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拥有突厥人血统——前者是突厥和粟特混血儿,本姓康,后来改姓安,康和安都是典型的粟特姓;后者是突厥人,本名窣于,窣于听上去就是一个充满胡人特色的名字。
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的很多将领也是胡人。安史之乱后期,投降唐朝成为成德节度使的李宝臣是奚人,后来杀死李宝臣之子夺取成德节度使之位的王武俊是契丹人;另一位投降唐朝成为幽州节度使的李怀仙也是胡人。此外,在安史之乱中十分活跃的阿史那承庆是突厥人,孙孝哲是契丹人……叛军中充斥着突厥、粟特、契丹、奚等民族,因此说安史之乱是“五胡乱华”一点也不为过。
与此同时,唐军中也有很多胡人将领,由于这些人的资料在史书中比叛军中的胡人将领详细,我就重点聊聊唐军中的胡人将领,看看到底有胡人将领参与了平叛战争。
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是一位在唐玄宗时代成长起来的名将。747年,高仙芝率领安西军远征小勃律,生擒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取胜大胜,一战成名。战后,高仙芝被唐玄宗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750年,高仙芝又攻破朅师国和石国,把唐朝的国威远播中亚。751年,高仙芝远征中亚,和大食(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交战,结果遭遇失败。
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高仙芝带兵讨伐叛军,和另一位名将封常清在陕州抵抗叛军失败后退守潼关,唐玄宗闻讯大怒,下令在军中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哥舒翰是突骑施人,也是一位在唐玄宗时代成长起来的名将。747年,陇西节度使王忠嗣进攻石堡城失败,唐玄宗大怒,随后提拔哥舒翰为陇西节度使。两年后,哥舒翰不负唐玄宗所望,指挥十万大军击败吐蕃守军,成功占领了易守难攻的石堡城。
755年,唐玄宗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让有病在身的哥舒翰带兵二十万防守潼关。哥舒翰和叛军在潼关僵持半年后,在756年被唐玄宗强令出关作战,结果遭遇失败,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自己也被叛军俘虏。此后,哥舒翰为安禄山效力,为安禄山招降李光弼等唐将,不仅没有成功,还毁掉了自己的名声,而安禄山见哥舒翰帮不到自己,索性杀掉了哥舒翰。
哥舒翰的儿子哥舒曜在安史之乱中作为李光弼的部将,也立有军功,后来在唐德宗时代参与平定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的战争,但在襄阳战败。
李光弼
李光弼是契丹人,曾跟随王忠嗣征战,得到过王忠嗣的赏识。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得到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推荐,被唐玄宗任命为河东节度使。756年,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河北一起指挥唐军作战,在嘉山大败史思明,动摇了叛军对河北的占领,然而由于哥舒翰在潼关战败,李光弼和郭子仪被迫从河北撤军。此后,史思明大举进攻太原,被李光弼击败。
759年,李光弼和郭子仪等九节度使进攻邺城失败后,唐肃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几个月后,史思明大举进攻河南,李光弼撤离洛阳,在河阳大败史思明。760年,李光弼又在怀州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怀州。761年,唐肃宗强令李光弼进攻洛阳,由于副将仆固怀恩违抗军令,导致唐军在邙山被史思明击败。邙山之后,唐肃宗改命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前往江淮一带平定叛乱,从此,李光弼留在江淮一带主持军务,直到764年去世为止。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人,勇冠三军,军中号为“斗将”,在安史之乱中跟随郭子仪、李光弼参加了一系列战役:756年跟随郭子仪进攻河北,757年跟随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759年跟随郭子仪进攻邺城,760年跟随李光弼收复怀州,761年跟随李光弼进攻洛阳。
762年,唐代宗任命仆固怀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仆固怀恩率领唐朝与回纥联军收复洛阳,第二年平定河北,结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受到朝廷的猜忌,选择了叛乱,多次带领回纥、吐蕃和党项进攻唐朝,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王思礼
王思礼是高句丽人,曾跟随王忠嗣、哥舒翰征战,在749年的石堡城之战中立下战功。安史之乱中,王思礼在756年的潼关之战中失败,后来在757年参与收复长安和洛阳的战役,又在759年参与进攻邺城的战役。最后被唐肃宗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在761年去世。
李抱玉
李抱玉是粟特人(本姓安),在安史之乱中得到了李光弼的提拔和重用。在河阳之战中,李抱玉防守城池有功,又在收复怀州的战役中立下战功。
此外,粟特人李国臣(本姓安)、吐蕃人论惟贞、靺鞨人李怀光、突厥人白元光、铁勒人浑释之和浑瑊父子等人作为李光弼的部将,也在安史之乱中立有军功。
安史之乱后,唐朝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边患,李抱玉、李怀光、浑瑊在唐代宗、唐德宗父子统治时代凭借他们出众的军事才能建立战功,成长为新一代名将。可惜的是,由于李怀光对唐德宗失去信任,选择叛乱,最后身败名裂。
尉迟胜
尉迟胜是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他本是于阗国王。安史之乱爆发后,尉迟胜把国事交给弟弟尉迟曜,自己带领五千于阗兵到中原,参与唐朝的平叛战争。安史之乱结束后,尉迟胜坚持留在唐朝,历经唐代宗、唐德宗两朝。
由此可见,胡人将领在唐军和叛军中的比例都很高,这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大规模内乱中是极少见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