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宗的最后岁月:被儿子软禁,爱情、尊严、权力、自由都没有了

唐玄宗的最后岁月:被儿子软禁,爱情、尊严、权力、自由都没有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86 更新时间:2024/2/7 5:42:13

唐玄宗收到了儿子唐肃宗李亨的上表,看完后悲喜交加。

上面写着托祖宗保佑,我已经收复了长安,现在请父亲赶紧回长安继续当皇帝,而我继续当太子。

收复长安是唐玄宗梦寐以求的事情,儿子办到了,这一点给他带来很大的安慰。

70多岁的老皇帝一辈子都深深迷恋着权力,儿子提出要让他继续当皇帝,唐玄宗却苦笑了一声。

走到窗边,外面秋雨纷纷,勾起了唐玄宗的回忆。他离开长安时,长安也下着小雨。

他已经习惯了蜀地的生活,却常常在梦里回到长安,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756年6月12日夜,是唐玄宗从长安出逃的前一天,他在宫中来回渡步,焦虑不安。这一天白天,他对大臣们撒了一个谎,谎称自己要御驾亲征,亲自剿灭安禄山的叛军。

为了让大家相信他不是说说而已,唐玄宗把宫城的钥匙交给了宦官,说等他打完仗回来,再给他。

戏演的太逼真,臣子们都以为老皇帝从打击中振作了起来,却不知道唐玄宗要把摆烂进行到底。

他早已不是年轻时锐意进取的李三郎,晚年奢靡无度的生活,耗尽了玄宗的精神气。他太怕死,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强。

6月13日凌晨,长安笼罩在蒙蒙细雨中。唐玄宗带着老婆孩子,亲信大臣等秘密出走,上千禁军临时接到命令,跟在唐玄宗的身后,他们不知道将要去哪里,不知道这一夜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夜。

长安被皇帝弃之不顾,他的子民们都被他抛弃了。别说普通百姓,为了行动的保密性,就连很多皇亲国戚,唐玄宗也没通知。

6月13日晚上,一行人来到了金城县的驿站,这里黑灯瞎火,看不到一个人影。自从唐玄宗出逃后,就引发了从长安到周边城市的恐慌,大家都赶在安禄山的叛军到来之前逃命。

赶了一天路,又累又饿,也不管是宫女侍卫,还是皇子皇孙,直接躺在地上和衣而睡。皇家没有了特权,只剩狼狈。

这次出逃,唐玄宗多年来的威信崩塌了,跟着他的士兵们吃不好,睡不好,抱怨连连,这些话传到了唐玄宗的耳中。

在过去,唐玄宗会狠狠地收拾这群人,在如今,唐玄宗只能默默承受。他需要士兵的保护,直到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6月14日,马嵬驿。老皇帝正在驿站休息,听到外面闹哄哄的,他让左右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陛下,宰相杨国忠因为谋反被士兵们杀死了!”

唐玄宗大惊失色:“杨国忠怎么会反呢?”他知道杨国忠人品不好,人缘不佳,然而对皇帝而言,是一个听话的奴才。

无非是士兵们不敢向皇帝撒气,就把这股气撒在了奸相杨国忠身上。

安禄山叛变,杨国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是他一再挑衅安禄山,安禄山大概率是会等到唐玄宗死后再反的。

杨国忠之死,让唐玄宗知道情况已经到了很危急的时刻,如果不及时安抚士兵,也许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70多岁的老皇帝拄着拐杖,走到驿站门外,看到聚集在一起的士兵们,各个脸上冷漠。他强行镇定,告诉士兵:“你们做得好,杨国忠误国误民,该杀,现在大家就散了吧”

没人离开。

唐玄宗有些尴尬,示意宦官高力士替自己问问士兵们的想法,高力士走到人群中后,士兵们反复说着一句话:“贼本尚在”,高力士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贼本是谁。将军陈玄礼补充道:“ 杨国忠已反,杨贵妃不适合再陪伴在陛下身边。”

言下之意,杨贵妃必须死!

高力士传达了将士们的想法后,唐玄宗抓着拐杖的手不住颤抖,说了一句“朕自当处之”,

说完就步履蹒跚地走回了房间。

杨贵妃不死,这群杀红了眼的士兵还能做出什么,是唐玄宗不敢想象的,也是他身边人担心的。

宰相韦见素的儿子磕破了头,一直跪在地上求皇帝快下决心。

唐玄宗叹息道:“ 贵妃常年在深宫,不问政事,她有什么罪呢?”

高力士说道“ 贵妃没罪,然而杨国忠已死,如果贵妃继续待在陛下身边,士兵们怕被打击报复。士兵们安不下心,就有可能危及陛下。”

韦见素在杨国忠被杀后,差点被士兵们打死,士兵们当时已经失去了理智,见到大臣就怀疑是杨国忠的同党。

群情激愤。

唐玄宗妥协了,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了佛堂,勒死了杨贵妃。

一代美人香消玉殒,年仅38岁。她用她的死保护了老皇帝的生命。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越发消沉。

6月15日早上,就在他继续准备往四川走时,又出了一件大事。

玄宗的儿子,45岁的太子李亨和他分道扬镳。

马嵬驿之变,李亨似乎隐身了,然而他在这个事件中是有关键作用的,将军陈玄礼为了让士兵们泄愤,有意杀掉奸相杨国忠,在行动之前,专门征求过太子的意见。

史书记载,李亨并没有表示反对,也就是默认了他们的行动。

李亨当太子多年,长期被唐玄宗刻意打压,唐玄宗纵容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杨国忠当宰相后也排挤他,安禄山也不尊重他,谁都不把太子放眼里,焦虑不堪的李亨30多岁就白了头。

唐玄宗太能活,而他又体弱多病,如果跟着老父亲去四川,他还能等到当皇帝这天吗?对于未来,李亨是悲观的。

目睹了马嵬驿之变,李亨有了单飞的心,一群百姓适时地出现了。

他们先是挽留想要继续往四川走的唐玄宗,希望唐玄宗能回到长安,重振旗鼓。唐玄宗摇摇头,他老了,没干劲了,只求多活一天算一天,然后这群人又包围了太子,希望太子能够留下来,带领大家收复长安。

李亨推辞了一会儿,答应了。

先走一步的唐玄宗一直没有等到儿子追上来,派出去打听的人告诉他,太子被父老乡亲热情挽留,不走了。

唐玄宗仰天长叹:“这是天意啊!” ,离开长安才3天,一个接一个的打击。

危机还没有结束。一路前行,唐玄宗发现悄悄离队的士兵越来越多,他每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能听到外面不少人离开的脚步声,啪嗒啪嗒,敲打在他的心上。

老皇帝很焦急,却又不知道该怎样让这群人留下来。

直到收到从四川进贡的一批丝绸时,唐玄宗眼前一亮,有了主意。他命人把丝绸挂在院子里,然后把士兵召集在一起。

唐玄宗语气沉重地说道:“是朕这些年识人不明,犯下了大错,才会让大家跟着我颠沛流离,甚至来不及和家人告别,我为此感到十分愧疚。我想了想,我们就在此分别吧,你们分了这些丝绸作盘缠回长安, 我带着家人继续去四川。”老皇帝神情哀伤,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

唐玄宗的示弱激发了士兵们对他的同情,高高在上的皇帝都用这么低姿态的口气说话了,能不让人心酸吗?于是,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会继续保护陛下的。 ”

人心终于稳定了。

7月16日,唐玄宗在四川剑阁发布诏书,承认了他要对安史之乱负起主要的责任,并且制定了剿灭叛军的计划,唐玄宗安排太子李亨当天下兵马大元帅,其他几个儿子领兵配合太子平乱。

唐玄宗千算万算,唯一漏算了的是人心。

就在他发布这道诏书前三天,他的儿子李亨在宁夏灵武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

完完全全的一个草台班子,登基现场,把太监加起来,就几十个大臣在下面向新皇帝行礼,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灵武是当时的战略重心。

消息传出,周边的将士们都很高兴,他们被唐玄宗抛弃了,正是六神无主的时候,大将郭子仪,李光弼闻讯而来,想要收复长安的大臣们追随而来,唐肃宗的平乱队伍逐渐变得有模有样。

儿子成了皇帝,在四川的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古代交通落后,直到8月份,从灵武出发的使者才赶到成都,唐玄宗得知儿子登基的消息,恍惚了片刻,随后笑着对身边的大臣说:“儿子顺应天命,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嗜权如命的人。多年来,他一直防着身边人觊觎他的皇位。他的每个儿子都是他潜在的敌人,唐玄宗为此创下了一天赐死三个儿子的记录。

如今变得如此大度,是唐玄宗细细思量后的抉择。大唐王朝正是最艰难的时候,如果他还要执着和忙着平叛的儿子争权,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唐玄宗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下令让外出领兵的儿子不用打了,都去哥哥那里报道。他把权力交了出来,让自己的宰相班子都去找唐肃宗,并且把传国玉玺也带去。

唐玄宗承认了儿子的皇位,意味着李亨可以专心剿灭叛军,不用再分身和父亲斗法,这是唐玄宗为大唐做出的最后贡献。

四川物产丰饶,这里的日子很舒适,唐玄宗却常常怀念过去,喜欢和身边的人聊聊以前的事。他怀念名相姚崇,说如果姚崇还在,叛乱早就平息了;他怀念宰相张九龄,多年前,张九龄力劝唐玄宗处死犯了法的安禄山,唐玄宗却没有听进去。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不止一次想,如果听了张九龄的话,该有多好。

唐玄宗一直盼着回长安,当收到儿子已经收复长安,并让他回去继续当皇帝的消息后,他却睡不着了。

他知道儿子特别怕他抢走皇帝之位。一个刚出走就迫不及待登基的太子,怎会把皇位还给父亲?不过是说说客套话,顺便试探试探唐玄宗的态度。

唐玄宗写了一封回信,告诉儿子他只想在四川终老,就把四川的地划给他吧。

然而新皇帝收复长安,却不接老皇帝回家,这是要被天下人指责为不孝的。李亨经过身边人指点后,意识到自己写的第一封信太露骨了点,他又写了第二封信,这一次不再提让唐玄宗当皇帝的事情,唐玄宗安心了,知道自己必须上路了,他别无选择。

唐玄宗带着600多名士兵到了扶风,却被唐肃宗派来的3000精兵拦住,要求这600多士兵就地解散,由他们来保护老皇帝。

唐玄宗苦笑,儿子还是不放心他,时刻防着他。

又继续往前行,到了咸阳望贤宫,在这里,唐肃宗已经等待多时,他精心设计了一番迎接流程。

唐玄宗登上了望贤宫的南楼。

唐肃宗脱下了黄色的龙袍,换上了臣子穿的紫色服饰,手舞足蹈地在下面跳舞,在唐朝这叫“拜舞”,他跳着旋转着,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唐玄宗走下来后,和儿子相拥而泣,唐肃宗很快跪了下来,抱着唐玄宗的脚,痛哭流涕。

唐玄宗命人把黄袍披在了唐肃宗的身上,唐肃宗表示我还是继续当太子吧。

该有的礼节,唐肃宗都做到了,等着唐玄宗的回应。如果唐玄宗还想当皇帝?呵呵。

唐玄宗微微笑:“你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我能安度晚年,也是因为你,你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唐肃宗这才换上龙袍,好一副父慈子孝的温馨画面。

离开望贤宫时,唐肃宗骑着马在前面为唐玄宗引路,唐玄宗笑道:“我当了50年天子,从没觉得自己尊贵,如今当了天子的父亲,才觉得尊贵。” (“吾为天子50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

父子俩都是戏精。

太上皇李隆基住在兴庆宫,这里是他当藩王时修建的,位于市中心,十分繁华热闹。李隆基每天站在楼上都可以看到楼下人来人往,路过的百姓看到太上皇,会激动地喊:“万岁!”唐玄宗也会高兴地挥挥手示意。

他亲手毁了大唐盛世,制造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的百姓还是爱戴他,怎能不让唐玄宗感动呢?唐玄宗有时会命人在楼下设宴,招待老百姓。

李隆基的性格喜闹不喜静,有进京办事的四川官员来问候太上皇,太上皇会宴请他们。禁军将领郭英乂和太上皇关系不错,有时也来看看他。

杨贵妃的死,始终是唐玄宗的一大伤心事,他在宫中挂了一副杨贵妃的画像,用于怀念。

当年杨贵妃死后,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墓地,用席子裹了尸身,就随意埋在了土里。

唐玄宗想要重新安葬杨贵妃,却被儿子拒绝。

他只能命人悄悄去,内侍回来后,给唐玄宗带来了香囊,告诉他:“贵妃的尸身已经完全腐烂,只有这一个香囊是完好的”唐玄宗不禁潸然泪下。

唐玄宗在兴庆宫住了两年多,就被迫迁居到了太极宫,只因为一个太监,此人是唐肃宗身边的心腹宦官李辅国,权倾朝野。

李辅国早年曾巴结高力士,然而高力士根本看不上他,李辅国因此忌恨上了高力士。

李辅国告诉唐肃宗,陪在太上皇身边的陈玄礼,高力士等人整天都在商量各种阴谋诡计,想要加害皇上,就怕太上皇禁不起挑拨。兴庆宫又位于繁华之地,始终不安全,不如把太上皇迁居太极宫。

唐肃宗流泪道,“太上皇不会害我的”。随后默然不语,唐肃宗的不反对就是同意。

760年7月, 李辅国派人去兴庆宫通知太上皇,皇帝邀请他去太极宫游玩。

儿子邀请,太上皇不敢不从,他带着高力士等人出发了,骑马到半路,李辅国出现了,身后是500名威风凛凛的骑兵,手里的刀已经出鞘,闪闪发光。

李辅国对太上皇喊话道:“兴庆宫地势不好,为了太上皇的安全,皇上请太上皇搬到太极宫。”一口一个太上皇,但李辅国的语气却充满了傲慢。

年事已高的唐玄宗受到了惊吓,差点从马上摔下来,一旁的高力士见状赶紧扶住了老皇帝。

小人得志便猖狂,李辅国耀武扬威的样子,并没有吓住高力士。

“ 太上皇在此,李辅国安得无礼?立刻从马上下来!” 李辅国被高力士的气势镇住了,呆头呆脑地下了马。

高力士随后又喊话五百骑兵“ 太上皇向你们问好” 李隆基当了五十多年的皇帝,威严尚在,骑兵们收起了刀,跪了下来,高呼万岁。

“李辅国,来和我一起为太上皇牵马” 李辅国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乖乖走了过去。

唐玄宗到了太极宫后,回想起刚才发生的事情,心有余悸。他老泪纵横地对高力士说道:“今天如果没有你,阿瞒已经是刀下鬼了” 阿瞒是李隆基的小名,他曾把曹操当偶像,如今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懦弱,胆怯。

没过几天,唐玄宗最亲近的宦官高力士被流放,将军陈玄礼被逼退休,妹妹玉真公主也被要求搬到道观,老皇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被软禁的唐玄宗时常念叨着一首诗:“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唐肃宗安排了上百名宫女服侍太上皇,然而唐玄宗已经是心如死灰之人,这份虚假的孝心对他来说是讽刺。明知道太上皇喜欢自由,热闹,离不开高力士,但唐肃宗偏不成全他。

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人,唐玄宗每天就看着杨贵妃的画像发呆。

她用死亡保全了他的生命,到头来,李隆基突然发现活着是一件沉重的事。

生命最后的日子,唐玄宗绝食,以这样的方式加速自己的死亡。

搬进太极宫1年多,老皇帝病逝,享年78岁。他去世后第十三天,缠绵病榻已久的唐肃宗病逝,这对冤家父子就连死亡时间都是如此靠近。

对李亨来说,他这一辈子都是活在唐玄宗阴影下的。当太子期间,常年担惊受怕,随时担心被废,被处死。

他的父亲长得帅,有才华,有能力,他样样都比不上,就连当了皇帝后,也是没有安全感的,总怕被父亲抢走皇位,还要忍受李辅国和张皇后弄权,从太子到皇帝,何曾有过安心的日子。

常年的焦虑拖垮了李亨的身体,是死亡,也是一种解脱。

流放外地的高力士遇到新皇大赦天下,他焦急赶路,只为早点见到唐玄宗。多少个日夜里,高力士都在担心老皇帝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别人服侍他,会尽心吗?

走到半路,高力士听到唐玄宗去世的消息,刹那间,天晕地旋,口吐鲜血而死。

唐玄宗留下的遗诏中,只让高力士死后陪葬在他身边。

早在唐玄宗还是临淄王时,高力士就追随在他身边。从长安出逃期间,不少受唐玄宗宠幸的宦官都投降了安禄山,高力士却对唐玄宗不离不弃。

他们是主仆,又不仅仅是主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67岁的武则天是如何从一位才人,一步步走上帝王之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后自名为武瞾。他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武士彟,曾资助过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二人从此成为朋友,母亲杨氏则出身于隋朝的皇室。武则天三岁时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武士彟几经周折后,被李世民调任荆州都督。12岁时,武则天的父亲病逝,他的几个堂兄也开始落井下石,对其母亲失利。武则天只好跟随母亲从荆州搬回长安

  • 陕西出土一墓志,揭开上官婉儿被害的真相:原来李隆基杀她真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隆基杀婉儿,李隆基和上官婉儿的历史,李隆基为啥要杀死上官婉儿

    志文中对上官婉儿有着“千年万岁,椒花颂声”的高调盛赞,通篇都是对上官婉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修养的赞扬。由此可见,上官婉儿作为历史长河中一个传奇女子,其智商、情商、品貌都是为后人所称颂的。于此同时,志文也间接地称述了一个历史疑案:上官婉儿的被杀并非是李隆基所说的“依附韦后,渎乱宫闱,”而是别有隐情。

  • 唐朝对外战争胜率只有30%,比宋朝低得多,但为什么仍叫做盛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对外战争一览,唐朝战争明细,唐朝经历的重大战争

    大唐不夜城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唐朝和宋朝的对外战争性质不同,大唐主打的是扩张性的争霸战争,而宋朝就惨了,立国319年无一不是在反抗外敌侵略,这也难怪人们总是说盛唐弱宋。。唐朝有多强大?唐太宗自公元628年统一全国以后,就不断对外用兵,先后征服西域诸国,剿灭强大的突厥人(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就是被唐朝击败被迫

  • 李隆基为何喜欢胖子杨玉环?除了皮肤光滑,还有一项特殊技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隆基怎么把杨玉环弄到手里,历史上真实的李隆基和杨玉环,杨玉环几岁嫁给李隆基

    杨玉环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非常风流的女人,在嫁给李隆基的儿子以后,夫妻二人的关系就一直不错,要知道杨玉环的家室并不是非常好,能够一步一步走到这个位置,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心机和容貌。据说杨玉环长相非常的出众,略微有一些丰腴的他还学会了很多的舞蹈,在嫁给李隆基儿子的时候,他就用自己的相貌得到了全部的恩宠。可是

  • 武则天到底经历了多少男人?真的掐死女儿来上位?史官说出实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亲手掐死女儿是真的吗,武则天秘史掐死女儿,武则天的上位史

    男宠和武则天14岁入宫第一个男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六三七年,唐太宗前往洛阳宫,见到了当时十四岁的武则天,看到武则天的美貌后,就把武则天纳入了后宫,封为了才人,赐号“武媚”,史书中对武则天入宫之后的生活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曾经讲述过自己和李世民发生过的一件事,当时李世民得到了一匹宝

  • 马嵬坡下唐玄宗潸然泪下,哭的竟然不是杨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玄宗与杨贵妃高清图片,马嵬之变后唐玄宗去了哪里,马嵬坡下的故事以及唐玄宗的感受

    礼仪典范广宣扬。明皇马嵬念九龄,举手投足自难忘。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行走坐卧,古人对不同阶层都有明确的礼仪规定。如《弟子规·谨而信》中要求的那样: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走路时步态要从容,站立时姿势要端正

  • 宝玉见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的宝镜,武后要那么多镜子干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镜室中宝镜干什么的,武则天宝镜有什么典故,明代多宝镜

    武曌[zhào]就是武则天,是唐朝至武周时期的政治家,是武周开国的君主,也就是从690—705年,在位1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67岁的时候即位,82岁去世。武则天是荆州都督武士彟(yuē)的第二个女儿,换句话说武士彟是当时湖北省军事指挥官。武则天14岁进入后宫,为唐太宗做才人,才人

  • 聊一聊武则天的家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则天家世简介,武则天肉麻的诗,武则天的家庭情况

    在当时,文水武氏还是个当地小性。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yue),家中兄弟四个他排行老四三个哥哥都是农民。但武士彟是个有野心的人,所以他想发财,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据《太平广记》记载,武士彟经商去了,做了木材商人。武士彟年轻的时候,正赶上隋炀帝统治时期。在隋炀帝修建洛阳的时候大量贩运木材,借此发家,一夜

  • 五姓七望在隋唐有多豪横?宰相想结亲都难如登天,黄巢:不能惯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黄巢为什么杀五姓七望,唐朝的五姓七望真的很厉害吗,隋唐五大家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本是与朋友的和诗之作,诗中所描绘的便是六朝时期贵族所居之处,如今已然落寞不已。后两句的今昔对比,又从另一种角度向我们阐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大门阀如今已然作古的现象。因此,历史认为科举制的其中一进步意义,便是改变了门阀

  • 唐朝宰相郑愔,一个悲情的投机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张愔,郑愔的特点,郑愔是什么朝代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唐朝宰相郑愔, 他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投机客。但是郑愔所处的年代,正是大唐帝国动乱的时代,帝国的权力中枢是走马灯式的换,郑愔依附谁,谁就倒台,虽然郑愔也官至宰相,但最终还是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郑愔并不是一位没有才华的人,相反他还才华横溢,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全唐诗》录入了他的诗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