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该不该出兵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展开辩论,胜负难分

秦国该不该出兵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展开辩论,胜负难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998 更新时间:2024/1/22 10:23:45

这一讲我们进入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

《资治通鉴》详详细细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秦国伐蜀,二是燕国政变。这两件事,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对古人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长久的挑战。我们先从第一件事谈起。

“苴”“蜀”和“巴”

秦国伐蜀,《资治通鉴》的记载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文字小有改动。第一句话就改了一个关键字:《史记》说的是“苴蜀相攻击”,《资治通鉴》改成了“巴蜀相攻击”。

[var1]

《史记》版本的“苴”,常见的读音是jū,前边讲过,那时候的巴蜀一带属于华夏文明眼中的蛮族地带。蛮族没有成型的文字体系,事物的名称往往有音无字,而当华夏文明需要记录巴蜀事件的时候,只能依据读音找一个字随便配上。这就意味着,只要读音差不多,这个字也行,那个字也行,哪个都没错。

但华夏文明总喜欢显摆自己的优越性,给蛮族的部落名和地名找对应汉字的时候特别爱找一些辣眼睛的字眼,不是虫字边就是犬又旁。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欧洲列强的国名一个比一个更像蛮夷。

“苴”和“蜀”从字面看都不太顺眼,“苴”后来很少用了,《资治通鉴》版本的“巴”成为主流。“巴”也不是一个好字眼,它是象形字,模拟蛇的模样。传说当地有一种大蛇,能吞掉一头大象。《山海经》说过:“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蛇虽然大,但消化能力和身材并不匹配,吃掉一头大象足足需要消化3年。

西晋大才子左思写出成名作《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文章就有讲到“屠巴蛇,出象骼”,说的是杀掉巨大的巴蛇,取出大象的骨骼,很有画面感。事情本身当然只是夸大其词,但隐藏在夸大其词背后的,就是华夏文明对巴地的刻板印象:到处是蛇,极其凶险,宜居指数为零。

[var1]

周慎靓王五年,“巴蜀相攻击”,这话给我们的感觉是:巴和蜀两大蛮族势力打起来了。对应今天的地理,大体上说,巴是重庆一带,蜀是成都一带。巴蜀两地向来不和,《华阳国志》说“巴蜀世战争”,世世代代打个没完。直到今天,重庆人和成都人还经常彼此看不惯,很有意思。

韩国的挑衅

这一回巴和蜀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资治通鉴》没交代,但胡三省在注释里讲到,蜀王把兄弟封在汉中,号为直侯,直侯名叫葭萌,所以直侯所在的城邑也叫葭萌。直侯虽然是蜀王的兄弟,但偏偏跟近邻巴王走得很近,所以当巴蜀交恶的时候,蜀王气不过亲兄弟吃里扒外,于是攘外必先安内,先对直侯下手了。

直侯打不过哥哥,逃到巴国避难。巴国也不抗打,向秦国求救,蜀国得不了手,也向秦国求援,这才开了引狼入室的一段大戏。

这里还需要交代一下,巴蜀之地所谓王与侯,只是华夏文明拿自己的政治概念套上去的称呼,并不能和周代宗法结构之下的王侯体系等量齐观,我们理解成“首领”就可以了。再看葭萌,熟悉《三国演义》的同学对这个名字应该很有亲切感,因为刘备入蜀的时候,在葭萌关很有戏份。

葭萌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市,东北不远就是汉中,西南300多公里是成都,东南同样300多公里是重庆。所以这个地方有“川北门户"之称,北方军队如果拿下了葭萌,就方便向南占据四川了。

[var1]

葭萌一度改名汉寿,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汉寿是地名,亭侯是爵位名,并没有一个叫“寿亭”的地方。但“汉寿亭侯”经常被误解为“汉朝的寿亭侯”,宋朝还有人伪造过“寿亭侯印”。

话说回来,巴国请秦国帮忙打蜀国,蜀国请秦国帮忙打巴国,所以秦国需要决定两件事:第一,蹚不蹚这趟浑水;第二,要帮忙的话,到底该帮谁?但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我管你们谁对谁错,谁亲谁疏,我只想趁火打劫——那么趁火打劫也还是有必要拉一派打一派的,怎么安排才好呢?

秦惠文王准备出兵伐蜀,但决心不容易下,因为蜀道难,交通成本实在太高。

正在这个时候,韩国竟然打过来了。《资治通鉴》没交代韩国在五国伐秦失败,修鱼之战惨败之后,怎么还敢单枪匹马挑战秦国,推想起来,大概是公孙衍新近就任韩国总理,舍不得扔掉自己头上“合纵主持人”这个政治标签,所以主动出击一下,大约不会和秦国硬碰,只是摆出一个政治姿态,一来提振国内士气,二来向天下诸侯宣示立场。

[var1]

秦国如果能够看出这层道理,对韩国的挑衅应该就不会当真了,可以全力以赴对付巴蜀。但秦国这边,要么是没人看得出,要么是即便看得出,但毕竟强敌压境,生怕万一有个闪失。所以在军事部署方面就有了两个选项:一是向东伐韩,二是向南伐蜀。张仪建议伐韩,司马错建议伐蜀。该听谁的好呢?那就开个会讨论一下吧。

挟天子以令于天下

辩论双方,张仪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名人,而对面这位司马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露面。在《史记》的最后一章,司马迁追溯家族血脉,说司马氏原先是给周天子做事的,后来离开周王室,落脚在晋国,再后来开枝散叶,有到卫国的,有到赵国的,还有到秦国的。司马错就是司马氏在秦国的分支,司马迁就是司马错的直系玄孙。司马氏在秦国成为名门,正是从司马错开始的。

司马错和张仪展开辩论,如果我们并不知道结果的话,一定会把赌注押在张仪身上,毕竟张仪是战国时代数一数二的名嘴,只有陈轮能和他互有攻防。更何况张仪这一回的发言,目的并不是忽悠外国君主,而是真心替自己的老东家谋福利,一番利弊分析实实在在,不耍花招。

[var1]

张仪的意见是:秦国这一时期的基本国策,应该是拉拢魏国和楚国,把它们稳住,然后去打韩国,突破韩国的三川、新城、宜阳,在东周国和西周国的近郊展示兵威,把周天子按住,这样的话,九鼎就归我们了,天下的户口图籍也归我们了,我们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帝王大业。

张仪还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说人们争名逐利,争名要在朝廷里争,逐利要在市场上逐,现在韩国的三川之地和周王室的地盘就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如果不争这些,反而去跟蛮夷相争,这岂不是和帝王大业背道而驰了吗?

在张仪提出的战略里边,最著名的就是那句“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前边讲过,周王室的直辖地盘已经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了,合称二周,二周面积不大,全部领土都被韩国包裹着,所以要想挟天子,首先就得打韩国,突破韩国的西部疆域才能够抵达二周。

[var1]

在张仪看来,周王室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名头还是不能小觑的,所以二周虽小,却是天下枢纽。如果说张仪想错了什么的话,那倒是可以这么问他一下:假如二周真的是天下枢纽,那么把二周牢牢包裹着的韩国怎么就没能成就帝业呢?

张仪的方案到底在不在理,司马错又会怎样反驳,我们下一讲再谈。

关于”“挟天子以令于天下””,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历史事件?这是不是一种高明的策略?为什么?希望在评论区看到你的想法。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更多文章

  •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是姓赵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赵国是现在哪里,秦国和赵国啥关系,秦国和赵国是同族吗

    [var1]姓在氏之上,姓是血脉源头,氏是这条血脉的分支。赢姓的起源《史记》记载,秦始皇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叫女修,女修生下大业,大业的儿子是大费,大费因为辅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帝赐给大费一个黑色的旌旗飘带,并祝福大费称其后代会兴旺昌盛,大费接受赏赐就为舜帝驯养禽兽,工作做的非常好

  • 秦始皇背后的男人,为其称霸六国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很少提及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始皇哪一年统一了六国,秦始皇的一生及后人对他的评价,秦始皇吞六国是哪六国

    些许时日之后,秦国举行大典,老秦王秦昭襄王宣布公子嬴异人行加冠大礼,正式作为秦国国君的后备人员。不久以后,秦昭王以及秦庄襄王,也就是赢异人的爷爷和父亲相继撒手人寰,赢异人登上了国君的位置,是为秦庄襄王。[var1]当年秦昭襄王还在位时,赢异人曾作为人质,与赵国交换,如此一来,竟在外漂泊二十余年,去时

  • 崤山之战,秦国全军覆没,是谁之错?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崤山之战秦军将领,晋崤山之战,秦国崤山之战现在地图

    崤山之战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秦、晋两国从友好和睦到反目为仇,晋国遏制了秦国入侵中原的要道,而秦国的强大也令晋国有所忌惮。后来,秦国联合楚国一同对付晋国,虽然晋国依然占据着中原霸主的位置,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秦、楚两个大国的挑战。[var1]秦穆公继位后,秦国愈发强大,同时还竭力向东发展,参与到中原争霸

  • 秦国的称霸天下离不开这几个人的努力,魏国人第一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国和秦国,魏国顶得住秦国吗,秦国跟魏国的战争

    秦穆公--重要辅臣百里奚、蹇叔秦穆公是秦国第九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强大的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称霸西戎。秦孝公--重要辅臣商鞅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击败魏

  • 芈月传:秦王的一个举动彻底激怒楚威后,下决心非除掉芈月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芈月秦王,芈月传秦王开始对芈月动心,芈月传秦王为什么要留遗诏

    [var1]作为王后想要暗害一个本就不受重视的小公主,那简直太容易了,只不过,当时的楚威后不愿意再费那个心力而已。然而,在芈月成年后,替芈姝跳祭祀舞的一个举动却让楚威后瞬间起了歹念。接下来,秦王的一个动作表情又加强了楚威后的决心。这才有了芈月的武关之险。那么,楚威后为何突然要对芈月痛下杀手呢?秦王到

  • 刘邦李渊仅用几年就一统天下,曹操用尽一生,为何只能三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的李渊和刘邦,刘邦用七年李渊也用七年一统天下,曹操和李渊厉害吗

    首先,是因为曹操没有称帝的正当理由。曹操是汉末的臣子,虽然势力足够庞大,但毕竟不是帝王后裔,如果贸然称帝,那么无疑给各路诸侯提供了出兵勤王的正当理由,而曹操则会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各路人马的征讨。因此, 为了保自身的万全,曹操无法称帝。原因之二,是因为此时汉朝虽然皇室衰微,但皇帝却并没有什么过错。至少

  • 影响中国历史四百年的幕后玩家,从曹操到李世民都视为心腹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和李世民谁强,李世民与曹操是什么关系,李世民和曹操谁政治厉害

    东汉王朝时,这些儒家经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进化为士族集团,从此在之后的近四百年呼风唤雨,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东汉桓帝灵帝时代,以察举制选拔官吏,高门世家和士人风评便实际决定了一个官员的升迁进退,汉灵帝被史家诟病的所谓“皇帝卖官”,无非是在高门士

  • 东吴宗室三次内乱:孙权堂兄被幽禁,侄子叛逃曹魏,侄孙叛逃西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权与曹魏的关系,孙权投降后的下场,东吴孙权真实历史

    孙辅孙坚是扬州吴郡富春人,孙氏世代在吴地为官,《三国志》称孙坚“盖孙武之后也”,从孙坚年少时为县吏来看,孙氏应该是当地望族,所以孙氏一门人丁兴旺,和孙坚同辈的不少,这也使得东吴立国之后宗室数量众多。孙辅是孙坚长兄孙羌的次子,从辈分来说他是孙策和孙权的堂兄,孙策平定江东时孙辅出力不少,曾出任庐陵太守,

  • 唐朝最看得开的皇帝,为爱妃修水晶宫仍不得美人心,无奈放她出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最出色的皇帝,史料记载唐朝最优秀的皇帝,史上唐朝最痴情的皇帝

    这个放弃权利的贵妃名为王珠,相传是唐德宗的贵妃。而王珠的家庭也是不一般,其兄长王承升更是有一个牛气的朋友——当朝太子。因为兄长和太子乃是好友,二人有着相同的爱好,所以唐德宗时常会来到王珠的家中,和王承升探讨他们喜爱的音乐。众所周知,古代的女性一般都很少抛头露面。所以唐德宗虽然时常来到家中和王承升鼓琴

  • 五代十国南唐时期,铸造的钱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唐钱币真实历史,五代南唐钱币价格表,南唐铸造的钱币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保大元宝,南唐保大年间铸造了保大元宝,但是铸造的并不是中央政府而是南楚,保大元宝有南楚铸钱的风格,有铜钱和铁钱背有天字,南唐保大元宝铜钱和铁钱都罕见,属于古钱币珍品。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大唐通宝,国号钱,因铸于保大晚期公元957年,目前仅见小平钱,存世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