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刘备的其他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都去世了。这次北伐领兵的是魏延,魏延也算是一员猛将,他在这次北伐开始,提出了一个很有灵性的计策,那就是子午谷奇谋。
后世大多人对这个计策都赞不绝口,但是当时诸葛亮却没有采取魏延的方法。原因是什么呢?
什么是子午谷奇谋?
北伐曹魏时,魏延想要模仿韩信打仗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策,也准备打曹魏一个出其不意。他想率领五千精兵通过子午谷去往长安城,拿下长安,诸葛亮负责率领大部队从斜谷走,去长安支援。
这个计谋一提,诸葛亮就没有同意,他觉得这个计划风险很大,也很危险,成功率很低。诸葛亮没有采用考虑的点,主要是蜀军的实力不够,还有就是子午谷奇谋这本身的不可行性。
子午谷地理位置
子午谷地处秦岭境内,地势崎岖险要,很多路都需要修栈道才能过去,而且仅能容纳一人通过。这就对行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魏延的子午谷计谋中有两个必要的时间段,一是率领这五千人马10天内进入长安。我们先分析一下,就子午谷的地形来说,十天能到达长安吗?曹操给我们亲自实践了,当年他从长安出发打汉中,足足走了一个多月。
曹操都走了一个多月才到,就算魏延率兵不多,假设他就走了这十天,那兵士们就要每日行军,那么到达长安城的士兵,能有力气打仗吗?
再说第二个时间段,魏延假设自己这边攻下了长安城,曹操的援兵大概20天左右到达,这时诸葛亮需要从斜谷这条路到长安,需要的时间至多20天。那这个时间段合理吗?诸葛亮后来也进行了实践,他第五次北伐时,就走了这条路,走了二个多月。
二个月的路程,要求20天走完,这个更是离谱。如果成功实现的话,无法想象到达长安的是一群多么疲惫的军队啊!
而且子午谷奇谋,就在一个“奇”字,目的是要打长安一个出其不意,措手不及。这两个时间段哪一个出问题都不行,而那时候能保证时间卡得刚刚好吗?不能。
再者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策,已经是二三百年前的计谋了,当时人尽皆知,曹操身边就全是傻蛋吗?
这一计划很难保证不会被曹操身边的谋士预测到。所以风险很大,考虑到这一点,诸葛亮就没有采用这个计谋。
兵力、装备不足
子午谷奇谋不仅是子午谷的地理位置限制了行兵时间,导致出现问题,蜀国兵力武器方面还存在着劣势。前面提到了子午谷的地形,不单单给行路造成了困难,还限制了粮草食物的运输,以及大型武器的携带。
魏延准备用五千精兵,在疲惫的走过660多公里的路程,并且没有带大型攻城武器的情况下,攻打牢固的长安城,并且成功拿下,这可能吗?
读者们想一想,这不是太离谱了吗?我们再次做一个假设,魏延成功打下长安城,但是五千人马肯定会有损耗,在这种条件下,还要能守得住长安城。一旦诸葛亮没能在曹操援军赶来时到达,魏延就会死在援军手中。
那接下来诸葛亮率兵到达又有什么用呢?曹操援兵已经到了,自己领的军队也是疲惫不堪,这不是上门送死吗?说句不好听的,连给魏延收尸的机会都没有。
诸葛亮北伐曹魏的目的是为了兴复汉室,不是抱着伤亡惨重的目的仅仅攻下来长安城。如果子午谷奇谋成功了,那这一群蜀国兵马能抵挡住魏国援兵的二次攻城吗?不能的话,就得回汉中休养,那攻下了长安城又有什么用呢?就是争一口气吗?
种种不利的因素,让诸葛亮没有采用这一计划。
小结
诸葛亮是个谋士,他要考虑的事情政治方面大于军事方面,他要的不是眼前的一次战斗胜利,而是综合考虑,攻得下守得住,还要扎根发展。
所以子午谷奇谋,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是稳妥的决策。它只是一个书面上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计划,实际操作并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