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结果来看,很明显是清朝的不准王爷出京方案更有利于解决“藩王作乱问题”,毕竟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历朝历代,尤其是明代的经验教训总结的十分深刻。
明朝的藩王制度是由朱元璋一手制定的,其意是借助宗法血缘关系来稳固朱家江山,令藩王领兵在外,正常情况下是不准归京的,只能驻守在地方上,并于地方行政官之间相互制衡。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毕竟用州牧或是节度使来控制地方,还不如用自家儿孙,他们才是真心能够拱卫朱家江山的人,退一步讲,哪怕是藩王起兵造反,起码皇帝也始终在朱家儿孙之间诞生,不会再出现唐末各家节度使威胁皇权现象的发生,也不会出现异姓的皇帝。很明显朱元璋当年制定明朝藩王制度时,多是参考了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但是他低估了皇权对于藩王的诱惑力,所以到儿子这一辈就发生了靖难之役的悲剧。
清朝的藩王制度很明显是积极汲取了明朝的历史经验教训,因为明朝的藩王制度不仅暴露了藩王作乱之嫌,而且明末散落在各地庞大的朱氏子孙也严重拖垮了国家财政,令明朝陷入了尾大不掉万劫不复之地。所以清朝的藩王制度就把皇子圈养在紫禁城中,并委以京职,这样既能避免藩王作乱的可能,也大大减轻少了藩王对国家财政的压力。但是却束缚了藩王的个人成长,到了清末弊端显现,满清皇族中多为赏花玩鸟的纨绔子弟,王子的个人能力明显不足。
明清的两种藩王制度,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合理性,适应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发展,但是也都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藩王问题始终贯穿在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中,本就是一个无解的历史难题,因此,出京和入京都是解决藩王问题的一种方式,利弊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