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个人在曹操手底下,可说是最重要的将军。其中,徐晃战功彪炳,但排在五子最末。曹洪的官职,更是跟其他人都大不相同。
一、四方将军
来看这十个人在曹操手下的最高职务:
夏侯惇:前将军(魏王手下最高)
于禁:左将军
乐进:右将军张辽:征东将军
曹仁:征南将军
夏侯渊:征西将军
张郃:荡寇将军
徐晃:平寇将军
四方将军:前左右后是有排序的,四征基本上无高低。张郃徐晃这种其实是杂号,完全不如上面六人。只有八个是因为,曹纯早死就算了,大家最后都是领魏国军职。曹洪则是都护将军。
然而,扣除大家的小战功。四虎并五子,其实战功最高明显是:
张辽:东方平乱首功拿两次,合肥退十万,进攻又胜出
夏侯渊次之:东方各种平乱当督导,征伐西方不能少
再次曹仁:守荆州两次、定太原。
其次徐晃:潼关之战渭南之战连环发威。
于禁平东方也抓过两次首功,跟徐晃其实不过是伯仲之间。
乐进从来没抓过头功,但参战数量最多。
张郃大部分的情况跟乐进相似,但乐进的主帅是曹操,张郃只是夏侯渊的帮手。夏侯惇大败战倒是挺多,惇哥人红是非多,这里暂不讨论。
我们不难发现,曹操对这九个人,是有信任度差别的。降将出身的张辽,打得跟狗一样,好不容易挤上四征将军,却比不上亲信的于禁乐进。最惨的肯定是徐晃,根本没被当回事,翻阅整个三国志,你会发现徐晃跟张郃一样,通常不是领军的主帅。徐晃更是经常执行别人失败后的任务,取得成功。
二、徐晃:谋臣将军
徐晃特别擅长心理战术,他不是凭借勇力奇谋,反而更注重情报,先求不败。襄樊之战时,徐晃援军第一批到达,他按兵不动,当时其他人都骂到他,还好参军赵俨帮他缓颊,并提出对应的战术。徐晃的成功,对很多人来说,都只不过是捡尾刀。张辽乐进那种才会被人敬佩。
徐晃位在五子良将之末,跟赵云恐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不是单纯的武将将军。考据过,赵云出身士族的可能性极高,他其实也有着半个谋臣的身分。你看关张马黄会去跟刘备谈战略谈治国吗?徐晃也可能是一个士族出身的半谋臣将军。能战,能劝降,能谈战术。
在明面上来说,五子良将除了张辽,只有徐晃能做到。重点是,徐晃跟赵云,都不算是全职先锋将军,虽然在襄樊之战打出名堂,但还来不及分封,曹操就挂掉了。以后世人的上帝视角来说,徐晃确实应该仅亚张辽。但在同时间段(曹操在世)的战功比较上,徐晃则相对不如其他五子。
三、曹洪:大汉蹲王
曹洪的军职并不高,陈寿还故意写了他跟曹丕不合。但是曹丕给他的官位和封邑,都是瞬间超越大部分人。
原因很简单:曹洪乃大汉官员。
我们常常被这段误导,但事实上很多人都还是蹲在大汉那边,华歆就是个蹲王,老实说,曹洪看起来也是,而且还是拿着刀蹲在那边的。
曹洪在魏国建立上表中,是大汉的中护军。都护将军是汉光武帝发明的官职,原本的作用就是天子的督军,监督诸将。其实理论上,曹操的魏国不应该有都护将军。而魏国建立后,他参加汉中之战的身分,也还是都护。正因为曹洪是大汉天子督军,做为曹操分灵体控制朝廷兵权,所以曹丕即使讨厌曹洪,一开始也只能毕恭毕敬的对待曹洪。
所以曹洪不需要跟其他八个人排,曹操过世前,他顶天,顶在汉朝那边。大概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