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了战国七雄中其他的六个国家统一了整个中原。因为自己终结了5个多世纪的战争,又让秦朝拥有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疆域,嬴政认为之前的“王”字根本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与伟大,便将上古先贤三皇五帝的称号中取了“皇”与“帝”组成皇帝来称赞自己的无限功德。
从此之后,皇帝便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尊称一直流传了2000多年。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与尊贵,皇帝们都是非常忌讳平民百姓中有人同名同字甚至是同号的。例如康熙帝本名为爱新觉罗·玄烨为了避讳康熙帝的“玄”字,清朝老百姓就用“元”来代替“玄”。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非常多,不只是取名避讳,连山川河流,日常的物事都要改变称呼,毕竟按照中国封建的观念,皇帝四海为尊,怎么能有别的事物能与之比高呢?
根据《史记》记载,因为秦始皇名政,所以秦朝人皆称正月为端月;汉高祖刘邦时期因为皇后为吕雉,所以百姓们都不能叫雉鸡,更改为了草鸡;宜兴市与宜宾市原来名为义兴市与义宾市,也是因为北宋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登基才更改的名字。
种种繁多,不一而足。其他时期尚且如此,那么在文字狱比较严重的明朝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朱元璋即位之后,杭州建宁教授徐一夔(kuí)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拍朱元璋的马屁,其中有一句话却引起了朱元璋强烈的不满:“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但是在朱元璋眼里“光天”就在暗示自己以前是一个秃子,“圣人”同“僧人”,“作则”同“做贼”,朱元璋将这句话理解成了徐一夔在隐喻自己以前是一个和尚,现在就盗取了整个国家,便直接将徐一夔砍死。
那么,民间常见的猪和“朱”也是同一个读音,会不会有明朝的皇帝觉得犯忌讳将猪改名呢?在明朝最初成立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妥,毕竟猪在每一家农户中都有,若是更改的话未免有些大动干戈了。
后来到了明朝第十任皇帝朱厚照这里,就开始改变了。1519年年节将之,这位有名的荒唐皇帝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出宫去微服私访。当时家家户户都在杀猪庆贺年节,朱厚照感觉非常不舒服,他认为自己又是猪年出生的,又姓朱,总感觉这些百姓抓住杀猪就像是在冒犯自己。
回宫之后朱厚照就发布了《禁猪令》,禁止民间养猪杀猪。但是猪是人们的主要肉食来源,禁止一段时间可能还好,时间长了之后不只是人营养缺失,养殖户也倒了大霉。
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全国上下的抱怨之声此起彼伏,朝堂上有很多的大臣都纷纷请议皇上收回成命,内阁大学士杨廷和更是写下了《请免禁杀猪疏》这样堪称千古荒唐的条陈上报。
最后朱厚照只得取消了禁猪令,但是仍要求将猪读成改为“豕”(shǐ),明朝灭亡之后也就没有人在用豕,这道愚蠢的禁令也一直在被后人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