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西汉武力统一了半岛北部,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此,今天半岛北部地区,也就是后来高句丽的大部分活动范围,都归由西汉中央王朝以郡县制的形式进行统治。
建昭二年(前37年),也就是王昭君准备出塞这一年,扶余人朱蒙建立了高句丽政权,但此时的高句丽还是部落形式的政权,主动接受西汉王朝的册封,到了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权力下降,对高句丽的威慑力逐渐下降,而高句丽从这一时期开始不断骚扰东汉的东北部边境。
从东汉中后期至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里,高句丽游走于各个中原割据政权之间,在中原各政权相互制约的背景下,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扩张期。及至隋朝统一后,高句丽的扩张步伐才渐渐停止了下来,因随强而依旧奉行“表里不一”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向隋朝派遣使臣接受册封,而隋王朝封其为辽东郡公,从这个角度而言,隋朝是将其视为自己的一方诸侯而非一个独立的国家。
另一方面,高句丽在接受隋王朝册封并纳贡的同时,暗地里同当时还没有被征服的南朝陈相互沟通,威胁着隋王朝的统治。
除了对中原王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它为中心的联盟。“自南北朝以来,突厥南下塞北,东联高丽,西联吐谷浑等草原民族.....他们还通过海上和巴蜀,与江南陈朝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自北向南针对隋王朝的包围圈,并且“北方草原各族针对中原王朝的强大弧形,是以高丽为主谋,高丽在北方草原各族大弧形中居于为首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高句丽疆域图
高句丽在不断变换外交政策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以及南方各个割据政权的联系,远交近攻既扩大了自己在辽西的领土,又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联盟体系。这个联盟体系严重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利益。
从实际利益考虑,高句丽狼子野心,充满扩张性,利用中央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积极主导形成一个不利于隋王朝的联盟。这边付费册封朝贡体系下,东北亚地区的忠心只能有一个,即隋朝,所以高句丽的存在对于隋朝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和挑衅。
从历史角度考虑,高句丽政权的范围,属于西汉故土,而且它长期以来,在历代统治者眼中,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是一个在政治上接受中央王朝册封的属国。当中央王朝的实力强大起来后,必然会对其进行一场收复固有领土、稳定地方秩序的战争。
隋朝开始征伐高句丽,始于高句丽的挑衅和扩张。
首先,高句丽一直致力于进行统一半岛的战争,尤其是对百济的侵略,而当时百济已经是隋朝朝贡体系中的一员,如此肆无忌惮不考虑宗主国感受的扩张,严重挑衅了隋王朝在其附属国中的威严和地位。
而在另一个方向,高句丽积极向西北和北部地区扩张,包括了对东北少数民族的征伐,以及试探性的蚕食隋朝边境,这种行为使得隋炀帝最终下定决心开始了对高句丽的一次征伐。
三征高句丽示意图
第一次征伐失败后,高句丽依旧在蚕食周边少数民族,并且停止了对隋朝的朝贡,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威胁到隋王朝的东北边境,由此,第二次征伐也就难以避免了。
事实上,无论是在隋朝讨伐高句丽之前还是之后,高句丽都没有放弃扩张领土,扩大政治影响力,一次又一次的试探隋王朝的反应,并且借此来评估自己的综合实力是否能与隋朝分庭抗礼。这种操作,一直持续到了唐王朝的建立。
收复故土,解除正在扩张的高句丽的威胁,是隋唐两代坚持要消灭这个政权的主要原因,同时还有建立中央朝贡体系,维持宗主国尊严的另一方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