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绝对吃过与他有关的一道菜——宫爆鸡丁。没错,这道远近闻名的家常菜,其实是他首创的“丁家私房菜”。
不过,宫爆鸡丁虽然在今天众所周知,但对于同时代的人来说,他真正为人称道的是其另一项壮举,处决慈禧太后贴身太监安德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在封建制度建设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集大成者。这种制度建设不仅对外而且对内,《清史九讲》在评价清代帝王的特点时,曾称他们“寡鲜失德、严加管束内宠宦官”。
的确,与明代动辄十几万宦官相比,清康熙时期宫中宦官人数仅400余人,之后虽然有所增加,但总体而言远远少于明代。从制度上来说,这是因为清代以明朝宦官乱政自鉴,废除了历代皇宫中特有的宦官机构,并严禁宦官干政乱政,违者可就地正法。
这种制度在清朝前中期,基本得到了一以贯之的推行,但事有例外,比如清末慈禧太后摄政时期的安德海,就是一个清朝历史几乎没有出过的“跋扈太监”。
说实话,安德海的跋扈其实也是有底气和原因的。在慈禧太后诛灭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中,身为慈禧心腹的安德海,就曾经扮演了她与恭亲王奕訢之间传声筒的角色。
而在这之后,他甚至还献计慈禧,帮助后者打压已然离心离德的奕訢,可以说若是没有了他,当时权力地位还未能只手遮天的慈禧,很难再找到一个既懂得机变又忠心耿耿的心腹。
但与宫中大部分夹着尾巴做人的太监不同,安德海生性张扬桀骜,他仗着自己是慈禧心腹的身份,大肆打压异己,还曾经多次冲撞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甚至同治皇帝。
对于他的这些行为,慈禧虽然了解,但却并不加以制止。如此一来,这位“大太监”也变得愈发目中无人了。
宫中对太监设定的规矩中,有不许擅出皇城、不许干涉一事、不许交接外官等多条犯者即死的禁令,但安德海却丝毫不予理睬。他虽然自称是代表慈禧行事的专设钦差,却又处处“不拘小节”,既不携带宫中专用的“传牌勘合”来亮明身份,也不在招摇过境前知会当地官府衙门,就这样带着一群爪牙下属张扬过境。
如此跋扈嚣张的性格,这一路上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事件有多严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但由于安德海“慈禧红人”的身份在外,各地官员也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可安德海倒霉就倒霉在他经过的地界中,包括了丁宝桢所处的山东。与其他地区相比,由于丁宝桢坐镇,当地的吏治还算清明,他的下属德州知州赵新在听闻这位“钦差”到来后并未息事宁人,而是直接将事情捅到了丁宝桢那里。
早就对安德海刮地三尺的行径感到厌恶的丁宝桢,没有丝毫迟疑,直接搬出了针对太监出宫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将安德海抓获,并强调“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
就这样,在宫中无人敢惹的安德海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丢了性命,此时距离他被抓获仅过去了短短5天。
这种行为,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许多大臣一方面觉得心中大块,另一方面却担心“丁青天”事后会被慈禧清算。
但没有想到的是,慈禧太后非但没有在事后报复,反而在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时亲自为其写了“国之宝桢”这样一幅四字匾额。最终,他在任上安然去世,享年66岁。朝廷在他死后,追赠其太子太保头衔,谥号“文诚”。
那么,难道真的是因为慈禧宽容大度,或者说她并不在乎安德海这样一位亲信的死活么?显然并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此时的慈禧,已经不再是当初需要依靠安德海逆风翻盘的政变投机者,相反,她成了整个清帝国最具实权的人物。因此,即使是为了他自身的利益考虑,她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要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进行。
而安德海呢?顶着出巡之名盘剥地方,借机敛财,说到底侵犯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在古人“家天下”的视野下,其实也是在变相的薅慈禧的羊毛。因此,当他做得过分时慈禧心中也不会有多开心。
另外,与满身黑历史的安德海不同,丁宝桢为官多年,不仅造福地方百姓,自身也廉洁自持,毫无亏心和可以指摘之处。对于这样一位在为官、为人上几乎没有污点的人,即使是大权在握的慈禧,在没有适当理由和借口的情况下,也是不会轻易去动的。
可以说,这位政绩斐然、洁身自好的清代官员,之所以可以在捋慈禧虎须后毫发无损,并安享晚年,全凭“打铁还需自身硬”。恰好,慈禧也需要这样一张政治招牌,犯不着为了个过气的奴才而大动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