去做邠州观察使时,因为不想用文官换武阶等缘故,范公不想接受这个官职。而范公第一个想到求助的人,竟然是吕夷简。他写信给这个曾经的政敌,陈明自己的缘由,并请他从中说和。

此外,还有一封范公写给吕夷简的信的大概内容也流传了下来,在信中,范公主动表达了想要和吕夷简和好的想法,认为当下国难当头,大家应该摒弃前嫌共同携手助北宋渡过这个难关。

范公的好友欧阳修,也曾明确表示范公和吕夷简后期的关系已经缓和了不少。在欧阳修为范公修撰的《神道碑铭》,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范碑》中,欧阳修曾这样写到:“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两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

其中的“吕公”,自然就是指吕夷简,而“公”则是指范公。从欧阳修的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范公和吕夷简之间的关系确实修复了不少。

从政敌到握手言和,范公所坚持的,不是个人的私利,而是为天下人谋福祉。与吕夷简交恶,是为了救北宋朝政;与其修复关系,是明白必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

综上,从范公的交游中就不难看出,所谓的朋党之争,不过是守旧派的一次诬陷罢了。

更多文章

  • 从《御制文集》,看朱元璋的文学水平,草莽出身的帝王没那么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从平天下,到治天下都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平天下时,深谙兵法,虽未亲自上阵御兵,却是战略大方向的制定者。治天下时,明代许多制度均出自他手,影响明清两代近六百年,甚至当下。而且朱元璋一生勤奋好学,广泛涉略经史子集,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朱元璋本人也颇热衷于舞文弄墨,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朱元璋亲自撰写了

  • 一国之君朱元璋,为何容不下首富沈万三,马皇后在中间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与沈万三关系,朱元璋坑沈万三一文钱,朱元璋为何要杀江南首富沈万三

    明朝时期的首富沈万三,坐拥着万贯家财。而倾其家财资助朱元璋、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支持的他,最终却仍被朱元璋所猜忌,没有逃过鸟尽弓藏的结局。沈万三其人沈万三出生于元代末年,原名沈富,其父沈祐也是当时富甲一方之人。据说沈家之所以能够拥有富庶的生活,皆是因为他们家有着一个家传的“聚宝盆”,其间宝物取之

  • 范仲淹戍边写下一首词,虽不如《渔家傲》有名,却真实感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范仲淹渔家傲最著名十首,范仲淹最好的一句诗,范仲淹五言绝句集锦

    宋仁宗宝元元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为了逼迫北宋承认西夏国,李元昊于次年对北宋发起战争,北宋边军不敌,战败于三川口,李元昊趁机兵临延州城(今陕西省延安市)。消息传到东京,朝野震惊,宋仁宗召回范仲淹,将之与韩琦、夏竦派往陕西,以抵御西夏的进攻,夏竦位高权重,出任陕西经略安抚使,范仲淹、韩琦为副。三人抵达

  • 宋徽宗绝境中写下一首词,凄凉无比,人生结局堪比李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徽宗李煜同样命运,宋徽宗经典语录,宋徽宗最悲惨的诗

    宋徽宗是北宋神宗第十一儿子,按照正常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顺序,宋徽宗只能做一个王爷,毕竟他的哥哥们可是年纪比他大,更有比他有能力的。神宗去世后,他的嫡子宋哲宗即位,宋哲宗是一个短命皇帝,他还没有可以继承皇位的儿子(本来有儿子,早夭了),就早逝宫中,宋神宗的皇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赵佶就这样做了便宜皇

  • 朱元璋骑马走过田间,看见一位熟睡大汉,从此他有了半个大明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明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暴露,朱元璋跟着谁打仗,朱元璋电视剧全集免费完整版

    朱元璋,1328年生于今安徽凤阳,原名朱重八,幼年生活极为艰苦,从小就给地主放牛,后来为了混饭吃当了和尚。结果因为一场大旱,就算做了和尚也没饭吃,只能拿一个碗一根杆到处去化缘,也就是到处去要饭。一般人在要饭途中受尽种种屈辱,估计是很难忍受的,但朱元璋不仅一一忍受了下来,而且还抽空学了文化,认识了很多

  • 唯一做过乞丐的2个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变皇帝,他却从皇帝变乞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乞丐变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当皇帝多厉害,乞丐皇帝朱元璋当了几年

    要说历代皇帝出身最卑微,经历最坎坷的,必定非朱元璋莫属。他父母皆为农民,又在幼时经历了各种天灾,只能到皇觉寺剃度做了小和尚。在寺庙里朱元璋也是做一些扫地、做饭的杂事,还经常遭到训斥,可即便这样也不算他经历过最糟糕的日子,之后当乞丐的3年才是这位帝王人生里最艰辛的时光。不过朱元璋心性坚韧,这些苦难在他

  • 李自成坐拥百万精兵,所建立的王朝,为何只有短短42天便倒台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死后他的几十万大军哪去了,李自成如何崛起的,李自成简介及传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的朝代,很多农民揭竿而起,推翻暴政,建立自己的新政权,明朝也不例外,最后一位崇祯皇帝在纷纷处死所有的嫔妃后,自己和贴身小太监王承恩逃往煤山,准备上吊自缢,小太监一番话,才让崇祯彻底醒悟过来,如果当时不杀魏忠贤公公,任由东林党人胡作非为,大明也不会落到如此地步。就这样,两人相

  • 岳飞墓前原本跪有5人,为何如今只剩秦桧4人?另一人到哪里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岳飞陵墓前跪着的四个人都是谁,岳飞墓前跪着五人有多久了,岳飞墓前为什么跪五个人

    然而就在他“请缨提锐旅”,就要直捣黄龙的时候,却被秦桧蛊惑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急召,最终被罗汝辑、张俊、秦桧三人商议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定死罪,让小吏万俟卨将其杀害于风波亭外,那一天大雪纷飞,似是在为冤屈中离世的一代英雄而悲伤。抗金名将韩世忠听说岳飞的死讯以后,非常愤怒地去找秦桧:“他到底犯了什么罪?

  • 朱元璋铸币仅加一个字,便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让贪官无处遁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铸币图片大全,朱元璋惩罚贪官,朱元璋时期一两白银

    哪一个皇帝在登上宝座的那一刻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低头,战场上血流成河。但史书记载却有“暴君”和“仁君”之分。朱元璋在其中的定位,却是无法捉摸,他虽然在世人眼中是个“暴君”,但他在保卫疆土、治理腐败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有着无数丰功伟绩。朱元璋便解决了钱币造假事件这一世界性难题。如胡惟庸案,它发生

  • 万贵妃大明宪宗17岁,谈姐弟恋,是怎样保持盛宠如一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宪宗和万贵妃,万贵妃和明宗的关系,明宪宗朱见深万贵妃爱情

    姐弟恋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很常见,因为同一年龄的女性往往要比男性成熟一些,并且女性的情感也比较细腻,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让男性的思维方式得到一种扩展,并且她们因为人生经历比较丰富,可以给予男性很多建议,所以许多男人都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女人谈恋爱。在古代,也有不少的姐弟恋,万贵妃就大明宪宗17岁,那么谈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