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一句话,让求贤若渴的刘备连一盏茶的时间都不愿再等待。他来到诸葛亮所隐居的隆中,三顾茅庐,终于求得诸葛亮出山。
出山辅佐刘备的诸葛亮尽心尽责,联合东吴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又击溃曹军,夺得汉中;最终,帮助刘备在成都建立起蜀汉政权,被任命为丞相。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则故事中都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然而,就是优秀如诸葛亮,他的一生中也有一个最大的败笔。
那一年,诸葛亮放了该杀的小人,杀了不该杀的大将,追悔莫及。
浪花淘尽英雄
后人在编写《三国演义》书籍的时候,于卷首加了一阕《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句话揭开历史如滔滔江水无情的真相。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身为皇族刘氏后裔,身上肩负着复辟汉室的任务。
早年,刘备遇见了关羽、张飞,并与他们桃园结义,成为兄弟。可是,这样的队伍无法帮助刘备实现复辟汉室的理想,他还需找到智谋之才,为自己出谋划策,指点江山。
刘备结识司马徽,通过司马徽的举荐,刘备得知世间竟有卧龙、凤雏二位旷世奇才。
刘备快马加鞭来到隆中,竟被诸葛亮请吃了闭门羹。张飞气不过,打算上前理论,被刘备拦下。
一次回绝,便有第二次。刘备再次来到草庐,诸葛亮却不在。这一次,连关羽都看不下去了,刘备仍是不恼。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在屋前台阶上等待。诸葛亮醒来后,刘备终于得见诸葛亮。
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真心诚意,明白他心中的复辟大义,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兴复汉室江山。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在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后,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表次子刘琮,以此占领荆州之地。然而出于亲情考虑,刘备心有不忍,后被曹军击破,败走夏城。
面对眼前的情况,诸葛亮自荐作为说客前往东吴,寻求孙权援助。通过诸葛亮的努力,最终在赤壁之战中联合东吴击退曹军。
刘备不得不承认,自己早已深陷在天下角逐的斗争中。他无法想象若是没有诸葛亮从旁出谋划策,今天的蜀汉会是什么样。
得荆州、破益州、取汉中,诸葛亮辅佐刘备一步步向前,距离他们实现的兴复汉室的理想更进一步。然而,诸葛亮也是人,而是个人便会犯错。
暴风雨之前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仍作为丞相从旁辅佐。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其子曹叡继位,而曹叡又因缺乏统治经验,致使曹魏政权停滞不前。
诸葛亮捕捉到这个机会,决定北伐中原。北上之时,一位名叫姜维的将军因受到同僚猜疑,被迫离开原属军营,降服蜀汉。
身逢乱世,往往重才、重能而不重人。姜维的才能诸葛亮看在眼里,所以即使之前姜维并不隶属蜀汉军营,诸葛亮仍是对他寄予厚望,授予官职。
晚年的诸葛亮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开始寻找接班人。首先想到了姜维,想到了姜维过人的能力,但是正因为姜维有着过人的实力,他常常恃才傲物。
诸葛亮意识到这点,所以除了姜维,他另有两个人选。魏延、杨仪,两名候选人,却将诸葛亮编写的故事完全推向另一个维度。也正是这两个人,成就了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
小人误留,大将不再
总的来说,魏延和杨仪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魏延是蜀汉军营中独当一方的猛将,他骁勇善战,战功显赫,却有着性格孤傲乖戾的致命弱点。
但是相较于魏延,杨仪虽然有才能,却是个心胸狭隘、好高骛远的人。即使在诸葛亮身边学习多年,也始终没有学到其精髓。所以,杨仪比魏延更危险。
起初,诸葛亮选择此二人作为候选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可以压制姜维的恃才傲物,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魏延和杨仪二人中无论最终谁胜出,他的才能确实可以帮助蜀汉更进一步。
因此,诸葛亮希望他们可以互相较量,决出一名真正有能力帮助蜀汉政权前进的人。
然而,最终的结果与诸葛亮的初衷背道而驰。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都想夺权,成为蜀汉阵营中除刘禅外,唯一可以发号施令的人。
魏延掌握着军队,表面上看他显然比杨仪更有竞争力。可是杨仪的心计人尽皆知,猛夫魏延完全不是他的对手。
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后,魏延、杨仪均在刘禅面前揭发对方有谋反之心。刘禅拿不定主意,便问董允和蒋琬究竟谁的话可信。董允、蒋琬力挺杨仪,直接指出魏延有心谋反之人。
魏延看不惯杨仪已久,于是率军出击杨仪军队。杨仪命王平迎战,王平痛斥魏延丞相尸骨未寒就有了谋反之心,枉费当年丞相的栽培。
听到这番话的魏延军队深知此战是魏延错了,纷纷作鸟兽散。魏延看着自己的军队因别人一句话而分崩离析,气火攻心,自乱阵脚,只能带上自己的家眷逃跑。
如此一来,魏延的谋反之心彻底坐实。杨仪立即派人追杀魏延,最终将魏延的头颅带到杨仪面前。
杨仪将魏延的头踩在脚下,这样他还不知足,直接株连魏延三族。至此,蜀汉政权少了一员大将,却多了一个居高自傲,渐渐丧失本心的杨仪。
杨仪自认自己立了大功,常常在别人面前抱怨,就连丞相诸葛亮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他的出言不逊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公元235年,杨仪被贬为平民,流放在外。落得这般田地的杨仪仍是言辞激烈,无视审判。
最终,蜀汉朝廷派人将杨仪捉拿,于狱中身亡。放了该杀的小人,杀了不该杀的大将,这是对诸葛亮看错魏延与杨仪二人为人事件的总结。
人无完人,就算演义小说中对诸葛亮的描写再神乎其神,历史上的诸葛亮不过一介普通人。
他只能做最初的决定,却无从得知故事将来的走向。蜀汉最终没能问鼎中原,刘禅也没有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理想。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也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淡化,人无完人,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觉得诸葛亮真实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