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父子为何被后世口诛笔伐?原因是他们做了四件事,为人不齿

司马懿父子为何被后世口诛笔伐?原因是他们做了四件事,为人不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643 更新时间:2024/1/18 19:47:59

帝王时期的中国,得国不正者多矣,然而遭到口诛笔伐最厉害的,无疑还是司马懿父子。其实司马懿父子的所作所为,跟其他篡权谋国者大致相同,之所以被单独拎出来批判,只因为他们在篡权过程中,做了四件令后世极为不齿之事,即对政敌动辄夷灭三族、摧残名士、毫无政治诚信,以及公然弑君。

对政敌动辄夷灭三族。政治斗争是男人间玩的“死亡游戏”,失败者要认赌服输。但对于获胜者来讲,如果还没到万不得已的地步,很少会在处决对手后,还要株连他的家族。汉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政治人物大多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的观念,在击败对手后,就算不能保全其整个家族,但至少要为其留后,使其不至于断嗣绝种。这规则,即使连曹操这样的好杀之人都懂。

司马懿父子对政敌动辄灭三族,嗜血成性

但在司马懿父子看来,以上规则就是“妇人之仁”,就是个屁。司马懿父子对待政敌一向果于杀戮、毫不手软,动辄对政敌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而且不分主从、亲疏,直杀得对手人头滚滚、断子绝孙。不仅如此,即使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如司马师的发妻夏侯徽),一旦被发觉有可能阻碍其实施阴谋,司马懿父子也会无情地予以铲除。后世的政治斗争之所以没有底线,正因司马懿父子开了“先河”。

摧残名士,钳制言论。正所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如果天下的贤士都被杀光了,或者因为对死亡充满恐惧而不敢发声,那么国家的局势就会危峻万分,稍有不慎便会亡国。所以善于治国者,必定要为国家保留住贤士,保留住“读书人的种子”,不仅让他们活着,还要让他们发声,就算他们说的不中听,也就能忍则忍。这些贤士在两汉三国期间便是“名士”。

司马懿父子摧残名士,夏侯玄等人便被杀

两汉期间,皇帝、权臣即使再讨厌名士,其报复手段也就止于禁锢而已。然而自司马懿父子上台后,不仅对敢于反对他们的名士痛下杀手,就连稍有异议或腹诽心谤之人,同样也会举起屠刀,直杀得名士钳口、重足屏息才满意。魏末晋初名士群体中,之所以会盛行放浪形骸、消极避世的现象,原因便是司马懿父子实施“白色恐怖”、动辄诛杀名士所致,这后遗症一直延续南北朝才结束。

毫不讲政治诚信。在政治斗争的“死亡游戏”当中,虽然讲究诚信看上去有些迂腐、荒唐,但既然信誓旦旦地承诺了某事,就要切实遵守。尽管这承诺是形式上的,尽管可以“秋后算账”,但前提是一定要有个时间差,“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曹操,在这一点上便做得很好。

蒋济晚年被司马懿当猴耍,最终气郁而死

但在司马懿父子眼中,讲究政治诚信?无异于痴人说梦!父子三人一向以食言自肥、出尔反尔著称,毫不讲游戏规则,连起码的政治诚信都没有,视违背诺言、出卖“战友”为儿戏,甚至都不屑于伪装。例如,四朝元老蒋济、王凌先后被司马懿当猴耍,前者劝降曹爽,后者主动归降,但结果无一例外被司马懿诓骗,蒋济最终羞愧气郁而死,王凌自杀后被诛灭三族。司马懿父子视承诺当屁,也难怪后世对他们万分鄙夷。

公然弑杀皇帝。人臣之罪,莫大于弑君叛国。两汉之间权臣为数并不少,间或也出现过暗害皇帝的事件,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暗中进行,从不敢光明正大地搞。例如霍光疑似毒杀汉昭帝、王莽毒杀汉平帝、梁冀毒杀汉质帝、董卓鸩杀汉少帝事件,全部是在偷偷摸摸地完成,天下人即使有猜测疑虑,也难以抓住确凿的把柄。

司马昭弑杀曹髦,开后世公然弑君之先河

但到了司马懿父子这里,这套暗中弑君的行为,他们根本不屑一顾,既然要弑君,便要光明正大地杀,即使天下人看不惯,他们也毫不在乎。魏帝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卫士讨伐逆贼,结果在南阙遭遇司马昭军队的拦截。按照以往权臣的做法,就算是有弑君之心,也要先行废黜,然后借故暗杀。然而司马昭竟然指使贾充当场弑君,令天下大骇。然而司马家即使开此先例,后世权臣依然鲜有效仿者,更可见司马家行为之卑劣。

司马懿父子阴鸷狠毒、奸诈虚伪,为了上位做出的恁多卑鄙事,实在是令人不忍细观,甚至连晋明帝在听闻祖上的事迹后,也羞愧万分,直言司马家的江山难保。如此卑劣龌龊的父子“三人档”,在后世遭遇如潮般的口诛笔伐,难道不应该吗?

更多文章

  • 五虎上将后人们的表现如何?赵云之子捐躯疆场,张飞之子卖国求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五虎上将赵云真实事迹,五虎将在历史上的英雄事迹,马超张飞赵云

    经过《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渲染,关于蜀汉“五虎上将”的事迹,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按照“虎父无犬子”的规律,“五虎上将”后代们的表现就算不能超越先辈,但至少不应该给他们丢脸。然而,事实真的会如此吗?接下来,我一一进行简述:1.关羽(?-220年)。在“五虎上将”当中,以关羽的名声最高,其作为忠义精神的

  • 诸葛亮唯的一次大胜司马懿,双方猛将云集,司马懿败得憋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懿和诸葛亮二次交锋,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最终决战,司马懿与诸葛亮第一次交手谁胜了

    那么司马懿到底在诸葛亮手下吃过多大的亏,才能让他如此惧怕呢?哪怕是一朝被蛇咬,也不过是十年怕井绳而已,司马懿怕诸葛亮的程度,那可是厉害多了,当然我们知道他在诸葛亮手下吃过很多的亏,什么“空城计、火烧上方谷”之类的,多次让司马懿陷入绝境。不过大多数都只是演义小说的杜撰,在真实的历史上,尽管诸葛亮有多次

  • 大臣冒死救下婴儿死囚,18年后婴儿变身为皇帝,并为汉朝续命82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古往今来,救助他人性命的事情数不胜数,有时还会产生难以预想的积极效果。比如,汉朝某位大臣曾冒死救下一名婴儿死囚,结果18年后获救者登基为帝,并成为汉朝极有作为的明君。这位大臣便是时任廷尉右监的丙吉,而获救者则是汉宣帝刘病已。这件事,还要从刘病已入狱说起。汉武帝晚年发生“巫蛊之祸”,被冤死者甚多丙吉少

  • 秦邵替曹操而死,换来儿子曹真一辈子的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上真实的曹真,曹真,曹真与曹操是怎么认识的

    中平六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京城中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发生火并,结果宦官势力基本上被剿除,而大将军何进也失去,士大夫势力伤痕累累。正在两股势力一死一伤的危急时刻,西凉军团首领董卓出现,在真空时期霸占了京城,把持了朝局。董卓生性残暴,见识短浅,掌控朝政之后,竟然擅自废立,视天下诸侯如无物,引发诸侯不满。袁

  • 诸葛亮最敬佩的武将,创半年内攻破七十余城池纪录,无人能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真正欣赏的武将,诸葛亮最厉害的武将,诸葛亮最辉煌的战役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时期顶级的谋士之一,从东汉末年开始,刘备三顾茅庐。从此之后,刘备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由此诸葛亮开始追随刘备。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诸葛亮的追随,同时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这让刘备如虎添翼。诸葛亮对刘备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蜀汉的前期,诸葛亮的作用也是存在的。到了蜀汉的后期,

  • 诸葛亮留下的最后一计,司马懿倾尽一生,都无法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懿诸葛亮空城计,诸葛亮用了什么计让司马懿退兵,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宿命之战

    导语:三国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他们一个是蜀汉丞相,倾全国之力北伐曹魏,另外一个是曹魏的辅政大臣,带着曹魏雍凉军队御敌于国门之外。两人交手十余年间爆发了很多场经典战争,比如街亭之战、陈仓之战、渭水之战、上方谷之战等等,他们两人的胜负也直接影响了天下的走势。尽管后来司马懿凭借着强悍的

  • 浅谈曹操对待失败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操面对失败的态度,曹操的态度与看法,关于曹操失败的例子

    曹操在演义中的败仗用张松的话来说是“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我现在对曹操的这些败仗试加分析。先看濮阳攻吕布,这是曹操生平第一次败绩,遭到吕布的火攻,狼狈地逃出了濮阳城。这时曹操也是极端困难的,一无粮草,二来根据地又被攻占。但曹操并未慌张,而是

  • 大汉王朝:伪贤人孔光是小人,汉哀帝欲禅位董贤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孔光丞相资料,孔光与董贤,哀帝不让人吵醒董贤

    谏大夫鲍宣又奏请起用何武、师丹、彭宣、傅喜,并遣去董贤就国。哀帝遣鲍宣为司隶校尉,征召何武、彭宣。独对这位亲亲昵昵的董贤,非但不肯遣去,还要加封食邑二千户,伪托皇太太后遗命,颁发出来。丞相王嘉封还诏书,力斥董贤谄佞不宜亲近,结尾有陛下继嗣未立,应思自求多福,奈何轻身肆志,不念高祖勤苦等语。这数句针砭

  • 曹操爱才如命,为何没有招揽过来诸葛亮,还骂其为诸葛村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操和诸葛亮的真实关系,曹操与诸葛亮关系好吗,曹操骂诸葛村夫片段

    其中的原因,有人说诸葛亮在荆州地界,曹操不好在刘表辖区内下手;也有人说是曹操自认为手里谋士众多,根本不在意当时未出茅庐的诸葛亮;也有人认为,曹操既然那么爱才,肯定不会放过任何人才,所以曹操可能招揽过诸葛亮,只不过被诸葛亮拒绝了。如果一定要给诸葛亮找个拒绝的理由,可以说是因为曹操在少年诸葛亮心中的印象

  • 汉武帝死抓着匈奴不放,一打就是44年!原来他们背后竟有如此大世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武帝打匈奴的过程,汉武帝反击匈奴时间,汉武帝一生对匈奴战绩

    要知道,汉武帝总共在位55年,就有44年的时间是在打匈奴的,这么一算,可以说汉武帝用了自己当皇帝的80%的在打匈奴。那耗尽如此经历去打匈奴的汉武帝,究竟和匈奴是什么仇什么怨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捋一捋。自从汉朝建立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后来为了能让两国不发生战争,当时的政治者就让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