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打仗最好的选择就是通过谋略取胜,次一档就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一档才是通过兵马对抗取胜,最差的结果就是攻城,因为死伤最严重。
长平之战赵国所采用的办法,显然是第三档,也就是通过兵马对抗,想要获得胜利。这已经是比较差的一种选择了。我认为当时赵国要想取胜,最好的办法,就是伐谋、伐交。
[var1]
一、简单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过程。
韩国打不过秦国,所以只好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毕竟这地方也是一块飞地,有等于没有。可是上党郡的臣民们却不答应了,他们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师,跟着他们混日子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上党郡集体投奔了赵国。
赵孝成王一看,哟呵,一兵一卒都不需要就拿了这么一大块地盘?他当然欣然接受,换谁都会这么做。但是这事儿却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强烈不满。
上党郡就这么成了长平之战的火药桶,秦军前来收复该地,而赵国也派遣大军前来镇守。早先赵国派遣的是廉颇,他主张严防死守。
可相持了很长时间以后,赵国后勤跟不上了!于是赵孝成王为了赶进度,把廉颇换了,改由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
赵括统兵45万,与秦军交战,结果大败。40万赵军降卒被秦军大将白起坑杀,自此赵国一蹶不振。
[var1]
二、赵国应该伐谋,那么该怎么做呢?
赵国的实力虽然很强大,但明显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要想硬扛下去的话,取胜的把握绝对不大,甚至有可能满盘皆输。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结果,秦军围困邯郸城,要不是信陵君魏无忌带兵来援,赵国就这么没了!所以说强行武力对抗,肯定不可取。
那么赵国的出路在哪里呢?我觉得用计谋取胜是上策。其实谋略这玩意儿有很多种花样,没有固定答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战后提出不少精彩的谋略。我认为可以这么玩。
秦军当时将主要兵力都投入到了长平之战中来,如果赵国愿意冒风险,可以将45万大军,拆分成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负责严防死守长平之地,和秦军打消耗战。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秦国认为赵国必然要死守该地,无暇旁顾。另一部分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派遣20万大军,分成10路,分别对秦国的其他各路地盘下手,以偷袭为主,打完就跑,换地方继续打。
当时秦赵之间接壤地方还是比较多了,比如说魏国割让给秦国的上郡15县就可以成为赵国进攻的主要目标。
[var1]
这么一来,秦国的部署就乱套了。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秦国对上党郡那是志在必得,可现在如果抽调兵马去支援其他地方,就不足以集中兵力对付上党郡的赵军。
这一招叫什么?当你无法应付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把问题无限扩大化。将地区性的小规模战争,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一旦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秦国也就不会再执着于上党郡,而是要重新规划全局的战事,这才是赵国得以喘息的好办法。一旦秦国在长平战场收缩兵力,那赵国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发展上党郡,将其变成插入秦国腹部的一把利刃。
[var1]
三、伐交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
其实外交在很多情况下,比一场战争来得重要的多。因为外交手段运用得当,不仅可以避免战争的伤亡,还能妥善解决问题。
摆在赵国面前的,显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须要走外交路线。因为单靠你一个人,是很难对付秦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嘛!
第一,赵国得努力争取其他五国的军事支援。
赵国单方面是无法跟秦国交锋的,所以只有让其他五国跟赵国联合在一起,才能对付秦国。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得出,光楚国、魏国与赵国联合出兵,就能够击败秦国了,所以通过外交争取他们的联盟,这是至关重要的!
当时天下六国都被秦国欺负惯了,每个国家都有一肚子怨气,赵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达成联盟关系。
当然了,联盟以后的好处,自然是要给的。比如说打败了秦国,割让的土地可让大家共同瓜分。距离远不愿意要地盘的国家,可以多分点战利品。有了利益的驱使,愿意结盟的人自然就多了。
[var1]
第二,赵国必须要取得其他五国的后勤支援。
不排除有很多诸侯国,是害怕秦国的。因为杀神白起实在是太猛了,把赵魏韩楚等国都给揍怕了。所以让这些国家公然出兵,有一定难度。
但是赵国完全可以陈述赵国灭亡后,其他各国的处境。一旦赵国被灭,那么秦国东出的大门就彻底打开了,到时候兼并其他国家,那只是时间问题了!
一旦在这一点上大家达成了一致,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即使大家不出兵,也可以支援一些粮草嘛!
长平之战最初的策略,那就是打持久战。赵国完全可以让廉颇在前线撑着,再以六国的后勤作为保障,就算是耗也能把秦国给耗死。
当时秦国对付一个赵国,其实已经捉襟见肘了,恨不得把家底都掏出来。要是其他五国再支援赵国的后勤,那秦国可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一旦外交上这两件事做成了一件,那长平之战的结果可就完全不同了!要么把秦国打趴下,要么把秦国给耗趴下。
[var1]
总结:赵国选择了硬扛秦国,结果不言而喻。
任何时候,硬抗对手都是不可取的事情。因为正常情况来说,即使杀敌一千,也会自损八百。你还愿意这么干吗?
哪怕是长平之战赵国取胜了,他们能得到什么呢?秦国退回来严防死守,赵国可就完犊子了!因为其他几国见赵国虚弱,肯定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赵国被瓜分,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从一开始,赵国就走进了死胡同。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把其他五国都给拉下水。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把问题放大了,让大家一起来解决,上兵伐谋大抵如此。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