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本是政治阴谋,却成为战国史一乌龙事件,结果反成就了秦国的崛起

本是政治阴谋,却成为战国史一乌龙事件,结果反成就了秦国的崛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038 更新时间:2023/12/4 13:41:09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当时之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农田灌溉需求外,另一个就是政治外交的需求】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从未中断过,都想以自己为中心兼并列国,战争已经成为常态,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日趋激烈,都想为自己谋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正是这样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各诸侯间超强的“阴谋论”心态,各国之间五花八门的政治、外交手段也是频频使用,也正是有这样的政治需求,才发展出春秋战国独有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所有的诸侯都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更加推动了合纵连横等外交手段的使用,而秦国的张仪似乎是将这种外交手段用到了极致,反观韩国似乎就没那么睿智,不但是算计不成,反倒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var1]

郑国渠地理图

而郑国渠的建设就是秦韩外交谋略的具体事件,为秦国经济繁荣发展、提高粮食产量作出卓越贡献的郑国渠起因居然是一场外交阴谋。当时的秦国地处关中地区,是秦国的根据地,很多区域雨水偏少,农田缺少灌溉,经常发生旱灾,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严重影响粮食产量,限制了秦国的快速发展,所以要想在诸侯的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提高粮食产量,加强经济建设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正当秦国为这个事一筹莫展时,韩国为秦国提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甚至诸侯格局的“阴谋”建议。

韩国地处秦国东边,随着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其欲东扩的野心暴露无疑,再加上其北面的魏国、南面的楚国也是虎视眈眈,如有战事,韩国首当其冲,而这时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似乎随时都可能被秦、魏、楚吞并。这时的韩国不但国力衰弱,就连人才也极度缺乏,不然不会给韩桓王出这么个馊主意;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无知蠢臣的建议下,准备采取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计划,派本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准备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开凿一条灌溉渠道,说辞是为秦国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提高粮食产量,惠及民生国家,实则其目的是要通过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其国力疲惫无暇东顾,从而消除对韩国的威胁。

[var1]

郑国渠风景

在郑国提出修建水渠需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时,秦国内部还是有很多反对者声音的,最终之所以能排除阻力修建,主要原因就是得到了吕不韦等官僚的支持。这个时候秦始皇刚亲政,秦国的大权基本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而吕不韦对农业向来十分重视的,所以郑国的这一友好建设性意见很快地得到秦王朝的采纳,秦国上下开始大量征集人力和物力准备修渠,并任命郑国主持修渠事务。据《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记载,这条水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西起陕西泾阳的谷口,向东偏北山南麓,汇合到三原县北面的浊水,再经过浊水、石川河道、经过富平、蒲城最后注入洛河。水渠全长124公里,总灌溉面积约为二百八十万亩。

随着建渠工作的推进,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韩国的“疲秦阴谋”终究纸里包不住火,年轻气盛的秦始皇一听大怒,立马下令要将郑国等抓起来问罪,但郑国经过一番“真挚”的舌辩让秦始皇最终放弃了杀他的念头。郑国最初虽然是以奸细的角色被派往秦国施行“疲秦”计划,但其也是地地道道的的水利专家,心里念念不忘的就是水利建设,对水利的执念远超国家恩怨,也是基于这一点,郑国将建设水渠的厉害关系详细剖析给秦王朝。

[var1]

郑国为秦国献计

《汉书·沟洫志》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郑国说:“虽然我是韩国的间谍,你们也知道了我的使命,但是建渠对秦国有百利而无一害,能造福关中百姓,是功垂千古的的大事;对于韩国无非是夹缝求生存,换来几年安稳而已,对于秦国则是益处则是万年的。”当时秦国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开明,并且要积极发展国力,而农业就是重中之重。

当听了郑国的分析后,秦国既没停建水渠,更没惩罚郑国,没停建原因是秦王朝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于韩国而言无非是苟延残喘几年而已,而对于秦国则是万年之利,没惩罚郑国是因为秦国的水利技术在当时还落后于诸侯,在技术上需要郑国这样的专业人才。再则就是秦王朝始终以大国包容的姿态吸引其余诸国的人才来秦国效力,这个时候如果杀了郑国,就是杜绝了人才吸纳的通道,这样的道理秦王朝上下很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基于以上考虑,秦国不但没杀郑国,还继续委以重任,让其继续主持修建郑国渠。郑国渠的修建可谓是举国之力,十几年的修建,耗费颇巨,期间动用的民夫数量就以数十万计,各种应用物资更是不计其数。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经过多年的努力,水渠终于建设完成,当关中几万倾卤地变沃野,旱地变良田时,秦国上下真切感受到了水渠为他们带去的改变和惊喜,为了彰显大国气度和纪念郑国的功劳,水渠被赐名为郑国渠,由此也可见秦王朝对水渠带来的改变、对郑国功绩的认可。

[var1]

郑国像

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但其兴盛则在秦郑国渠建成之后,郑国渠的建设,是关中农业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彻底改变了关中农业的落后面貌,300多里郑国渠,使得这周围的良田都得以灌溉,而且减少了水患,摆脱了这一地区缺水少雨的状况,关中再无凶年,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农业快速发展起来,关中这一地区的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了天下最重要的粮仓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之间的度量制都不太统一,这里提到的亩产只能做个参考,比如:《汉书·食货志》里记载李悝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按当时的亩制,亩产约是1.5石,一石是现在的18公斤左右,战国是小亩,3.5亩约等于现在的1市亩,那100小亩约等于现在的28.57市亩,合现在一市亩的亩产就是63公斤左右。

[var1]

被灌溉的关中农田

在水渠建成之前,关中地区的亩产基本维持在十几、二十公斤左右,之后由于郑国渠建成后的水利灌溉,亩产量提升数倍,甚至超过当时大多数诸侯国的土地亩产量,接近90公斤左右。郑国渠建成后覆盖的浇灌面积约是280万亩土地,如果都能达到这一产量,总共收成将在2.5亿吨左右,这在农业还处在原始耕作阶段的战国时期,这样的粮食产量是相当惊人的,如果按作战士兵每天需要2斤的口粮供应计算,这些粮食可供20万人吃将近2年左右。

关中粮仓由此成型,而秦国粮仓里的储备粮开始成倍地增长,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提升,“秦富十倍于天下”,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经济基础。再加上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占领的巴蜀之地就是天然的粮仓,这两大粮仓为秦国开疆拓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这就是秦始皇吞并六国的信心所在,后期为征伐岭南建设的灵渠,更是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绝对优势,使之全无后顾之忧。

[var1]

更多文章

  • 秦国该不该出兵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展开辩论,胜负难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仪与司马错舌战是否征讨巴蜀,司马错伐蜀,大秦帝国司马错伐蜀

    这一讲我们进入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资治通鉴》详详细细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秦国伐蜀,二是燕国政变。这两件事,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对古人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长久的挑战。我们先从第一件事谈起。“苴”“蜀”和“巴”秦国伐蜀,《资治通鉴》的记载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文字小有改动。第一句话就改了一个关

  •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是姓赵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赵国是现在哪里,秦国和赵国啥关系,秦国和赵国是同族吗

    [var1]姓在氏之上,姓是血脉源头,氏是这条血脉的分支。赢姓的起源《史记》记载,秦始皇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叫女修,女修生下大业,大业的儿子是大费,大费因为辅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帝赐给大费一个黑色的旌旗飘带,并祝福大费称其后代会兴旺昌盛,大费接受赏赐就为舜帝驯养禽兽,工作做的非常好

  • 秦始皇背后的男人,为其称霸六国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很少提及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始皇哪一年统一了六国,秦始皇的一生及后人对他的评价,秦始皇吞六国是哪六国

    些许时日之后,秦国举行大典,老秦王秦昭襄王宣布公子嬴异人行加冠大礼,正式作为秦国国君的后备人员。不久以后,秦昭王以及秦庄襄王,也就是赢异人的爷爷和父亲相继撒手人寰,赢异人登上了国君的位置,是为秦庄襄王。[var1]当年秦昭襄王还在位时,赢异人曾作为人质,与赵国交换,如此一来,竟在外漂泊二十余年,去时

  • 崤山之战,秦国全军覆没,是谁之错?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崤山之战秦军将领,晋崤山之战,秦国崤山之战现在地图

    崤山之战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秦、晋两国从友好和睦到反目为仇,晋国遏制了秦国入侵中原的要道,而秦国的强大也令晋国有所忌惮。后来,秦国联合楚国一同对付晋国,虽然晋国依然占据着中原霸主的位置,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秦、楚两个大国的挑战。[var1]秦穆公继位后,秦国愈发强大,同时还竭力向东发展,参与到中原争霸

  • 秦国的称霸天下离不开这几个人的努力,魏国人第一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国和秦国,魏国顶得住秦国吗,秦国跟魏国的战争

    秦穆公--重要辅臣百里奚、蹇叔秦穆公是秦国第九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强大的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称霸西戎。秦孝公--重要辅臣商鞅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击败魏

  • 芈月传:秦王的一个举动彻底激怒楚威后,下决心非除掉芈月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芈月秦王,芈月传秦王开始对芈月动心,芈月传秦王为什么要留遗诏

    [var1]作为王后想要暗害一个本就不受重视的小公主,那简直太容易了,只不过,当时的楚威后不愿意再费那个心力而已。然而,在芈月成年后,替芈姝跳祭祀舞的一个举动却让楚威后瞬间起了歹念。接下来,秦王的一个动作表情又加强了楚威后的决心。这才有了芈月的武关之险。那么,楚威后为何突然要对芈月痛下杀手呢?秦王到

  • 刘邦李渊仅用几年就一统天下,曹操用尽一生,为何只能三分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的李渊和刘邦,刘邦用七年李渊也用七年一统天下,曹操和李渊厉害吗

    首先,是因为曹操没有称帝的正当理由。曹操是汉末的臣子,虽然势力足够庞大,但毕竟不是帝王后裔,如果贸然称帝,那么无疑给各路诸侯提供了出兵勤王的正当理由,而曹操则会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各路人马的征讨。因此, 为了保自身的万全,曹操无法称帝。原因之二,是因为此时汉朝虽然皇室衰微,但皇帝却并没有什么过错。至少

  • 影响中国历史四百年的幕后玩家,从曹操到李世民都视为心腹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和李世民谁强,李世民与曹操是什么关系,李世民和曹操谁政治厉害

    东汉王朝时,这些儒家经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进化为士族集团,从此在之后的近四百年呼风唤雨,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东汉桓帝灵帝时代,以察举制选拔官吏,高门世家和士人风评便实际决定了一个官员的升迁进退,汉灵帝被史家诟病的所谓“皇帝卖官”,无非是在高门士

  • 东吴宗室三次内乱:孙权堂兄被幽禁,侄子叛逃曹魏,侄孙叛逃西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权与曹魏的关系,孙权投降后的下场,东吴孙权真实历史

    孙辅孙坚是扬州吴郡富春人,孙氏世代在吴地为官,《三国志》称孙坚“盖孙武之后也”,从孙坚年少时为县吏来看,孙氏应该是当地望族,所以孙氏一门人丁兴旺,和孙坚同辈的不少,这也使得东吴立国之后宗室数量众多。孙辅是孙坚长兄孙羌的次子,从辈分来说他是孙策和孙权的堂兄,孙策平定江东时孙辅出力不少,曾出任庐陵太守,

  • 唐朝最看得开的皇帝,为爱妃修水晶宫仍不得美人心,无奈放她出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最出色的皇帝,史料记载唐朝最优秀的皇帝,史上唐朝最痴情的皇帝

    这个放弃权利的贵妃名为王珠,相传是唐德宗的贵妃。而王珠的家庭也是不一般,其兄长王承升更是有一个牛气的朋友——当朝太子。因为兄长和太子乃是好友,二人有着相同的爱好,所以唐德宗时常会来到王珠的家中,和王承升探讨他们喜爱的音乐。众所周知,古代的女性一般都很少抛头露面。所以唐德宗虽然时常来到家中和王承升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