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政治,其中功勋最为卓越的便是商鞅,商鞅变法的创立,让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梦想。
可以说,因为有了商鞅,这才让秦国从弱小转变为强大,商鞅的存在,是秦朝转变的关键。
[var1]
可是,商鞅最后的结局,一点都不可观,遭受了残忍无比的车裂之刑。尽管如此,商鞅最后的功勋依旧会让后人铭记在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孝公去世之后,秦惠文王必须要将商鞅赶尽杀绝,这里面又有什么样的原因?
商鞅的才能
商鞅出生于卫国,且是卫国王族的后代,又名为公孙鞅。在春秋战国时期,幼年的商鞅对于法家的说法表示十分好奇,所以决心之后要仔细研究法家之道,并且立志今后自己会以此为业。
再者谈及卫国,战国时期的卫国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这一个小国,被夹杂在诸多大国之间,实力不能够与其他国家抗衡,故而,自己也只能守着这一方土地。
加之邻国魏国实力雄厚,发展壮大,尤其是对于法家思想研究更是日新月异,这让商鞅十分欣喜,之后便顺其自然地来到了魏国学习,也同时希望自己可以在这里大展宏图。
[var1]
幸运的是,在商鞅来到魏国之后,转身就投奔在了魏国宰相公叔座的门下,也因为自己的学识,让公叔座十分赏识。
在之后,因为公叔座染上重病,魏惠王亲自前来探望,也知晓宰相时日无多,便问了问有没有推荐的人继任宰相之位,当时的公叔座便直接荐举了公孙鞅,然而,魏惠王并没有同意公叔座的意见。
却不想,这个时候的秦国上任了一位年仅21岁的秦孝公,自此之后,商鞅的命运便与秦孝公相关牵连。
秦孝公在位期间,秦国的王位争夺十分激烈,甚至于一连换了好几代的君王。这也使得秦国内部动荡不安,乃至于国中的实力逐渐递减。
这一消息广为流传,其余诸国立马展开了行动,对于秦国开始不断打压,所以说,当时秦国的地位在诸多国家之间也是十分低下。
[var1]
秦孝公登基之后,便不断发愤图强,想要将国土再次回归到自己的手中,于是他便昭告天下,广为收纳有才之人,其中商鞅便是其中一位。
在魏国的商鞅闻讯赶来,却不想自己主张的两个话题并没有得到秦孝公的认可。后来,商鞅转变了自己的思路,便与秦孝公谈论起如何可以富强称霸。
这一下便吸引秦孝公的注意力,二人对于其中所实行的法则以及制度表示十分满意。于是,秦孝公便直接下令,让商鞅来主持秦国的变法改革。
商鞅践行的制度改革
秦孝公在之后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的职位,支持秦国变法的诸多事宜,商鞅也因此随即下令将秦国的百姓统一编制。
意思就是将每五家编成一“伍”,每十家编成一“什”,让其互相监督管理,一旦有人犯罪,邻里之间必须揭发,否则便与罪人同罪。
[var1]
这才是其一,之后商鞅为了增加户数,便让每家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家庭组织分家,不然就要加倍地征收赋税。
同时,商鞅还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耕织收获多的家人可以之间免除徭役,而从事商业又或是耕织少的则就会沦落为奴隶。
最后,商鞅还鼓励全国人民主动参军,其中杀敌立功之人可以根据相应的法律来授予爵位,如若私自打击斗殴,就会根据法律视其情况来给予一定惩罚。
这便是秦朝初期之间,朝中发生诸多改变的历程,虽说商鞅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太过于果断,但不得不承认的便是,商鞅这一变法改革,确实让秦国转变成国富兵强的存在。
当然,商鞅的变法改革不仅仅只是如此,再后来,商鞅又再次颁布出新的法令文件,在秦国建立起了郡县制度,废除了之前存在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以及统一度量衡等。
[var1]
这在历史文书记载之中占有着重要的决策地位,因为商鞅的这一变革对于之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影响产生了厚此薄彼的作用。到后来,秦朝可以统一六国,商鞅其实功不可没。
秦孝公也因为看见了国家王朝的变化,便下旨将於、商之地奖励于他,这也是后来人们称呼他为商鞅的由来。
直到公元前338年间,秦孝公去世,太子直接继位,也就是之后的秦惠文王。商鞅的命运自此之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后的结局
世人皆知商鞅最后遭遇到残忍无比的车裂之刑,而执行这一决定的便是秦惠文王,那么秦惠文王为什么会将商鞅,这位有功之臣,处以极刑?
答案其实也简单,那是因为商鞅做了一件事,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是因为自己的做法得来的。
[var1]
之前,商鞅在组织变法改革的时期,便已经得罪了包括于太子在内的权贵,并且太子的老师虔曾就因为犯法,最后被商鞅处以劓刑。
就因为这一件事,所以之后在秦惠文王继位以来,便立即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得知消息,自然立即逃亡,却不想依旧被人拿下,甚至在之后还被处以车裂之刑。
当然,除了这样一个原因,从政治上的角度上来说还有一个原因。秦惠文王杀商鞅也是为了收拢人心,毕竟当时的商鞅触犯了众怒,而惠文王的根基又不稳固。
不过,商鞅虽然去世了,但是惠文王对他还是挺佩服的,从其继续使用“商君法”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最后秦国的壮大也是时代必然的发展。
其实,平心而论,商鞅当时的做法也只是,以儆效尤,又或是尊崇“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
[var1]
所以说,对于后人而言,商鞅的决策是正确且公平的没有因为对方是权贵就放任不管。
当然,对于最后的结局,也不能完全说是商鞅咎由自取。只能说是秦惠文王自己太过狭隘,在当时的朝代,利益大多是并存相关的。
商鞅的变法改革无疑不是将大多数权贵之间的利益逐条切断,所以才会引起那些权贵的愤怒,所以对于商鞅的结局,实际上也是必然的。