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元年(710),当时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李隆基联合禁军中的亲信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并铲除其党羽,这就是“唐隆政变”。获得胜利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拥立事先并不知情的相王李旦为皇帝,他就是后来的唐睿宗,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李成器晋封为宋王,也都被授予重要的官职。
此时册立皇太子之事摆上了议事日程,李成器的嫡长子身份与李隆基讨平韦后集团的大功,使得此事很长时间不能形成定议——当然,这个不能决定主要是因为李旦心目中也明白要立有大功的李隆基为皇太子作为酬庸,不然嫡长子身份的李成器成为储君顺理成章,没有犹豫不决的必要。
在此情形之下,在李成器与李隆基之间,有过一番互相退让,知趣的李成器以“国难之时储君之位应该归于有功者,不然会失海内之望”的理由再三恳切推辞,李隆基也以“李成器是自己的兄长”的理由固让,很显然,两者之间前者是真情,后者是假意。
最终,李旦选择了李隆基成为继承人而没有选择李成器,而在另一方面,这件事的实质与其说是李旦选择了李隆基,毋宁说是李隆基通过自己的努力并且在“唐隆政变”功臣们的支持下争取到了继承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