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还是丝绸之路也开通了,中国的瓷器从此通过水陆两路,畅销国外。中国因此被欧洲人称为“瓷国”,英语的“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其实,清朝时期虽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瓷器依然是大量出口。
瓷器易碎,海上风雨飘摇,船不是一直平稳的,即便是陆地,也难免凹凸不平,起伏不定。那么,当时的瓷器是如何运输,才能避免破碎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人的智慧了。
我们今天寄送易碎物品时,要用泡沫、气泡塑料或者充气塑料袋等东西来减震、缓冲,古人也想到了,只不过他们不用是泡沫,而是用檀木箱子和茶叶。准备好大大小小的檀木箱子和茶叶后,就可以操作了。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将瓷器装入小檀木箱里,箱子与瓷器的周围空隙中填满茶叶,檀木箱子是密封的,不会漏茶叶;其次,把小檀木箱装入大檀木箱里,小檀木箱子与大檀木箱子之间,也都填满茶叶;最后,把大檀木箱装入钉在船舱地板上的大箱子里,周围空隙也都塞满茶叶。
这样一来,瓷器与小檀木箱、大檀木箱子以及地板上的大箱子之间,都有密密实实的茶叶作为缓冲物,而大箱子又是固定在船舱地板上的,所以能保证瓷器不会晃动,更不会被碰碎。
而到了岸上以后,瓷器自不必说,基本都是被抢购一空的,价钱也不错。至于茶叶和檀木箱子,利润可能比瓷器都高。欧洲上流社会的人一直喜欢喝茶,当然中国的茶叶不会直接卖到他们手里,因为都是被码头茶商买下了。
而檀木箱子也一样,小的作为首饰盒子,大的作为家居,备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檀木是高端材料,明清时期的家具至今闻名,其价格可想而知。
总之,尽管是卖瓷器为主,但实际上茶叶和檀木箱子也都是附加值,最巧妙的是,这些附加值作为瓷器的辅助,是不收关税的。由于卖一瓷器,而带动了三种东西的销售,所以称之为“一拖三”,也有拖带更多的,比如“一拖四”“一拖五”等。
除了这种方法之外,也有人用的是泥土和种子来运输瓷器,具体来说是这样:
首先,在瓷器中放入一点土,里面洒水种上麦子或者豆子;其次,把瓷器都套摞起来,瓷器间的空隙都撒上土后再洒水和种子,直到种子发芽;最后,瓷器里的种子发芽后,根节互相攀缠,结在一起,瓷器就变成了一个个土块,这样就不用担心会被碰碎了。
如果天气寒冷,这个过程就在温室内进行。泥土本就有缓冲和减震的作用,种子的根须又把泥土收紧,这玩意简直就是泥土版的泡沫啊!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