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要想不败,究竟该怎么做?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长平之战赵国要想不败,究竟该怎么做?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905 更新时间:2024/2/3 20:59:42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打仗最好的选择就是通过谋略取胜,次一档就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一档才是通过兵马对抗取胜,最差的结果就是攻城,因为死伤最严重。

长平之战赵国所采用的办法,显然是第三档,也就是通过兵马对抗,想要获得胜利。这已经是比较差的一种选择了。我认为当时赵国要想取胜,最好的办法,就是伐谋、伐交。

[var1]

一、简单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过程。

韩国打不过秦国,所以只好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毕竟这地方也是一块飞地,有等于没有。可是上党郡的臣民们却不答应了,他们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师,跟着他们混日子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上党郡集体投奔了赵国。

赵孝成王一看,哟呵,一兵一卒都不需要就拿了这么一大块地盘?他当然欣然接受,换谁都会这么做。但是这事儿却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强烈不满。

上党郡就这么成了长平之战的火药桶,秦军前来收复该地,而赵国也派遣大军前来镇守。早先赵国派遣的是廉颇,他主张严防死守。

可相持了很长时间以后,赵国后勤跟不上了!于是赵孝成王为了赶进度,把廉颇换了,改由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

赵括统兵45万,与秦军交战,结果大败。40万赵军降卒被秦军大将白起坑杀,自此赵国一蹶不振。

[var1]

二、赵国应该伐谋,那么该怎么做呢?

赵国的实力虽然很强大,但明显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要想硬扛下去的话,取胜的把握绝对不大,甚至有可能满盘皆输。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结果,秦军围困邯郸城,要不是信陵君魏无忌带兵来援,赵国就这么没了!所以说强行武力对抗,肯定不可取。

那么赵国的出路在哪里呢?我觉得用计谋取胜是上策。其实谋略这玩意儿有很多种花样,没有固定答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战后提出不少精彩的谋略。我认为可以这么玩。

秦军当时将主要兵力都投入到了长平之战中来,如果赵国愿意冒风险,可以将45万大军,拆分成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负责严防死守长平之地,和秦军打消耗战。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秦国认为赵国必然要死守该地,无暇旁顾。另一部分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派遣20万大军,分成10路,分别对秦国的其他各路地盘下手,以偷袭为主,打完就跑,换地方继续打。

当时秦赵之间接壤地方还是比较多了,比如说魏国割让给秦国的上郡15县就可以成为赵国进攻的主要目标。

[var1]

这么一来,秦国的部署就乱套了。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秦国对上党郡那是志在必得,可现在如果抽调兵马去支援其他地方,就不足以集中兵力对付上党郡的赵军。

这一招叫什么?当你无法应付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把问题无限扩大化。将地区性的小规模战争,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一旦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秦国也就不会再执着于上党郡,而是要重新规划全局的战事,这才是赵国得以喘息的好办法。一旦秦国在长平战场收缩兵力,那赵国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发展上党郡,将其变成插入秦国腹部的一把利刃。

[var1]

三、伐交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

其实外交在很多情况下,比一场战争来得重要的多。因为外交手段运用得当,不仅可以避免战争的伤亡,还能妥善解决问题。

摆在赵国面前的,显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须要走外交路线。因为单靠你一个人,是很难对付秦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嘛!

第一,赵国得努力争取其他五国的军事支援。

赵国单方面是无法跟秦国交锋的,所以只有让其他五国跟赵国联合在一起,才能对付秦国。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得出,光楚国、魏国与赵国联合出兵,就能够击败秦国了,所以通过外交争取他们的联盟,这是至关重要的!

当时天下六国都被秦国欺负惯了,每个国家都有一肚子怨气,赵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达成联盟关系。

当然了,联盟以后的好处,自然是要给的。比如说打败了秦国,割让的土地可让大家共同瓜分。距离远不愿意要地盘的国家,可以多分点战利品。有了利益的驱使,愿意结盟的人自然就多了。

[var1]

第二,赵国必须要取得其他五国的后勤支援。

不排除有很多诸侯国,是害怕秦国的。因为杀神白起实在是太猛了,把赵魏韩楚等国都给揍怕了。所以让这些国家公然出兵,有一定难度。

但是赵国完全可以陈述赵国灭亡后,其他各国的处境。一旦赵国被灭,那么秦国东出的大门就彻底打开了,到时候兼并其他国家,那只是时间问题了!

一旦在这一点上大家达成了一致,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即使大家不出兵,也可以支援一些粮草嘛!

长平之战最初的策略,那就是打持久战。赵国完全可以让廉颇在前线撑着,再以六国的后勤作为保障,就算是耗也能把秦国给耗死。

当时秦国对付一个赵国,其实已经捉襟见肘了,恨不得把家底都掏出来。要是其他五国再支援赵国的后勤,那秦国可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一旦外交上这两件事做成了一件,那长平之战的结果可就完全不同了!要么把秦国打趴下,要么把秦国给耗趴下。

[var1]

总结:赵国选择了硬扛秦国,结果不言而喻。

任何时候,硬抗对手都是不可取的事情。因为正常情况来说,即使杀敌一千,也会自损八百。你还愿意这么干吗?

哪怕是长平之战赵国取胜了,他们能得到什么呢?秦国退回来严防死守,赵国可就完犊子了!因为其他几国见赵国虚弱,肯定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赵国被瓜分,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从一开始,赵国就走进了死胡同。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把其他五国都给拉下水。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把问题放大了,让大家一起来解决,上兵伐谋大抵如此。

参考资料:《史记》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赵括真带了45万人?纸上谈兵丝毫不假?白起以逸待劳罢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长平之战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无能吗,长平之战赵括厉害吗

    赵国换将之前,秦赵两国虽然发生过小摩擦,但是损失并不大。由此可见,当时赵括所带领的人马,足有45万人之多。结果是这45万人,没有几个能够回家的。因为赵括指挥失当,使得赵国40万大军投降秦国,结果全部被白起坑杀。很多人说赵军有40万有生力量,就算是朝着一个方向冲,也不可能全部被坑杀吧?那么问题来了,你

  • 长平之战后,赵国邯郸本快要被白起攻破,光靠魏无忌能保住邯郸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平之战后白起能拿下邯郸吗,长平之战赵国真死了40万人吗,长平之战后赵国现状

    比如说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中,孙膑的确把庞涓揍了一顿,可是依旧挡不住魏国人攻破了邯郸城,也就是说围魏救赵本质上是失败的。长平之战以后,也是一样,白起灭了赵括,坑杀40万赵军。此后长驱直入,一眨眼又打到了邯郸城下。不过这次倒是有点例外,因为面对白起强大的攻势,赵国保住了邯郸。是秦国抽抽了,还是赵国得到了

  • 曹操死前给儿子留下一员猛将,他若活着,司马懿根本不敢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曾对自己的儿子曹丕说过:“司马懿他虽然不是我们曹氏之人,但是他一定会插足我们的事情,你一定要无时无刻的小心着他”。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对他早有防备,在自己死后还安排了一员猛将保护自己儿子的安全。这就是曹操为自己家族做出的最后一点贡献,相信很多了解三国的朋友们都已经猜到了,这个人正是曹真。在当年司马

  • 徐晃与曹洪,为何能成为曹操十大将中,最特殊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手下徐晃,曹操曹仁徐晃最佳搭配,如何评价曹操和徐晃

    这十个人在曹操手底下,可说是最重要的将军。其中,徐晃战功彪炳,但排在五子最末。曹洪的官职,更是跟其他人都大不相同。一、四方将军来看这十个人在曹操手下的最高职务:夏侯惇:前将军(魏王手下最高)于禁:左将军乐进:右将军张辽:征东将军曹仁:征南将军夏侯渊:征西将军张郃:荡寇将军徐晃:平寇将军四方将军:前左

  • 曹操思贤若渴,专门下令唯才是举,为何却没能把诸葛亮招揽到手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操评价诸葛亮四句话,曹操对诸葛亮的态度怎么样,曹操怎么看待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各方诸侯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都对人才十分重视。凡是有一定实力的诸侯,一般都有自己的文武班底。可以说,拥有人才的优劣、多寡,直接决定了诸侯的生死存亡。在这些势力中,属曹操拥有的人才最多,而且人才的质量也最好。这是与曹操对人才的任用原则有关的。曹操重视人才的能力,而忽视他们的出身、品行。他为

  • 一个失败者,却可媲美任何帝王,项羽有何独特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项羽算帝王吗,历史上最勇猛的项羽,历史名人怎样评价项羽

    他的名字为籍,字为羽,普遍通称为项羽!电影霸王别姬,影视体材的来源就是他跟他的妾虞姬。秦朝之后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但其实真正推翻秦朝的,让秦覆灭的是项羽。这也是他一生最主要且重要的成就。有关于项羽兵败身亡的地点,有乌江及东城二种说法,但其实是行政单位上划分的不同,造成地名的混淆,所以项羽死时地点

  • 东汉猛将耿恭,在西域做的这件事,让世人明白何为大汉天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大汉十三将耿恭简介,守护西域的东汉名将耿恭,大汉耿恭的由来

    英明神武的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他的儿子明帝在窦固、班超等人的帮助下,汉朝控制了西域。但古代交通不便,要在西域长期维持大部队镇守,运粮补给成本太高,所以汉朝只能在西域长期派驻不到一万的精兵。明帝在位的最后一年,西域的长驻汉军减少到一千多名,而且驻地还分天山北麓、天山南麓两个,所以每个驻地只有数百汉军

  • 曹操麾下被遗忘的神秘大将,徐北小霸王,臧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臧霸是兖青徐交界的泰山人,黄巾之乱起时,投身陶谦破贼,功拜骑都尉。骑都尉本身是禁军官职,放在外部则类似于都督的概念,是一个军权比太守还大的武官。我们都知道,黄巾乱后提高了刺史州牧的权力,但较少注意到这些军区指挥骑都尉的大量诞生。丁原、公孙瓒、鲍信都是黄巾后骑都尉。沮授也是冀州骑都尉,早在韩馥时期他就

  • 曹操有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下句话才是重点,说的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名言名句,曹操说的最有名的一句话,仲谋是谁

    曹操举兵攻打袁绍取得了大胜,将袁绍的部队收入麾下,原先只有十万兵马的曹操一下子就壮大起来。曹操所到之处,都成为他的地盘,于是他继续往南进攻。建安十八年,曹操亲自领兵来到长江,准备灭掉孙权。结果孙权也不是个庸主,他领着水军很快就击败了曹操。曹操不甘心,与孙权对战了一个多月,想曹操过去战无不胜,如今却被

  • 三国群雄争霸,为何司马懿笑到最后?他的保命之道耐人寻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司马懿的为人处世之道,三国司马懿深度解读,司马懿受委屈时的处世之道

    其实司马懿是一个杰出、成功的计谋家,军事家、政治家,他的才能在正史上不比诸葛亮逊色,他是一个值得世人学习的人。一、出仕前司马懿(公元179至251),字仲达,河内温人。兄弟共有八人,他们的字末皆有达,故人称八达。司马懿出身仕族,自少聪明通达,博学多才。曹操闻懿之才,征召他为主簿。但他却数次称病,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