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1938年在重庆萌生情愫,此前老舍在1931年与胡絜青结婚,并育有三个孩子。抗战爆发,北平陷落,老舍与妻儿分开,辗转武汉,到达大后方重庆。赵清阁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写过话剧、小说,时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得到过鲁迅的关怀和接见,1938年,她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弹花》。
1914年,赵清阁出生于河南信阳,父亲是个举人,官僚地主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所以长大后,继母急于将她嫁人,很快许配给当地一个有功名的人家。赵清阁不同意这门婚事,于是离家出走,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开封教书,时常发表一些文章。
后来,赵清阁被捕出狱,1938年来到武汉,就在那时成了老舍的秘书,生活工作中的经常接触,导致两人有了感觉,也可能是战时,生活不稳定,人们情感激荡,给了情感旁逸斜出的机会。很多“乱世情缘”在战争结束后都归于平静,反而是着急买票回家,但是老舍不是这样,赵清阁要与他断绝联系,可是他终其一生都在写信关怀。
不知道老舍与夫人的七年感情如何,然而站在胡夫人的立场,也很悲伤,1942年,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辗转三个月从北平到达重庆,与老舍相遇。因为胡夫人的到来,赵清阁退让,但是两人还一直合作创作。
赵清阁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是创作还是很努力,可当时还是不像曹禺、洪深等得到重视,与老舍合作的《桃李春风》获奖了,人们记住的还是老舍,《弹花》她是主编,然很多人把老舍记成主编。可能那时候,大家实在太多,赵清阁也被淹没其中。
1945年,抗战结束,赵清阁在朋友的资助和鼓励下,离开重庆,前往上海,临行老舍赠诗一首:风雨八年晦,霜江万叶明;扁舟载酒去,河山无限情。
到上海后,因为情感问题和白色恐怖笼罩,赵清阁一度闭门不出,在田汉等人的劝说下,才走出书房。1947年,老舍与曹禺一起访美,路过上海,与赵清阁再次见面。老舍经常主动给赵清阁写信,赵清阁尽量回避,名义上他们分手,实际上经常书信往来。
老舍打算接赵清阁到美国共结连理,1948年,他写信给赵清阁,说了自己的准备,在马尼拉买房定居,他们在那里重逢。这封信是八十年代的时候,《新文学史料》主编、诗人牛汉去上海,赵清阁拿出的原件。老舍一生为人谨慎,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成功,唯独在赵清阁这件事上失了态。
后来,老舍在美国并没有过的很好。发展并不顺利,而国内正值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因为冰心和老舍的缺席表达了遗憾之情。祖国的召唤,曹禺和阳翰笙决定请赵清阁写信给老舍,让他回国。接到赵清阁的信,老舍决定回国,这也意味着他和赵清阁感情的结束。赵清阁的信中写道: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1949年底,老舍回到北京,他和夫人的婚姻生活阴影挥之不去,根据林斤澜的回忆,老舍当着他们的讽刺夫人什么都不懂。胡絜青也是北师大毕业,酷爱文艺,擅长绘画,后来也是中国画院的一级美术师,说她什么都不懂,大多是出于赵清阁的因素。
赵清阁时常收到老舍的信,但是她基本不回,1955年,赵清阁生日快到了,老舍写信。
清弟:
快 到 你 的 寿 日 了 :我 祝 你 健 康,
快活!
许久无信,或系故意不写。我猜 :也
许是为我那篇小文的缘故。我也猜得出,
你愿我忘了此事,全心去服务,你总是为
别人想,连通信的一点权益也愿牺牲。这
就是你,自己甘于吃亏,绝不拖住别人!
我感谢你的深厚友谊!不管你吧,我到时
候即写信给你,但不再乱说,你若以为这
样做可以,就请也暇中写几行来,好吧?
我忙极,腿又很坏。匆匆,祝长寿!
舍
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在之后的日子里,老舍经常写信关心问候赵清阁。可以说,一世情两人都没有放下。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1963年,老舍途经上海,看望正生病的赵清阁,逗留三天。1966年,老舍去世,对赵清阁的打击很大,从此三十多年,晨昏一炷香。1976年后,她经常把报纸上纪念老舍的文章收集起来,以示想念吧!赵清阁生前收老舍的信达100多封,1999年,她去世年烧毁大半,也许想把那份情也带走吧!在她看来,也是她一生的守护。还有一些书信原件和字画捐献给国家,或者还给一些作家的后人。
站在胡夫人的角度,胡絜青一生也是非常悲情。赵清阁一生未嫁与保姆吴嫂相依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