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其时,李唐政权的周围仍有诸多虎视耽耽的势力存在,彼此的实力也仅在尺寸之间,所以,逐鹿称霸的关键是看各股势力的实力,而实力的增强,便是不断积累贤才的表现。
于是,外围的紧迫局势加上全军统帅的地位促使李世民实施大规模的招贤,武将之中的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等,谋臣之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在这一过程中被招纳进来的,此中谋臣就基本上形成了日后“文学馆”中成员组建的基础,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薛收,虞世南,褚亮,苏世长等人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
“文学馆”中聚集了众多的政治人才,他们为李世民统一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例如房玄龄,“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杜如晦“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一个为李世民招揽人才,一个为李世民运筹指挥,在整个作为李世民“智囊团”的“文学馆”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其它成员也纷纷效仿,尽己才能,替秦王打下了唐朝的万里河山。
此外,“文学馆”中又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文史人才,为李世民“以史为鉴”政策的提出与运用提供了人才基础。例如,虞世南“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有规讽,多所补益”。又如苏世长,陆德明,孔颖达,颜相时,李守素等都曾运用自己的所长对李世民提出过讽谏,为李世民适时正确决策的提出与运用都有过重大影响。
“文学馆”的建立也是太宗李世民提倡“崇武”到“尚文”的一大标志,唐朝社会从此摆脱了高祖时期仍留祸于武将占要职的局面,文治社会的基础得以确立。
再者,“文学馆”虽然存世不长,而继承它的“弘文馆”则将学文学儒的风气从上而下波及整个社会,再加上当时唐朝开放地接纳外来的异域文化,唐朝文明随之繁盛。
最后,“文学馆”关闭后,其“十八学士”的后人仍长期影响唐朝的政治发展直到天宝年间,其影响不可说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