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三国时期的孔融,想必世人对他并不陌生。7岁时他便深知孝义的重要,孔融让梨的孝义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传颂,这个故事一度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恭敬、谦让、孝顺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孔融成为教育世人争相运用的经典范例。然而这样大忠大孝之人却被曹操以不孝罪名处死,这也成为曹操一生的最大污点。
专家一直争论,曹操为何以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据当时的历史资料记载,孔融13岁时他的父亲不幸过世,早年丧父的孔融非常悲痛,甚至好几次哭晕过去,众人搀扶着才能站起来,乡里的人听说后都称赞他是一个大孝子,对其行为非常赞赏,孔融一直认为至亲死后,真正孝顺的人都会悲痛至极,哭得死去活来,所以他当官后有一次一个人在自己父亲坟前脸上没有任何悲伤难过,孔融认为其大不孝,便将其处死。
由于三国的选官制度是举孝廉,只要在乡间里认为是孝子,并且被大家承认就可以被推举当官,孔融凭孝义做官无可争议,那么他的死因令人匪夷所思。专家经过研究大量资料发现隐藏多年的真正原因。当时孔融发现社会中的提倡孝廉与儒学中的孝廉严重不符,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出真伪孝廉之说,这番大不孝的言论被曹操听到后立即治罪。
当时选孝子当官,最后这种制度演变成了一种形式化的制度,所谓的孝子都是虚伪的名节,甚至有一些人是被世家大族操控得到的名节,真正的孝已经变了味儿,成为进入仕途的形式。孔融看到这个现象后非常生气,他想揭开这个虚伪的面具,可是上面不允许他说出实话,便以不孝的罪名将其杀害,可怜真正的孝子落得如此下场,让人感叹社会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