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影视剧照
康熙:鳌拜死罪,但我不杀!
康熙皇帝亲征后,先是装作一个不问政事的纨绔皇帝,迷惑鳌拜多年,而后又以各种名目将鳌拜党羽调派至外地,接着又秘密训练少年侍卫,趁着鳌拜不防备将其制服,然后再命人去审讯鳌拜,坐实鳌拜的犯罪事实。可以说,为了能够制服鳌拜,康熙皇帝煞费苦心,最后给鳌罗列的罪名也多达30条,如果严格按照《大清律》定罪,鳌拜都够死好几次得了。
▲康熙设计擒拿鳌拜
然而,等真的要处分鳌拜的时候,康熙皇帝却下了一道诏书:“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清史列传·鳌拜传》中,也同样记载“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说白了,就是康熙感觉鳌拜劳苦功高,所以选择放他一马。
▲康熙与鳌拜影视剧照
所以,整个康熙朝,鳌拜身上的标签都是“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即便是在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以“念其旧劳”为由,再次下旨,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这一事实也没有改变。
雍正:鳌拜无罪,该赏!
事情到了雍正朝就突然变得不太一样了,虽然雍正皇帝没有直接为鳌拜平反,但是他刚刚上任就下旨“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不仅恢复了鳌拜所有的官爵,还可以世袭罔替。
▲雍正皇帝影视剧照
新皇帝刚刚登基就立刻恢复前朝(或者更早)罪臣所有待遇,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说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立刻恢复了于谦爵位,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立刻恢复了张居正的名誉。不管是朱见深还是朱由校,他们这么做多的原因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认为前朝的判断有误,这些人都被冤枉了。
雍正皇帝登基后,对于一个前朝“窃弄威权”的罪臣,不仅立刻恢复其官爵,还更进一步加封,甚至给予他子孙世袭罔替的权力,雍正实际在用行动说明一件事:鳌拜是有功之臣,自己的父亲康熙皇帝,冤枉了鳌拜。
▲雍正皇帝影视剧照
所以,在雍正朝,鳌拜名义上还是乱臣贼子,但实际上已经平反,对此朝中大臣都是心知肚明。因此,作为一个罪臣之后,鳌拜的后代过的相当悠哉。
乾隆皇帝:你们都错了!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也凑了一把热闹,下令“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相当于又把雍正皇帝的判断给推翻了。正如上文所言,新皇帝推翻前朝皇帝判决并不稀奇,但是新皇帝推翻前朝皇帝对前朝皇帝的判决就非常少见了,毕竟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没啥追究的必要了。
仔细分析乾隆皇帝的诏书,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乾隆既不同意康熙关于鳌拜是乱臣贼子的判断,也不承认雍正对鳌拜是功臣的判断,他干脆取了一个折中:
即承认鳌拜的功劳,所以仍袭一等男,也重视鳌拜的过错,所以停袭公爵。
▲乾隆皇帝影视剧照
历史锐评:
1、康熙为什么不杀鳌拜?
康熙不杀鳌拜不一定就是作秀,而是他也认为鳌拜不需要杀,或者说杀不得。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征,中间六年鳌拜把持朝政。之后两年康熙想要收回分出去的皇权,鳌拜不愿交出到手的权力,这是康熙与鳌拜的核心矛盾。
所以,康熙智斗鳌拜的目的是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鳌拜被生擒以后,负责审讯的大臣列出鳌拜三十条罪状,加在一起够鳌拜死好几次了,但是康熙选择不杀鳌拜,而是对鳌拜的党羽痛下杀手,因为他明白,对朝廷真正威胁是鳌拜背后的利益集团,而不单单是一个鳌拜。
杀鳌拜容易,但打掉鳌拜背后的利益集团才是一劳永逸。至于鳌拜杀不杀,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一个牢里面的囚犯对康熙已经构不成威胁。
▲康熙皇帝与鳌拜影视剧照
2、鳌拜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鳌拜是一个功过都很明显的人,甚至对于整个大清王朝来讲,他的贡献可能比所犯的错还要大一些(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替鳌拜翻案),但如果我们把思维限定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鳌拜背上一个奸臣的罪名也是不冤枉的。
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一点,大臣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大致是按照“共治天下的人”“帮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皇家的奴才”来演化的,显然到了清朝,臣子在皇帝眼中就是奴才,而奴才就有奴才的定义,就有奴才的活法。鳌拜虽然隶属八旗,身份尊贵,但本质上并不能脱离这个范畴。
▲康熙皇帝影视剧照
鳌拜帮助皇太极打赢了明朝,帮助顺治皇帝登基,护佑康熙皇帝成长,这本是天大的功劳,但是一旦他贪恋权力,试图分化皇权,那在康熙眼里就是另外一回事,那就要那奴才的标准去衡量一下,
即便是之前鳌拜劳苦功高,但在分化皇权这条罪名面前,也是不值一提
。换句话说,如果说鳌拜只是飞扬跋扈,不对皇权有所企图,那么我相信康熙会给他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史料来源:《清史列传·鳌拜传》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