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去世的时候,裴炎地位很高的,因为高宗指定他为顾全大臣,如有不决事,则由武则天决策。而武则天与裴炎关系非常好。对于李显,裴炎不是很看好,后来他与武则天商议废除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可是结果,李显被废,李旦却被软禁了,武则天临朝称制,不归政让权,裴炎这下子傻眼了。那事态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呢?
李治在立李显为太子的时候,裴炎就被指定为太子的老师,可是李显这人不怎么长进,对裴炎态度也不是很友好,于是裴炎虽然负有教导太子的重任,却丝毫不把太子放在眼里。等到太子即位后,裴炎也只是巴结武则天,不太搭理新皇帝。后来,李显要把他的老丈人提拔为侍中,立即触痛了裴炎。因为当时裴炎为中书令执政事笔的首席宰相,侍中刘景先与他私交甚好,几位新任命的年轻宰相裴炎基本上都能控制,如果皇后的父亲做了侍中,掌控具有封驳权的门下省,裴炎的地位必然大受威胁。
于是裴炎极力反对李显提拔韦皇后的父亲为宰相,李显忍不住大怒:“就算我把天下交给韦玄贞也是我的事,有何不可!怎么就做不得侍中?“这句话一说,裴炎就抓住了把柄。裴炎对李显本来就不太感冒,而且自恃为顾命大臣,与太后武则天交情很深,可以说是骄狂已惯,被李显驳斥之后,就有了想法,要废除他。于是立刻把李显的这句生气的话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本来就在踌躇以何种理由收回李显的权柄,裴炎的告发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两人商量的结果是不谋而合:既然李显如此不识相,干脆废了他,另立豫王旦为天子。
为了保证废显立旦的计划成功实施,他们还找到了另一位关键人物,中书舍人刘祎之。刘祎之为北门学士之首,既是武则天的心腹,又是豫王李旦的老师,曾两度出任李旦的王府司马。李旦对这个老师极为尊敬,视之如师如父,双方关系亲密。他也赞成废中宗,让自己的学生上台。裴炎身为顾命大臣和首席宰相,足可左右政府中枢,两位羽林军首领均投效于他,必要时可动用武力迫中宗就范。刘祎之为北门学士时就已为武后夺权出谋划策,深愔政治斗争的三味,一番筹谋,计议已定。
李旦为武则天的最小儿子,时年22岁。他与三位哥哥都不同,比较低调,为人谦恭孝友,好学工书,有学者气质而无政治家的性格。当时以文臣为主的宰相集团对他都颇有好感,裴炎和刘袆之人前事后打的旗号都是“废昏立明”。而事实上,对于刘祎之来说,李旦本来是他的学生,存有一份私心。对于裴炎来说,唐中宗如此不给面子,不如换个年纪小的皇帝试试,自己还可以继续专权执政。于是他们期待由皇太后武则天出面,名正言顺地更换一位与己有利的皇帝。
李显在登基仅仅36天就被废了,这实施起来很容易,毕竟朝廷里都是自己人,李显没有任何势力,连御林军都是掌握在武则天亲信手里。裴炎和刘祎之打的旗号是废昏立明,希望看到李旦执政,可是他们都错了,李旦虽然被立为皇帝,可是立刻被武则天囚在偏殿,不得预闻政事。偌大的殿堂上龙椅空空,人影全无,紫宸殿上却赫然升起了一袭淡紫色的纱帐,宣告着太后临朝总摄国事的开始。
此刻,忠于李唐皇室的裴炎傻眼了,他知道自己错了,希望自己的学生登基的刘祎之也傻眼了,不仅学生没有执政,还失去了人生自由。潘多拉的匣子一旦打开,局势已非任何人能控制,从那里面冉冉升起的,是神州大地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