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宣统帝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根本做不得主,所以这一切都必须归功于他背后的女人——隆裕太后。
南北和谈
在南北和谈的过程中,清政府一方负责的是袁世凯,而不是隆裕太后。和谈的时候双方就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的体制有争论,袁世凯的态度是左右飘忽不定的,总之他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袁世凯在得到革命派承诺把大总统之位给他的时候,他就主张共和,并且为此在运作。在得不到能当大总统的保障的时候,他又反对共和,从中作梗。总之袁世凯最终在得到他能当大总统的确切保障之后,他就开始进行逼宫了。可见在主张共和还是君主立宪,隆裕太后没有实际决策权,只有名义上决策权。
清政府中的保皇派
在主张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的过程中,清政府中有一股保皇派,被称为“宗社党”,这里面以善耆、溥伟、良弼等人为首脑,他们反对共和,保障清帝的地位。隆裕太后就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她才抱有侥幸的态度,能不共和就不共和。但是随着袁世凯的不断恫吓,之后保皇派中带兵的良弼也被炸死了,京城又谣言四起,这些宗社党的人就歇菜了、逃跑了。隆裕太后没有了宗社党的“鼓气”,她就更被袁世凯挟持了,最终答应共和,清帝逊位。
所以虽然清帝逊位得隆裕太后的同意,但这并不代表隆裕太后在这件事情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清帝逊位是各方势力角力的结果,她只需要一个答应即可,实际过程她参与不了,左右不了,大清的亡国过程她见证者的身份大于参与者。不过对她表示尊重还是应该的,毕竟她在清帝逊位的过程中还是有一点点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