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灭六国精锐甲士建立的秦朝,秦军虎狼之师实至名归,灭国战争中以少胜多是常事,打起农民军更是得心应手,说一句有点夸张的话:一万秦军打十万农民军(没经过训练的农民军),胜利是唾手可得,杀敌就像砍瓜切菜一样。可就在秦朝建立十四年后,强大的秦朝竟然被陈胜吴广等一群农民军推翻了,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哪去了?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如今读来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的雄浑气魄,气冲云霄。秦国衰微被山东六国揍得鼻青脸肿,是老秦人一腔血勇在战场上拼死战斗,护着不让其亡国;秦国强盛的过程中,他们付出自己所有粮食和时间,为这个国家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秦人的祖先是嬴氏部族,秦国向外扩张过程中,秦国本土的一群人自称老秦人,秦国有此发展他们功劳很大,自称老秦人是一种自豪和荣耀。
商鞅的变法,不仅是在新老贵族之间变法,还有新老秦人之间变法,想将他们拉入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秦国弊病,秦人心底清楚,明白“不变则亡,变则通”。变法之后,无论是他国逃亡来的新秦人,还是土生土长的老秦人都受益匪浅。尤其是老秦人,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有为秦国而死的人,变法说“家中有这类人可以免些粮赋和徭役”,他们心里还不乐开了花。
秦国在未进行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前,老秦人和新秦人矛盾并没有多少,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区别几乎没有。可在秦国国土大规模扩张的时候,被灭国的人们对故国念念不忘,对秦国秦人怀恨在心,对那些整天张口闭口俺们大秦、俺们老秦人的话是异常反感。私斗出现时,秦国和秦朝官吏只按律法做事,不按其他,有不少维护大秦根本利益的人遭到处罚,内心难免不满。
秦国复兴途中,老秦人的心被一次次的伤,与秦国同心同德、与秦王亲密无间的老秦人一次次的失望透顶。商鞅变法时引来很多外来势力,如赵人、楚人、魏人和赵人等等。秦宣太后和楚人外戚在秦昭襄王时期长期把持朝政,打压老秦人。在秦昭襄王将外戚赶出秦国朝堂后,又无缘无故杀死了老秦人心目中的大英雄白起。
之后山东六国的能人异士为了功名利禄纷纷入秦,再次挤压老秦人在朝堂的生存空间。后来的成蛟兵变和嫪毐之乱,大批老秦人的文臣武将被杀。秦国一统天下后,朝堂上再无为老秦人发声的老秦人文武大臣。政界和军界都没老秦人什么事了。秦朝建立后,老秦人并未得到应有的赏赐。
嬴政称秦始皇后,派出大量的老秦人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离开相处多年的亲朋邻居、放弃精耕细作多年的田地和居住多年的大房子,前往偏远地区戍边。这有着嬴政和秦廷自己的考量,想把那些地方彻彻底底变为秦朝领土,归心同德。他们却忘记了老秦人的幸福,老秦人为了秦朝的建立舍生忘死数代人,最后秦朝建立什么好处没捞到,还要把自己的一些田地房屋让出去,让给昔日的仇敌,自己去往人生地不熟,容易受欺负的异地。嬴政的大兴土木,有用山东六国的人,但更多的是老秦人。
秦朝末年的老秦人已经被伤透了心,对这个国家和君主彻底绝望,刘邦破关而入,家家户户的老秦人漠视着这一切,没有像以前那样拿起镰刀棍子,共赴国难。大秦帝国风雨飘摇之际,老秦人还在,只是没有选择共赴国难。刘邦入主关中,约法三章,获得了老秦人的好感。之后楚汉争霸,昔日的老秦人士卒站在刘邦这边,项羽的战败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秦朝会被农民起义军轻易推翻,最根本的原因是统治基本盘——老秦人“没有”了,这个国家没人再拥护,秦军士卒不想为其再次血战。
后话: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