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行迹官场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在古代,入朝为官更是众多读书人的梦想,想要出人头地他们也就只能通过科考来证明自己,从而进入官场,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更何况成为了官员他们也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财富,让自己以及家人过上好的生活。不过在这众多官员中,也有很多是贪官,可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贪图财富和权利,有些官员为政清廉,尽自己所能为百姓们做事,从而受到百姓爱戴。要说明清这两个朝代,官员不止俸禄高,而且贪污现象十分严重,其实即便到现在也有这种情况存在。
今天我所说的这一位官员是一位清官,虽然他是一个官员,但生活却过得并不富裕,为官一生,连棺材本都没有攒下,像这样的官员其实还是蛮少的。辞官后大臣准备还乡,为了给自己充脸面拉五大箱砖头,乾隆知道后:换成真金白银。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位大臣又是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朝老臣孙嘉淦
这位清官就是三朝老臣孙嘉淦,虽然他的官路并不是很顺利,但他终究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以及直言劝谏的性格为自己赢得了身后的美名。康熙五十二年,孙嘉淦考中进士,从而进入了官场。康熙年间,为官九年的他才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担任了顺天乡试同考官。为官期间,孙嘉淦一直很本分、勤恳,对的考生都一视同仁,因为他知道读书人的不易,所以他很重视科举考试的公平。就算期间有很多乡绅土豪贿赂他,都被他给拒绝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受贿赂的官员并不在少数,可孙嘉淦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底线。
从这里其实就能看的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官员。直到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继位,孙嘉淦被任命为监制雍正皇帝新币,这个工作可谓是捞钱的美差,一般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对制作新币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孙嘉淦不一样,他不仅仔细考察研究了当时流通的货币,还发现以往的货币制作中铅和铜用量各半,这样利于奸商流通,对平头百姓很不友好。毕竟铜比铅重,百姓们出门卖东西都是把钱带在身上的,而商人都是用马车交易;而且铜作为贵金属,一般官僚或者商人的手上才有。
若是铜的比例大,那商人、官僚岂不是会更加富有,而贫苦的还是老百姓。当孙嘉淦发现这个问题后就连忙上书告知雍正,让户部尚书把奏折交给雍正,当他看到内容后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就迟迟未交。孙嘉淦知道后便去找户部尚书理论,不料两人起了冲突还打在了一起,最后这件事情被雍正知道了,孙嘉淦如实把情况汇报给了他,虽说孙嘉淦的谏言很有道理,但诸位大臣却不干了,说孙嘉淦公然违反祖传币制,考虑到自己刚继位,根基还不稳,于是他几经权衡之下,免去了孙嘉淦的职位。
敢于劝谏
因为这一件事,雍正记住了孙嘉淦,没过多久他重新得到了重用。由于雍正继位不久,面临着很多问题,就像是国库空虚、官员的腐败等问题,不过雍正的做法也让他成为了一个铁血皇帝,面对他的喜怒无常以及颁布的政策,很多大臣都不敢出来劝谏,孙嘉淦却公然纠正雍正的错误,还说出了后果。可这却令雍正勃然大怒,当即就要将孙嘉淦推出去斩了,庆幸的是孙嘉淦的老师及时出面圆场,这才让他躲过一劫,其实之后孙嘉淦还有好几次劝谏,就连雍正都给孙嘉淦台阶下,可他却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便他再次丢了官位。
雍正到底还是不愿放弃他的,于是让他去了银库工作。除了康熙、雍正之外,他还经历了乾隆时期,为了不让乾隆沉溺在温柔乡不理朝政,就此堕落下去,孙嘉淦多次上书谏言,《三习一弊疏》就是孙嘉淦的出名大作。这份奏折中孙嘉淦详细说明了这些年官员送礼的现象就是贿赂行为,这是百姓的沉重负担,希望乾隆能明令禁止这个习惯,而且自己做出了榜样,带头抵制不正之风,这也恰好体现出了他为官清廉的一生。正因清廉的作风,他受到了乾隆的赏识,之后那些歪风邪气也再也没有发生过。
告老还乡带十几箱砖头
乾隆六年,孙嘉淦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很多官员都纷纷送礼讨好他,但他全部都拒绝了。苗寨调查期间,他通过不断努力,冶大雄一干人等尽数受到了严酷的惩罚,当地百姓也称他是“青天大老爷”,这件事让他取得了很高的声望。为官一生,孙嘉淦留下了两袖清风和直言劝谏的美名。直到乾隆12年,年事已高的孙嘉淦提出要告老还乡,就算乾隆再有不舍也还是要放他走的。
孙嘉淦收拾东西过程中,发现自己家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他又害怕回到家乡会受到乡绅土豪的嘲笑,于是他决定带十几个大箱子。这样自己也比较有面子,不会被其他人给看扁了,就这样,他带着装满砖头的十几个大箱子上路了。由于自己的性格在朝中对立的敌人有很多,于是那些官员就把这件事情说给了乾隆,称:孙嘉淦这么多年的清廉都是装出来的,他返乡带了十几箱的金银珠宝。
皇帝得知后:将石头换成金银
听到这件事情后乾隆很是愤怒,专门派人去追孙嘉淦的车队,并对他带的东西进行了检查,如果真的是金银财宝,那他就要追究孙嘉淦的责任。只是让众人意想不到的是,追兵发现那十几个沉甸甸的箱子里都是砖块,而这也让乾隆很是惭愧。为此乾隆下令,让孙嘉淦沿路的官府替换他的砖块,这也算是对他一生清廉的奖励。不得不说,孙嘉淦清廉为官一生,并没有享受荣华富贵,为官期间更是坚守自己的底线,像他这样的官员想必少之又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