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感不太强烈的人,却最终能够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并不能说是李世民特别关照过他这个堂弟。他一生的功勋,不能说功高盖主吧,起码也是拿得出手的。他定巴蜀、平江南,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你想想,老李家的江山社稷,论起功劳时,怎么着也得弄个自己的宗室在内吧。要不然,哪里用得着群臣的悠悠之口,单就是一帮宗亲的口水,都能将朝堂搅得天翻地覆了。这也算是从矮子里面选将军,怎么着也得让个亲戚在这凌烟阁里,并且排位还不能低,要不然当皇帝的,面子上也挂不住。
李孝恭他打的那些仗,不管是定巴蜀也好,还是平江南也罢,其实都是些小型战役。巴蜀和江南的这些地方势力,对他们恩威并施,拉拉近乎,套套关系,许一些小恩惠,基本上就能拿得下来。
后梁萧铣和击破辅公祏的战役,这两个战役相比于收拾巴蜀三十多个州和江南四十九个州,肯定是要难啃一些。估计单凭李孝恭自己,想啃下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怎么办呢?找李靖。李靖大将军是皇上给自己的神助攻,有了李靖大将军的助阵,那对于取胜的事情来说,就算不是轻而易举,也是能够全力克胜,并取得成功的。虽然自己在平定巴蜀和萧铣时,有过指挥不当,吃过败仗的事情,面子上不太挂得住。但这没啥关系,神队友李靖,会助他一臂之力,完胜对方的。
所以说,虽然太宗李世民将他安排进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二位,紧随自己的大舅哥长孙无忌,那是有着这些功勋为基础的。要是没这些,他又怎么会拿江山社稷的安定来开玩笑呢?毕竟,宗亲关系的处理和群臣关系的处理,在他的朝堂上,是平分秋色的。我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历史中,都能够发现它的存在的。
人红是非多。等李孝恭官拜扬州大都督,镇守江南后,关于他的流言也就传开了。意图造反,自立为王的谣言,一路向北,漂洋过海地来了。皇上最担心的是啥,不就是谁谁谁要自立为王了,谁谁谁又想造反了。李孝恭就算是李家的宗亲,他也逃不过这个宿命。圣旨一到,启程回京。随之而来的是把兵权收回来,安排个礼部尚书的差事。和镇守江南的大都督相比,这等于是弄了个闲差,让你每天有班可上,按时打卡,给外人造成一副礼遇之至的假象。这样子,你每天出没在皇帝他老人家的眼皮子底下,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有人向上汇报。想过好日子,你就乖乖地过吧, 少整那些没用的玩意儿。
他回到长安后,没多久就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同室操戈的惨痛场面,让他禁不住冒出一身冷汗,还好自己没有受到牵连,要不然估计也是人头难保。此后的李孝恭,许是顿悟了这些道理,他开始整体花天酒地,围着他那一百多个歌妓舞女转,整个一副醉生梦死的状态。
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既不能镇守一方,也不能上阵杀敌,他内心中的苦楚,估计也没几个人能懂得。借酒浇愁愁更愁,没成想,最后的下场竟是与唐俭等人聚宴时,醉卧于树下,再也没有想来。
夜卧街中树下,及旦而薨。”那一年,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李孝恭时年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