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正是这样的一位名将,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毁于秦二世之手。此人就是蒙恬,被秦二世迫害时,他选择在牢狱中自尽,临死前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
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备受曹操的推崇,每当受到委屈的时候,他总会读上一次。那么,蒙恬究竟说了什么话呢,使得其在四百多年过去后,仍然具有生命力。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沙丘政变,是历史的转折点
根据史料的记载,蒙恬的祖宗并不是老秦国人,而是为齐国人,到了祖父一代的时候开始投靠了当时的秦王,也就是秦昭王。
蒙恬的父亲和祖父都为秦国将领,蒙家为秦王的家臣,对秦王忠心耿耿,一生征战沙场。后来,秦王嬴政继位大统,更是十分信任蒙恬一家。
一个王朝要想稳固昌盛,是离不开文臣武将的辅佐,若是在战争时期一个武将的作用更是巨大,蒙恬便是这样一个人。出生于武将世家的他,自幼就跟随着祖父与父亲学习军事知识,有着极高的军事素养。
除此之外,蒙恬自幼就与秦始皇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生随着秦始皇南征北战,为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在公元前211年,蒙恬被秦始皇封为将军攻打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降了齐地。
此战胜利之后,蒙恬被封为内史,这也是秦朝京城内的最高行政长官。当秦朝一统天下之后,他更是率领30万大军驻守北方边疆、攻打匈奴、收复河套之地。
但就这样一位英勇无比的大将,却最后选择吞药自杀,其中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八荒,为显示自己的功绩之高,自封为“始皇帝”。
为了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够永远地传承下来,定下之后继承皇位的为二世、三世,一直到千世万世。只是,秦始皇这个愿景并没有顺利进行下去,“沙丘”政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
按理来说,接下来的第二位皇帝为公子扶苏,但当时公子扶苏被秦始皇派遣到边疆,与蒙恬一起历练,远离了朝廷的中枢。秦二世名为胡亥,他虽然是秦始皇的第18子,但却很得始皇帝的喜欢。
秦始皇在巡游之时,经常会将胡亥带在身边,公元前210年的一次巡游便是如此。话说,巡游途中(沙丘)秦始皇病危,并在沙丘平台驾崩。当时,胡亥、赵高、李斯都伴随在秦始皇身边。
在权力的面前,三人共同密谋,篡改了秦始皇留下来的遗诏,改为立胡亥为太子、继承皇位。
继承皇位之前,胡亥深知来位不正,再加上当时公子扶苏与秦国的大将蒙恬一起,并手下有着30万人马的军队,若是对方不承认自己的皇帝之位,率领兵马前来攻打,定是不敌的。
于是,胡亥与赵高、李斯准备先下手为强,假借秦始皇的名义,写下一封信给扶苏和蒙恬,在信中构陷了罪责,并令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一场阴谋就这样开始了。
蒙恬死前的一句话,备受曹操推崇
公子扶苏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因此在接收到圣旨时,并没有产生疑虑,他直接选择自尽而亡。面对假传的圣旨和公子扶苏的自尽,蒙恬为此痛哭不已,而他却不相信始皇帝会杀他。
使者们无可奈何,只能选择将蒙恬囚禁。既然如此,蒙恬为何最后会自杀呢?这或许与他的弟弟有关系。
在蒙氏家族中,不仅蒙恬深受秦始皇的信任,蒙恬的亲弟弟蒙毅也十分受宠,秦始皇把他封为上卿,常伴于身边,他们兄弟二人一个从文,一个从武,都为秦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出生将军世家的蒙毅,治法严明、刚正不阿,更是从不偏袒王公贵族。有一次赵高犯了大罪,蒙毅丝毫没有顾及他是秦始皇身边的太监,直接判处死刑,最后还是秦始皇出面才免除了赵高一死。
此事虽然过去多时,但也为蒙氏家族埋下了祸根。始皇帝去世时,蒙毅刚好替他外出办事,等他回来的时候,赵高、李斯等人的阴谋已经在进行中。可想而知,作为刚正不阿的人,蒙毅毫无意外地被杀了。
不论是胡亥,还是赵高,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这都使得蒙恬不得不死。而在听到自己的亲弟弟被杀后,蒙恬对大秦朝也心灰意冷,再加上他已经无力回天,所以也选择追随他们而去。
只不过在临死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这句话中表现了他的忠心耿耿与无力回天的意志。
虽为魏朝皇帝,却自认为是汉家臣
时间来到400多年后的三国,这时天下也出了一位“枭雄”,他便是曹操。曹操的家族与蒙恬一族有着相似之处,家中也是三代都在辅佐汉朝王室,青壮年时期的曹操更是怀揣着满腔热血,在官场之上刚正不阿,治法严明。
但当时皇室式微,地方实力雄起,董卓挟持皇帝迁都,其余诸侯不但没有选择维护皇室尊严,反而选择趁机夺取江山。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曹操重新迎回天子,但当时天子的能力并不足以稳固汉朝的统治。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曹操便想要以一己之力来稳固天下,但却遭到当时众人的怀疑,甚至天子也想将曹操赐死,这便有了“挟天子而令诸侯”一说,这段经历也让曹操想起了蒙恬所遭遇的一切。
他们都是为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都是对当朝皇帝忠心耿耿,但却备受猜忌。在此情况,曹操便经常念起蒙恬在临死前的一席话,甚至会流下眼泪,都说男儿流血不流泪,只不过未到伤心处罢了。
回首曹操的一生,他一直认为是汉朝的臣子,在世之时,从未封帝。任职丞相期间,他更是励精图治,只为让天下彻底一统,百姓能够免受灾难之苦。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封帝,才把他的父亲追封为皇帝。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若是曹操想要称帝,势力极大的他自是无人阻拦,但他却从未把这样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始终认为是汉朝的臣子,有“委屈”一说也不无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