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去世后,如果公子扶苏继位,秦国还会灭亡吗?还会有汉朝吗

秦始皇去世后,如果公子扶苏继位,秦国还会灭亡吗?还会有汉朝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014 更新时间:2024/1/24 5:19:34

《秦时明月》中的扶苏形象?

从“焚书坑儒”事件探寻扶苏的政治倾向

关于扶苏的政治倾向,史料中并未记载,但也并非无迹可寻。这件事情,还得从扶苏被贬上郡说起,而扶苏被贬的根源,便是“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实际上是“焚诗书、坑儒生”两件事情,而此事的根源则在于东方列国文化和秦文化的剧烈冲突,以及士族阶层对秦国统治方式的不认同。对于这种不认同,秦始皇一开始并未采用激烈手段,而是一方面率先尝试接受六国文化,另一方面则设立了“博士”这一职位,邀请六国各学派人士前来任职,参与国事讨论,想以此换取六国知识分子的理解,从而以较为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

然而,六国知识分子对于秦始皇的好意却并不领情,一方面,秦始皇按照齐鲁文化封禅泰山时,遭遇到山东士子的嘲笑。另一方面,六国知识分子虽然有不少担任了“博士”职位,但他们在议事时却往往一言不发,反而私下对新政议论纷纷。

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余位官吏、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词。然而,正是在这场宴会上,担任博士的齐人淳于越竟然再度抨击中央集权制,要求秦始皇恢复分封制,这可是“国本之争”,淳于越的言论显然触及了秦始皇的底线,因而便有了“焚书”事件,至于此后的“坑儒”事件,则是由于术士侯生、卢生的逃跑,两人不仅逃跑,而且在秦始皇下令对非议朝政的人处以重刑仅一年,便再度非议朝政,于是秦始皇下令将咸阳城中的术士400余人全部处死。

而公子扶苏却因此向秦始皇进行劝谏,扶苏言道,“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读书人都在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陛下一律用重法予以制裁,我担心天下将会因此不得安定”。结果,“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扶苏的劝谏,看似是为了天下考虑,希望秦始皇宽法治国。实际上,却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他更倾向于儒家治国方略,这才是秦始皇真正恼怒的地方,而秦始皇将扶苏发配上郡,一方面是为了让其反思,另一方面则是让其远离咸阳这个漩涡,避免再被儒家蛊惑。

扶苏继位后的秦国,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

秦国的灭亡,固然离不开胡亥和赵高的胡作非为,但秦国当时所面临的复杂局势,同样是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扶苏不能全面解决这些矛盾,那么秦国灭亡的命运不仅无法扭转,甚至还有可能加速。我们来看看,若是扶苏继位,秦国会发生何等变化。

1、宽法治国,但士族阶层矛盾仍然存在。“天下苦秦久矣”,这似乎成为了秦国灭亡的根本,而根源则是《秦法》。然而根据近代出土的竹简记载来看,秦法虽然比较严苛,但一点也不残暴,反而上下一体、同赏同罚,百姓虽然很难适应,但怨言相对较小。相反,对秦法极为反感的主要是氏族集团和知识分子集团,因为秦国统一六国后他们的利益才是受侵害最为严重的。秦法的残暴是在胡亥继位之后,或者说是在赵高掌权之后才改变的。而即使如此,公子扶苏仍然认为秦法过于严苛,这一点从他多次怒怼秦始皇就可以看出。因此,扶苏继位之后必然会采取宽法治国的方略,减少军事行动和大型工程,天下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会赢得百姓的一定支持,但士族阶级和知识分子对秦国的仇恨依然无法化解。

2、由军事转文治,军方利益受损。由于“商鞅变法”受时代限制的原因,《秦法》主要是为战争服务,百姓获取利益主要靠军功,而且不能继承,这导致秦国极富侵略性。正如文官掌权的宋朝极力避免战争一样,军方掌权的秦国很难停止侵略扩张的步伐,这也是秦国统一六国后没有停止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常年战争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家负担加大,百姓负担加重,使民间矛盾更加尖锐。而扶苏显然比较倾向儒家思想,在对《秦法》进行一定程度修正后,应当会减少这种侵略性,战事会相对减少,朝廷重心将逐渐从军事转向文治,这对缓解民间矛盾有一定益处。但另一方面,这一举动却会使军方利益受损。

3、推行分封制,旧贵族与新贵族矛盾将会激化。从“焚书坑儒”前后事件看,当时儒家仍然极为推崇分封制,甚至不惜因此得罪秦始皇,而这种“国本之争”才是双方的矛盾根源。因此倾向于儒家治国方略的扶苏极有可能再次推行分封制,这将和项羽一样,等于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当然,这一政策的推行会适当缓解秦文化与六国文化的剧烈冲突,正如西汉初期一样,刘邦虽然崇尚郡县制,但为了避免天下动乱,还是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郡国制”,直到“推恩令”实施后才彻底废除分封制。分封制虽然会一定程度缓解内部矛盾,但却将再次造成分裂局面,且在分封秦国贵族后,将造成新贵族与旧贵族矛盾的激化。

4、各地叛乱仍会爆发,但刘邦极可能不会出现。从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导火索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但各地起义的主力却是六国旧贵族(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起沛。项梁举兵会稽郡),六国旧贵族与秦国这个新生国家的矛盾不会得到任何缓解,这一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秦始皇执政时期,各地叛乱几乎就没停止过,只是没有酿成巨祸而已。而在失去了秦始皇的强大威慑之后,各地动乱必然会更加剧烈,这几乎是必然。胡亥的残暴统治导致了陈胜吴广的出现,从而使各地叛乱迅速爆发;但由于前面几点的存在,扶苏的施政同样会激发叛乱,只是起义主力将再不是陈胜吴广这样的百姓,而会变成了六国旧贵族,因此刘邦的叛乱可能不会出现,但项梁等人的叛乱一定会爆发。

综上所述,即使扶苏继位,秦国灭亡的命运也很难改写,唯一有所改变的,恐怕只是刘邦和项羽两人的命运罢了。

更多文章

  • 刘备:我不想当皇帝!诸葛亮:那还给你儿子起这名?刘备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明白了刘备不是原来的刘备,刘备当皇帝为何不听诸葛亮的话了,蔡瑁杀刘备时刘备被谁救了

    刘备当初的志愿是匡扶汉室,征讨曹贼,可是到了最后他自己却坐上了皇帝,这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安排。换句话说,刘备究竟有没有想过当皇帝。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丕继位为皇帝,改国号为魏,自此汉朝灭亡。此时身在成都的刘备听闻这个消息之后,跪拜洛阳,仰天大哭,自己一心想要匡扶的大汉最终还是亡了。公

  • 秦国能在各诸侯国中拔得头筹,靠的可不仅仅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是最晚被分封的诸侯国吗,使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秦国从哪位君王开始强大

    [var1]就比如说,在诸侯国中数一数二的就是魏国与楚国,还有秦国。关于他们的地缘环境,秦国的地缘环境是当时的义渠国,后来在诸侯争霸中,秦国就是利用的义渠国的军力和战斗力才会最终获得诸侯国的最大胜利。关于魏国当时的地缘环境就是中原的韩国,当时三家分晋,由于韩国的国势较弱,韩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在

  • 秦国给晋国送了一个人才,多年以后,晋国才明白,他纯粹是祸害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被晋国压制多久,晋国能打败秦国吗,秦国跟晋国的实力相差如何

    战争有人说,秦国是因为爱才,并出于两国友好的目的,才把这个人才送给晋国的,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景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63年,秦晋两国打了场栎之战,是役,秦国大胜;景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8年,晋国为报复秦国,纠合十三国军马,率先挑起了迁延之役。这场仗,英明的晋悼公因病未能随军出征,将统军大权交给三

  • 芈月传:芈月万万没想到,秦王居然这样对待自己的原配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芈月传秦王跟芈月闹别扭,芈月传芈月和秦王成为真正的夫妻,芈月传秦王开始对芈月动心

    [var1]芈月也正是通过与孟赢的对话,才彻底看清了秦王的真面目。因此,在今后的岁月中,芈月不敢再与之倾心以对,而是选择了使用心机与手段。1、赢驷对任何人都没有真感情,都只是利用而已对于赢驷而言,女人们都是用来做交易的,无论是她的女人还是他的女儿,只要可以辅助他开疆扩土,哪怕把她们统统牺牲掉也无所谓

  • 群雄割据的时代,动荡不安的生活,造就一代战神吴起的辉煌岁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神吴起传奇一生,吴起的事迹简介,不同史书对吴起的评价和看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混乱时期。在此期间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战将,期间被誉为杀神的吴起无疑是其中的典型。出生于卫国的吴起,自小就是一个火爆的脾气,虽然才华横溢但是过于情绪化的性格在早期还是给他带来了相当多的麻烦,年轻的他因为别人的嘲笑,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一口气杀死了三十多人。之后又

  • 齐桓公在位43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临终留下7个字,被嘲笑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桓公一匡天下,齐桓公为何能成为霸主,齐桓公是怎么称霸天下的

    [var1]齐桓公又名公子小白,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厉害的一位霸主,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位霸主,他的父亲是齐僖公,在他之前还有两个哥哥,一个是齐襄公诸儿, 另一个就是公子纠。按理说这齐国国君之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公子小白,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齐僖公死后,齐襄公继位,不过这位齐襄公却因为自己贪

  • 齐桓公一生尽心成霸业,不想晚年被三个小人毁名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齐桓公的霸业对后世有什么影响,齐桓公的十大霸业之基,齐桓公成就霸业经历了什么

    [var1]那么这三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让管仲对他们处处设防?首先是易牙,易牙擅长烹饪,是厨师师祖,齐桓公除了他做的菜,其他都食之无味,在当时是齐桓公的御用厨师。齐桓公偶然有一天说到,自己尝遍那么多美食,可惜没尝试人肉,好奇人肉是什么味道。这被易牙听到,第二天他就把自己4岁的儿子杀死,并把

  • 蜀国只有百万人口,不到魏国四分之一,为何诸葛亮与姜维北伐16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为何看好魏国降将姜维,诸葛亮死后姜维几次北伐,诸葛亮死后蜀国为什么不北伐了

    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蜀国军方领袖,自238年起,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其中,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是262年,蜀国灭亡之前的一年。诸葛亮与姜维两人一共进行了16次北伐,但历史上的蜀国,人口稀少只有百余万,还不到魏国四分之一,以蜀国国力根本难以平定魏国,而且持续北伐又严重损耗国力,这种“无用功,却损耗蜀国国

  • 鲁国为何称“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鲁国为什么称齐鲁,齐国灭鲁国典故,鲁国来源于哪里

    但司马迁的这一段记载,却与很多文献相冲突。《左传》记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魏晋时期的杜预解释,“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传统上认为奄国即在今山东曲阜。《清华简·系年》记载,周成王时爆发三监之乱,奄国叛乱,周公旦平定商奄之乱,“商奄之民”之一的秦国先人被迫西迁,周成王将

  • 战国形势研究分析,综合七雄情况,看秦国变法改革强盛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变法促成秦国的崛起,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战国七雄秦国简介

    前文中说到东周兼并战争继续发展,以三家分晋为标志,进入战争剧烈的战国时期。形式上是七个大领主争城夺地,实际是一个已经成为阶级的新兴地主阶级以及与它血肉相联的大商贾和说客游士推动大领主们为建立地主政权而展开剧战。182年长期战争,基本上是地主政权的秦对领主地主混合政权的山东六国猛烈进攻,结果秦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