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有一位非常出名之人,他本是文人却靠着军功而走上权力宝座,他虽然不是帝王但是后人对于他的评价也如同秦始皇一般功过参半,他就是李鸿章,他也是一位能力和狠心并存的大臣。
在清末的名臣中,李鸿章是最为务实的那一位,他很少被外物所绊住。在那个年代,经历了不少屈辱的历史时刻,而李鸿章在这些时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他的手中签下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他也因此成为了无数国人眼中的“卖国贼”。但是他的这些行为也没有影响他是清朝末年的权臣地位。
手握权力的他其实也有着和别的大臣不同的眼光,从他第一次见到全自动机枪时便体现了这一点,因为他说的话让那些洋人都沉默了。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武器的落后,其实不然,清朝在火力方面并没有和西方世界的国家相差太远,在锻造火器的基本工艺上也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清朝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经济方面。
在清朝末年,朝廷大批量地将国外的先进武器引进,而引进国外先进武器的这一做法主要是源于“太平天国运动”,大臣曾国藩就特别的重视,作为曾国藩学生的李鸿章自然也是受到了老师的影响,成为洋务大臣之后的李鸿章对武器的重视就如曾国藩一样,对于先进的科技武器都是特别感兴趣的。
虽说清朝在武器制造上并没有过于落后于西方,但是其中仍然是有差距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枪来自于西方,一直关注武器制造的李鸿章自然对这个机枪十分的好奇。在1884年时,他在去到德国进行访问时专门去参观了一家制造机枪的工厂,本来以为李鸿章是一位大客户的工厂老板,他在李鸿章面前进行了一次表演,李鸿章被机枪的射穿折断比腰还粗的树木的威力所震撼。
李鸿章对这样的武器十分心动,他想要清朝也能够拥有这样拥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这样才能更好的大清的大好河山,这样也能更好地预防国外列强的侵犯。对于军事和战场都十分熟悉的李鸿章却没有在心动之时询问这件武器的价格,他反倒是问了一个他心中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刚刚的表演一共打了多少子弹?”
陪同他观看的工作人员在听到提问后回答说:“共有300发子弹”,听见如此回答的李鸿章,对于这件武器的心动之意也就在此刻消灭,因为他说子弹消耗太大,大清是用不起的,并且取消了大规模采购的计划,这样的做法完全让国外的这些武器老板大吃所惊,毕竟之前乾隆皇帝说过大清是天朝地大物博什么都有。
李鸿章很清楚地认识到清朝之所以在世界上成为落后的国家并不是因为武器的落后,而是因为经济的崩溃。虽然清朝末年财政收入在表面上看来经济还算不错,但是皇室中巨大的开销是让人无法想象的,能够在国家的财政收入中拿来治理国家的并不多。
清朝末年最高的国库收入可达到8968万两,其中大部分都要用来供养皇族,还有八旗,更有不少的贪官要养活。这些皇族中更是有一位用银子就如水流一般哗啦啦,那就是慈禧太后,她为举办自己的生日宴会而花掉了三千万两,但是却不愿意给李鸿章六十万两的船只维修费,所以李鸿章也最为看重如何省钱“过日子”了,这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为何李鸿章会取消采购马克沁机枪的原因。
李鸿章是一个极具清朝末年特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的一些做法值得后世肯定,也有一些做法是让后世批评,功过参半的他也是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参考资料:
《晁错论》《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