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周厉王的印象大概只有一个,国人公开议论厉王的过失,于是厉王“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只好道路以目。那句“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就是召公劝说他而诞生的。后来,国人反叛,周厉王出逃。
听起来,周厉王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可是在最一开始,他到底干了什么坏事,让百姓谈论他的过失呢?
据记载,他惹恼国人是因为他垄断了山林川泽的开发权,禁止人们渔猎采樵。结果百姓的生存受到了威胁,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起来反叛。
《史记》中说,周厉王“好利”,可是 “好利”之后,或者说垄断自然资源之后,他得来的钱财都用到哪里了呢?
是大建宫室?是奢侈享乐?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在我看来,是周王室的财政出现问题,捉襟见肘了。
周厉王在位期间,也算是个狠角色。
他继位后三年,淮夷发兵侵扰西周。周厉王派人东征淮夷,结果大败。几年以后,周厉王亲自东征,集六个师的兵力,一举大破淮夷,征服了淮夷各部落。
楚国熊渠离经叛道,在周厉王的老爹周夷王在位期间,大肆攻伐周围各国,扩大地盘,本来只是子男的爵位,却给三个儿子都封了王,明显不把周夷王放在眼里。可他看到周厉王如此厉害,怕周厉王找借口伐楚,于是取消了儿子们的封号。
这是周厉王征伐淮夷后威慑力和实力的显现。
可战争的背后永远是经济。周厉王尚武,却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
大家都知道,周王室的财政靠的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京城及周围一小块周王直接管辖的土地的收入,一部分是各诸侯的朝贡。
可是周王室衰微之后,很多诸侯就不来朝贡了,于是周王室的财政就少一大部分收入。
另外,每一次戎、狄劫掠,也都严重影响周王室的财政。《汉书》这样写道:“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周懿王之后,是周孝王,周孝王之后是周夷王,周夷王之后才是周厉王。在周厉王之前的三代,戎、狄呼啸来去,周王室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虽然周孝王短暂和戎狄和解过,可和解的背后,怕也是向戎狄缴纳一定的财物,以保平安。
这样的周王室已经稍稍显露亡国之相了。
周厉王想做中兴之主,想要振兴周王室,自然首先要充实国库,国库充盈,才能甲兵强盛,甲兵强盛,才能彰显实力,震慑诸侯国。震慑住诸侯国,才能让他们来纳贡。
可是他的王室地盘日渐缩小,赋税收入减少,又受戎、狄的威胁,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出台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权的政策,虽然是个损招,完全属于饮鸩止渴,不过也恐怕是他能想到的最直接最快速的办法了。
现在社会流行提“梦想”两个字,说实话,如果一个人只有梦想,只有野心,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足够的耐心,越是有梦想,越是崩溃得快。
其实,耐心,也是智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